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65章 卫星?
    该线大致沿着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延伸。“你们看这条线没有?在我们那个时代称为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线,这正是胡汉冲突的核心所在。”

    韩成确认画得大致无误后,开始向焦急等待的朱元璋父子讲解。什么是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线?它为何关乎胡汉之争呢?

    朱元璋和朱标疑惑地看着对方。韩成解释说:“我们这个地方东临太平洋,南方部分区域还接收来自印度洋的水汽输送。越接近东南部,降水越多。靠近能拦截水汽的山脉地带,降雨量尤其丰富。

    所谓的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线,意味着北侧区域年降水量较少,低于四百毫米。这条线划分了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同时也是森林与草原的界限,更是农业区与游牧区的分界。由于北方降水量不足,更适合牧业而不适合耕种。相比农业区,游牧区更容易受到干旱和严寒的影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相对较弱。”

    一旦遭遇灾祸,特别是大的灾难降临,北方的游牧部落便会在求生欲望的驱使下向南迁徙,侵占我们的领地。

    这是历史规律,非人力所能更改。

    皇上若真把晋王和燕王派往那边,即便他们不愿,也得过着游牧般的生活。

    未来遇到天灾,哪怕他们再抗拒,也是徒劳。

    那时,他们国内的子民也不会听从他们的指挥。

    必定会南下寻求生机。

    这条界限正是胡汉纷争的核心所在,无法因个人意愿而改变。

    听完韩成的话,朱元璋与朱标顿时醒悟过来。

    觉得他说得很对。

    这就是常理。

    人活不下去时,必然要如此,必会南下。

    即便老三老四再不愿意,也没办法。

    朱标领悟的同时,也想把这些记下。

    他认为这是极重要的知识,涵盖广泛。

    若能深入理解,就能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世界,获得更多益处。

    日后有空,或许可向韩成讨教更多这方面的见解。

    韩成总能从意想不到的角度解决问题,且言之有物,论据充分。

    “所以,这条线以北绝不能设封地。

    必须确保朝廷牢牢掌控北面的广阔土地,否则将来必会祸及后代!”

    朱元璋深深铭记。

    接着,他又忧虑地看着韩成问:“这么多北边的土地都不能封王,剩下的够不够给大明的藩王们分封?”

    韩成听后笑了笑,觉得自己该拿出地球仪了!

    (本章完)

    ------------

    朱元璋的顾虑并非没有道理。

    在他看来,北方有着大片可供封王的土地。

    但如今,被韩成画出的这条线限制住了。

    那么,少了这么多土地,剩下的是否足够分配?

    就算足够他儿子分,他的孙子怎么办?

    韩成的一句话让朱元之隐约察觉到,未来自己的后人可能会繁衍至难以想象的数量。

    朱标注视着韩成,眉宇间带着几分忧虑。

    尽管韩成曾提到世界的广阔,但朱标对具体有多大并无明确概念,只觉得北方的土地似乎最为辽阔。

    韩成说道:“圣上与太子不必为此烦忧。我早说过,这世界远比想象中浩瀚,土地匮乏绝不可能成为问题。”

    真的有这么多土地吗?朱元之与朱标依然半信半疑。

    韩成注意到两人的神情,意识到该拿出那个地球仪了。

    “且待片刻,我让你们看看这个,便知我说非虚。”韩成说完便走向内室,取出自己亲手制作的地球仪。

    历经诸多努力,他终于完成这件作品。虽不及后世精密,内容也逊色许多,但基本的大洲、大洋、重要岛屿、海峡、山脉、高原和平原等要素一应俱全。

    为了打造它,韩成几乎倾尽全力调动所有记忆。

    虽然粗糙,整体看来简陋,某些区域还有变形,但用于说明情况或传授知识已足够。

    至少比完全没有要强得多。

    “这就是你所谓的地球仪?”朱标打量着韩成取出的球体,疑惑地发问,同时饶有兴趣地靠近观看。

    朱标对此早已充满好奇,不仅是他,朱元之也是如此。

    毕竟韩成提及的高产作物——能结出上千斤果实的红薯和土豆,让他们震惊不已,印象极深。

    朱元之每每梦里都想拥有这些珍稀之物!

    而根据韩成的说法,地球仪对获取这些宝贝至关重要。

    在这种情况下,得知韩成造出了地球仪,朱元之与朱标怎能不欣喜若狂?

    这无异于为开辟海外寻找珍宝增添了一条重要途径。

    当看到地球仪时,朱元之和朱标的第一反应便是——这东西真是奇特!

