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22章 这一战使北元再无复建之机
    这一战使北元再无复建之机。

    蓝玉由此封神,成洪武后期首屈一指的大将。

    朱元璋欣喜之下,将他与卫青、霍去病并提。

    然而蓝玉虽有将才,却缺乏自制力,相较徐达,相去甚远。

    立下赫赫战功后,本就骄纵的蓝玉愈加不可一世,目空一切。

    例如,他在府中蓄养许多奴仆、义子,这些人倚仗他的权势横行乡里,欺压良善。

    蓝玉非但未对他们加以约束,反而予以袒护。

    曾有一回,他在东昌强行霸占田地,御史依例查访,却被他直接驱逐。

    又如北征归来的他,因喜峰关守将未能及时开门迎接,便纵容部下冲关而入……

    若太子殿下身体安康,即便蓝玉有些跋扈也无妨。

    毕竟他是先帝留给殿下的将领,且殿下也能压制住他。

    可惜殿下英年早逝。

    这人嘛……实在是毛病太多。

    即便殿下去世后,他依旧我行我素,不改张扬。

    后来先帝命他领兵西征,凯旋后封他为太子太傅,他竟嫌官职低微,认为自己功高应得太师之位……

    于是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控他暗通反贼……

    此案件牵连甚广,约有一万五千余人因此丧生。

    史称蓝玉案,与其它大案同列为洪武四大案……

    韩成的话让朱标神情微变。

    他嘴唇颤动,却不知该如何回应。

    他实在没料到,这位该唤作舅舅的蓝玉,竟会有这般下场。

    强忍内心的震撼,细思之下,朱标意识到,以蓝玉的性格,自己英年早逝,加之父皇欲传位允炆,蓝玉的命运早已注定。

    虽令人震惊,但细想却也在情理之中。

    朱元璋虽觉蓝玉品性不佳,却也没想到日后他会变得如此肆无忌惮。

    若按韩成所言,蓝玉必死无疑!

    若他懂得分寸,在当时状况下,尽管为允炆继位铺路会有所行动,清除诸多隐患,也定会让他善终。

    甚至临终前找个借口罢免他,待允炆即位后再重用,也是可能的。

    但这人偏偏自寻死路!

    蓝玉案波及甚广,许多人因此丧命,尤其军界损失最为惨重。

    诸多已培养好的将领,因故遭到清洗。

    后来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双方交战,又有部分将领折损……

    靖难之役结束后。

    由于靖难期间,为了防止陷入两线作战的局面,燕王对北方各部族放宽了管制,采取了安抚策略。

    北方部族趁明朝内乱之际再度崛起。

    并逐渐对朝廷失敬。

    特别是永乐大帝派往的使节被这些部族杀害后,永乐大帝再也不能容忍。

    他派手下大将率精锐部队前去讨伐蛮族,为被杀使节报仇。

    然而,这一回却遭遇全军覆没……

    永乐大帝震怒,打算再次派兵征讨蛮族,以雪前耻,平息边患。

    但环视四周,却发现此时的大明已无合格统帅,最合适的统帅竟然只有他自己。

    于是开始了亲自领兵,横扫漠北……

    随着韩成的叙述,朱元璋和朱标渐渐明白朱棣为何会成为征北大将军,以及为何屡次带兵北伐。

    韩成说完后,寿宁宫偏殿陷入一片寂静。

    “韩成,告诉朕,老四……老四何时起兵的。”

    朱元璋不知想到什么,这样问韩成。

    韩成答道:“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陛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次年改元建文。

    建文元年六月,燕王朱棣起兵靖难。”

    前后仅隔一年?

    朱元璋有些惊讶。

    然后注视韩成的眼神有了变化。

    他摇摇头:“不对!不对!

    这事不对劲!!韩成你一定隐瞒了什么!”

    朱元璋语气坚定地说。

    韩成问:“陛下觉得有何不妥?”

    “非常不妥!

    依你所说,朕于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去世,老四次年六月叛乱,其间不过一年。

    若朕选允炆为皇太孙,必然全力辅佐,为其清除障碍。

    朕定会告诫他,不可对亲王用计。”

    即便面对那些亲王,也会妥善处理,确保他们不会胡作非为。

    若非确信自己的布局万无一失,对于这些亲王之类的人选,我是绝不会坐视不管的。

    对此,纵使未来尚远,我也深信自己定能如此行事。

    “假设我说离开数年甚至更久才会发生此事,或许我会相信,可如今不过一年便出现这种状况,我是断然不信的。”

    朱元璋言毕,目光已带着几分怀疑,打量着韩成。

    他此刻暗忖,韩成此举是否别有所图,故意挑拨,意在借我的力量对付老四。

    毕竟未来之事唯韩成知晓,他说什么便是什么。

    朱标闻言,心中虽苦闷却猛然醒悟,看向韩成的眼神也随之变化。

    他亦认为,仅凭老四的表现,加之他对老四的了解与尊重,老四定会在允炆继位后善加扶持,而非兴兵反叛允炆。

    韩成轻笑回应道:“听来确实荒诞,但事实正是如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写作讲究逻辑,生活则不然,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往往更加离奇。

