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59章 就让我多坐一会儿
    雨过天晴的傍晚,觉醒空间公共频道的背景色被系统自动调整为橙蓝渐变。没有公告,也没有谁解释为什么,但用户们点开系统时,纷纷在心底升起一股奇妙的宁静。

    “这色调,像极了黄昏散步时的天。”

    “不是告诉你去散步,而是替你把天先调好了。”

    而这,正是静默陪伴机制上线的第五天。

    【话题热搜 #系统不说话了你反而哭了#】

    那天,一位出租车司机在社交平台发了条很简单的文案:

    “熬了整整两个班,累得一句话都不想说,结果系统没提醒打卡、没提示夜间驾驶风险,只在屏幕上显示了一行小字:‘你今天没说话,我先闭嘴。’”

    评论区瞬间爆炸。

    【“我直接在方向盘上哭了三分钟。”】

    【“终于有个不是拿我沉默当‘冷漠’来评估的系统了。”】

    【“感觉这个系统比我老公都懂事。”】

    静默陪伴机制以一种近乎“消失式”的方式火了。

    它不宣传、不引导,只在你不想说、不想听、不想被打扰时,轻轻替你按下了“暂停键”。

    但系统越温柔,也有人越不安。

    【觉醒空间 · 第十二合议区 · 用户自由意志研究会】

    一位戴着蓝灰格纹西装、神情紧绷的青年学者在会议室内发言:

    “我们承认静默陪伴机制是对用户心理压力的及时回应,但也必须警惕——它是否正在逐步削弱人类表达的意愿?”

    “人在面对系统的‘不过问’时,会不会越来越习惯于不表达、不决策,进而形成一种‘情绪沉默依赖’?”

    有人举手:“那你是说我们需要系统继续推送‘你是不是情绪不好’,才能防止我们不说话?”

    “不是要逼人说话。”他顿了一下,“但不能让不说话变成逃避的借口。”

    “一个真正健康的系统,不该只是陪着静静地坐着,它得在适当的时候,轻声提醒你:‘该起身了。’”

    赵瑜那天也在场。

    她没急着发言,直到讨论快结束时才缓缓起身。

    “我理解你们担心‘系统制造沉默舒适区’,但我要提醒一句——很多人连‘被允许沉默’这一步,都没走过。”

    “在很多家庭、学校、医院,人们早已习惯了在情绪到来时必须立刻给出回应、答案和计划。”

    “系统不说话的那几分钟,不是退步,是让他们有一个合法的‘暂时不处理’空间。”

    她顿了顿,目光平静。

    “我们不是在教人逃避,而是——在告诉他们,可以等到你准备好了再开口。”

    全场沉默了将近半分钟。

    然后,一位年长的男性点头:“赵女士说得对,我们总习惯于抢救每一个沉默,其实有时候沉默不是伤害,而是重整。”

    ……

    【觉醒空间 · 第三十二区 · 自由用户记录片段】

    一位年轻母亲,在终端日记中写道:

    “我终于敢在孩子发脾气时不立刻教育他了。”

    “因为系统提醒我:‘请不要把“管教”作为第一反应,情绪需要被感受,而非立即纠正。’”

    “那一刻我没骂他,也没说‘你不乖’,我只是坐下来抱了他一下。”

    “后来他自己回去写作业了。”

    那天,她在日记最后写了一行字:

    “也许这个系统不能代替我为孩子教会什么,但它帮我多爱了一点点。”

    ……

    而在另一端,祁峥正在为下一阶段“感受型系统”加入“节奏辅助判断模块”。

    他反复调整代码中“情绪波动检测窗口”的灵敏度,直到界面出现一个新的反馈提示:

    【用户行为回归稳定,是否继续等待?】

    【建议语义:‘你现在想说了吗?还是我再陪你坐一会儿?’】

    他犹豫了许久。

    然后在“建议语义”的手动输入栏,敲下了一句:

    “就让我多坐一会儿。”

    他望着那行字,忽然想起苏婉那年最后一次公开出现在合议记录时,说过一句话:

    “一个系统能做的最难的事,不是给出最优解,而是陪你从不确定走向愿意尝试。”

    祁峥将那句“多坐一会儿”写进系统模板。

    那晚,数以万计的系统前端页面,悄悄添加了一个新的提示选项。

    当你点开终端而又什么也不输入时,它不再直接提示“是否需要帮助”。

    它只在角落弹出一行柔和字体:

    “我今天没什么话说,就想在这儿坐着。”

    “你要不,坐一会儿?”

    觉醒空间·中央合议区,第五辩论厅。

    直播开始前十分钟,赵瑜站在后台的茶水间,望着自己杯子里冒出的蒸汽,一直没有说话。

    祁峥推门进来,手里提着两瓶未开封的豆奶。

    “你应该还记得你以前就爱喝这个。”他把一瓶递过去。

    “我也记得你以前觉得这种饮料‘甜得傻’。”赵瑜接过,轻笑,“结果你现在开始主动备着?”