    见到这个地球仪后,他们立刻明白了它的用途。

    这不就是地图吗?还取了个高大上的名字——地球仪。

    朱元璋和朱标对这种设计感到很别扭。

    他们以前见过的地图都是平面的,看起来更直观。

    可韩成把地图转到了一个球体上,怎么看都觉得别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就是地球仪,上面是我画出的世界大致地形。”

    韩成边说边把地球仪摆好。

    朱元璋仔细看了一会儿没发现大明的痕迹。

    “韩成,我们大明在哪?”

    韩成找了一会儿,在地球仪上指出大明的位置。

    但朱元璋看到的却是整个亚洲。

    “这就是我们的大明?国土面积确实不小。

    不过韩成,你的地图画得不太准确,偏差太大了。

    我们大明的地图不该是这个样子。”

    韩成发现朱元璋把亚洲当成大明,嘴角抽动了一下。

    “皇上,您看错了,这是亚洲,不是大明。

    我之前指的位置才是大明。”

    韩成再次指向亚洲东部的那片区域。

    朱元璋愣住了,脸上满是难以置信的表情。

    他看着那片像公鸡的地图,又转动地球仪查看其他地方。

    “韩成,你是不是搞错了?我们大明就这么点地方?”

    朱元璋难以接受这个事实。

    一直以来,他认为大明幅员辽阔。

    特别是收复了燕云十六州和西南地区后,他更坚信大明是天下最大的国家。

    而且,大明应该处于世界的中心才对。

    “怎么跑到边缘来了?”

    “是啊,韩成,你的地图画得实在不准,我们的大明舆图可不是这样的形态。

    你画出来的形状像是只雄鸡,跟大明舆图的形状相差太多。”

    朱标也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他也认为韩成搞错了。

    韩成对朱元璋和朱标有这样的反应并不感到意外。

    一直以来自认为处于中心地带、觉得华夏广袤无垠的他们,第一次见到地球仪,发现大明的国土与整个世界的巨大差异时,产生这种反应再正常不过。

    韩成说道:“确实画得不太准确,我对大明的地形图并不熟悉,所绘的是我前世所在国家的地图。

    不过从历史来看,明朝的疆域在永乐年间达到最大。

    总面积与后世相差不大。

    只是有些大明如今没有的地方,后世有了;而后世没有的地方,现在大明仍掌控着。

    疆域虽有些变化,但总体来说,许多地方并无变化。

    尤其相对于整个世界而言,位置绝不会错。

    这点,陛下和大哥无需担忧。”

    竟然是真的?

    大明真的就这么点大?

    朱元璋拿出大明的舆图,与韩成的地球仪上的舆图对比,发现整体情况确实如韩成所说。

    虽然有差异,但很多地方都很相似。

    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

    这让朱元璋不知该如何回应。

    到这时,朱元璋心中已信了八成。

    “韩成,这事还是有些不对劲!”

    朱元璋依旧难以接受大明与整个世界相比仅此大小,且地理位置如此偏远的事实。

    “你们是怎么知道我们居住的大地是圆的?又如何将这么多地方都记录下来?

    这么多地方,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才能做到?

    肯定会出现不少问题!”

    韩成摇头道:“陛下,此事你不必怀疑。

    只能是我画得不够标准,但整体上不会有太大偏差。

    尤其是后世原版的地球仪更是如此。

    在我们那个时代,早已有了类似的东西。”

    这种事物名为卫星。

    一旦被送入高空,便能从极远之处俯视大地,拍摄下地球的影像并记录下来。

    接着,人们依据这些影像绘制出全球的地貌轮廓图……

    韩成若不说明还好,这一开口,竟让朱元璋与朱标更加迷惑不解。

    卫星?

    这是何物?

    还能飞到天上?

    还能拍照?

    拍照又是啥?

    无数疑问接踵而至,不断从二人脑中涌出。

    韩成见状,已知刚才的话多半白费,每次解释后还需进一步解释自己的解释。

    于是他未等二人发问,便先说道:“所谓卫星,原指围绕星球运转的天体,例如月球便是地球的卫星。

    我所说的卫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后世人利用火箭将制造好的卫星送上天,进入特定轨道。

    卫星便会按此轨道运行,每日绕地球十几甚至数十圈。

    这些人造卫星各有用途,有的用于科研,有的当作通信中继站,有的监测天气,还有的勘探资源……

    至于拍照,这是后来的技术。

    用摄像头之类的东西把景象记录下来……

    皇上可将其想象为绘画,但那是能在瞬间将眼前所有事物完整描绘下来的技术……”

    韩成一番讲解,朱元璋父子虽未能完全明白,却深感震惊!

    确实是令人震撼!

    喜欢大明:洪武帝的崩溃瞬间请大家收藏:()大明:洪武帝的崩溃瞬间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