    陛下所言不错,您确实在这件事上有过安排。

    建文帝尚未登基时,陛下尚在世,便如同培育太子一般教导建文帝处理政事。

    建文帝也颇显仁厚之风。

    关于亲王事宜,陛下多次叮嘱他不得兄弟相残,并强调亲王乃守护大明之重臣,尤其是塞王。

    朱允炆承诺得十分诚恳,表明会遵从您的嘱托行事。

    然而,陛下驾崩不久,朱允炆刚即位,便在黄子澄、齐泰等人的辅助下着手削藩。

    当年七月,陛下仙逝仅两月,便以周王次子举报其父谋反之名,废黜周王,将其一家押回南京贬为平民,流放至云南……

    削藩的理由竟是周王次子指控其父谋反。

    关键在于,那时周王次子年仅十岁……”

    此语一出,方才对韩成持怀疑态度、审视其动机的朱元璋和朱标顿时呆住。

    竟有这样的操作?

    这是何种病态思维之人?

    且说,新帝登基,理应首要之事便是掌控大权、熟悉国事,逐步稳固根基。即便有削藩之念,亦需时日筹备,待自身站稳脚跟后再行图谋,岂可操之过急?

    然而朱允炆甫一登基便着手削藩,五月登基,七月即捕获老五。如此之速,令人咋舌。所凭理由竟是一个十岁孩童告发谋反?!

    听闻韩成提及黄子澄与齐泰乃“卧龙凤雏”,朱元璋心中虽稍感欣慰,但细思之下,却觉此二人名不符实。

    这些所谓贤才,怎会如此行事?!

    哼!

    建文元年四月,削齐王、湘王、代王,一个月内连废三王,皆贬为庶民。湘王性格刚烈,愤而自焚,以死明志;齐王被囚南京,代王被囚大同。两月后,又削岷王……

    在此期间,朱允炆迅速调整朝局,大力提拔文官,提升文官地位,甚至将六部尚书全数升为正一品。此举致使武将群情汹涌……

    与此同时,朱允炆秘密筹备,意图对付燕王朱棣。他调离燕王麾下北平驻军,令宋忠率兵驻守北平,并委任朝廷官员出任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

    韩成话未尽,朱元璋父子已怒不可遏。“砰”的一声巨响,朱元璋抓起一张新椅掷向桌面,再度爆发狂怒。

    “畜生!禽兽不如!”

    “我真是看走眼了!”

    朱元璋咆哮不已,声音几近失常。他愤怒至极!本以为朱允炆还算聪慧,却不料竟是这般无能之辈!

    若仅无能也就罢了,偏又如此冷酷!

    那些可是他的亲叔啊!

    他怎能如此狠心出手!

    老十二……竟被他逼得丧命!!!

    畜生!

    真是可恶至极的畜生!

    朱标此刻怒火填膺,胸中似要爆裂。

    他实在难以置信,朱允炆这小子竟干出这种事!

    那些都是他的亲兄弟,骨肉至亲啊!

    然而,这逆子竟敢如此行事?!

    怪不得!

    怪不得老四会如此!

    怪不得他身为兄弟,却对侄子不管不顾。

    而是选择了一条绝路!

    这是把老四逼到了绝境,再不反击便只有死路一条!

    想到兄弟们被朱允炆这般对待,朱标又气又恨,恨不得剥了他的皮!

    老十二,竟被活活逼死!

    整个宫殿都仿佛在悲泣!

    极度愤怒中,朱标只觉眼前阵阵发黑。

    心疼至极,泪水止不住地落下。

    身子都在发抖。

    他怎么敢!

    怎敢如此!

    这等畜生!!

    朱元璋将寿宁宫内的桌椅砸得一片狼藉,又一次散架。

    但发泄后,他仍感不满,心中怒火难平。

    耗费了多少年光阴,付出多少心血,才一点点将军权从各派系手中转到自家子孙手里。

    为防北蛮再度崛起,威胁中原与京师,在分封诸王时做了周密部署。

    从北到南设三道防线,沿边关、黄河、长江布防,就是为了抵御外敌。

    如今有了这些安排,有了这些朱家藩王,即便外敌妄图南侵,也将举步维艰。

    岂料这孽子一上台就把所有布局搅得一团糟,将我的教导视若无物!

    还对叔辈痛下杀手!该杀!

    太过分了!

    站了一会儿后,朱元璋脸色阴沉,一言不发,怒气冲冲离开韩成所在之处。

    他要去找那孽子朱允炆算账!

    朱标亦是如此,脚步飞快地往春和宫赶去。

    他同样恨不得把这个可恶的东西给打死!

    那些发生在明末的事,他们触及不到,然而朱允炆却可以得到!

    ……

    春和宫里,太子妃吕氏早已起身,亲自下厨做饭,料理家务。

    她原本并不勤快,但深知朱元璋、马皇后以及朱标等人偏爱勤勉之人,于是也努力让自己显得勤劳。

    当下她心情甚佳。

    喜欢大明:洪武帝的崩溃瞬间请大家收藏:()大明:洪武帝的崩溃瞬间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