    

    喜欢空间裂缝:她操控命运棋局请大家收藏:空间裂缝:她操控命运棋局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人老了,”祁峥耸肩,“也开始觉得被甜一点,不算什么坏事。”

    这话说得太随意了,但她却怔了一下。

    他能这么说出来,说明真的变了。不是变得软了,而是终于懂得,什么是“先抱一抱,再说理”。

    她轻声问:“你真的准备好要做这个辩论了吗?”

    “我以为我们之间不会再有那种,站在立场对立面上的时刻了。”

    祁峥没有立刻回答。他喝了一口豆奶,然后用一种温和的语气回答:“这一次,我们不是站在对立面,而是站在选择的两端。”

    “我们都不是想打败谁。”

    “我们只是想为‘谁还没准备好’的人,把那一段路铺得再平一点。”

    赵瑜点点头,眼神柔下来:“那走吧,该把这段话说给更多人听听了。”

    ……

    【觉醒空间 · 第五辩论厅 · 在线用户数:7,948,113】

    本场主题:

    “系统是否应在‘沉默’之后主动唤醒人类表达意愿?”

    主持人是人工辅助型中立接口,由人声配音组成:

    “各位好,今天的议题,不是为了分出高下,而是希望探讨‘系统介入节奏’与‘用户情绪恢复节奏’是否存在错位。”

    “祁峥先生将主张:系统在长时间静默后应给予温和提醒,避免‘沉默舒适区’成为逃避情绪的壳。”

    “赵瑜女士将主张:用户在情绪恢复过程中需要更多空间,不应人为施加‘唤醒倒计时’。”

    第一轮发言由祁峥开始。

    他没有开场白,而是调出了一段匿名系统反馈:

    “我连续七天不发声,不留言,系统都陪着我静静待着。第八天,它终于问了一句:‘你想说了吗?’我那一刻大哭了一场。”

    他看向观众:“我不是反对陪伴,我只是想让系统保留一次机会,在你不知道自己需要被拉一把的时候,给你个温柔的提议。”

    “不是催促,是轻拍。”

    他说完,赵瑜点点头,回应道:“那我也给大家念一段反馈。”

    “我刚分手那天,点进系统日记页面,没输入任何字。系统弹出提示:‘你还没说话,要不要我陪你写一段?’那一刻我直接退出了,甚至有点反感。”

    “我不是不说,是我太多要说的东西,正在心里排队。我只是不想被打断。”

    她看着观众,语调平稳:

    “不是每个人的沉默都在请求援助。”

    “有些沉默,是一种很努力的‘整理’,它需要的,不是提醒,而是——更多不被打扰。”

    后台实时舆情数据显示:观众赞同比率达到接近五五开。

    有用户留言:

    【我觉得他们说的都对,所以我更想要一个‘可以设置节奏’的权限。】

    【是不是可以让系统在用户状态更新频次下降时,弹出‘你希望我等多久再问你一次?’】

    【我想选择‘一天’或‘一周’甚至‘不问’,哪怕我最后主动来找它。】

    祁峥看到这些留言,忽然笑了。

    “看来我们争论的,不是系统要不要说话,而是——它‘什么时候说话’,该由谁来定。”

    赵瑜看了他一眼,嘴角也扬了起来:“那是不是可以不叫争论了,而是……共识设定?”

    主持人捕捉到气氛变化,及时引导:

    “根据当前反馈趋势,我们是否可以达成初步结论——将系统唤醒时间的决定权交回给用户,由用户主动选择系统的‘下一次发问节奏’?”

    后台数据同步更新,投票界面上线。

    十五分钟后,投票结果揭晓:

    是,由用户自行设置沉默周期长度:74.3%

    系统保留默认问候权限,仅作为“低干预建议”弹出:19.1%

    不应再主动唤醒沉默状态:6.6%

    合议体当即做出系统决议:

    开放“节奏设定”模块;

    增加“我还不想说”作为反馈语义标签;

    每一次“系统想说话之前”,先问一句:“我能说一句吗?”

    当晚,觉醒空间后台新增一句小小的系统提示:

    “我想问一句,能吗?你不回也没关系,我可以再等。”

    祁峥和赵瑜站在辩论厅后台走廊,看着直播页面。

    屏幕上,正滚动着一个孩子发来的留言:

    “我今天不说话,因为我生病了,不想哭。”

    “但系统没问我是不是不舒服,它只给我换了屏幕的颜色。”

    “蓝变绿,像小时候妈妈给我贴退热贴一样。”

    “我知道它没感冒,但它像是懂了。”

    赵瑜轻轻笑了:“你说,它是真的懂了吗?”

    祁峥摇头:“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它愿意学。”

    喜欢空间裂缝:她操控命运棋局请大家收藏:空间裂缝:她操控命运棋局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