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一百一十六章 牢记历史
    距离那场在光影实验室里掀起灵魂风暴的分镜头展示,仅仅过去十天。

    启明大厦顶层的门被轻轻叩响,秦岚快步走进来,脸上带着一种难以置信的振奋,手中紧握着一份文件。“周董,央视…央视批了!”她声音微颤,将文件放在宽大的红木办公桌上,“李卫东总监亲自打的电话,大风车栏目!目前播的动画还有两天结尾,第三天接档!”

    周明目光扫过文件上鲜红的央视台标和播出许可签章,指尖在桌面上轻轻一点,沉稳依旧:“条件?”

    “和《封神榜》一样!”秦岚眼中闪着光,“首轮独家电视播映权加广告分成,版权完全归我们!李总监让我转达说…”她顿了顿,模仿着电话那头疲惫却坚定的语气,“‘台里顶着不小的压力,但作品本身的力量说服了大多数人。告诉周总,央视的大门,永远为启明这样有脊梁、有担当的创作团队敞开!希望他多出好作品,我们很愿意合作!’”

    压力?周明心下了然。《最可爱的人》那份真实到残酷的分镜头脚本,尤其是涉及南京大屠杀和731部队的部分,足以让任何播出平台心惊肉跳。央视肯再次接下这颗“炸弹”,并沿用最苛刻的版权条款,这份信任和魄力,重若千钧。

    “回复李总监,”周明站起身,望向窗外车水马龙的中关村,“启明,不负信任。”

    当晚七点整,央视新闻联播的画面准时出现在千家万户的电视屏幕上。当播报到文化板块时,画面切换到了《封神榜》气势恢宏的片花剪辑,随后,播音员清晰有力的声音传遍全国:

    “…备受瞩目的国产动画史诗巨制《封神榜》已经完美收官5个多月了。值得期待的是,其制作方启明传媒匠心打造的全新力作——大型历史题材动画《最可爱的人》,已确定将于本月30日晚18:06,在央视综合频道‘大风车’栏目震撼接档!该片以真实厚重的笔触,聚焦中华民族那段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致敬为家国存亡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儿女…”

    新闻播报的余音未落,互联网的浪潮已然掀起。

    水木清华bbs动画版块瞬间被刷爆:

    “卧槽!又是大风车?启明牛逼!”

    “《最可爱的人》?看名字就燃起来了!有《封神榜》的质量打底,绝对王炸!”

    “蹲住了!30号谁也别喊我出门!”

    街头巷尾,下班的人们议论纷纷:

    “听见没?启明的新动画要上了!还是央视播!”

    “《封神榜》看得我热血沸腾,这部讲抗战的,肯定更震撼!”

    这股期待的热浪,甚至冲淡了三月倒春寒的料峭。所有人都在等待,启明传媒这座“血色丰碑”,将以何种姿态矗立在亿万观众面前。

    3月30日,晚18:06。央视一套。

    片头是极致的黑白。没有激昂的音乐,只有呼啸的北风、行军的脚步和沉重的喘息。镜头掠过一张张年轻却布满冻疮与疲惫的脸,他们穿着单薄的旧棉衣,脚上是破败的草鞋,肩上是几个人共用的“老套筒”。画面下方,一行冷静的楷体字浮现:“1937年冬,八路军某部奉命阻击日军精锐坂垣师团于松骨峰。”

    下一秒,地狱降临。

    刺耳的炮弹破空尖啸撕裂了宁静!紧接着是重机枪撕裂布帛般的疯狂扫射声!镜头剧烈摇晃,模拟着战士冲锋的第一视角。焦黑的土地上,不断有身影倒下。刺刀捅入身体的沉闷噗嗤声、濒死前短促的惨嚎、骨头碎裂的咔嚓声……没有背景音乐,只有最原始、最残酷的战场之音!长达三分钟的无台词厮杀,只有刺刀的寒光在黑白画面中闪烁,喷溅的污血呈现出更深的墨色,扭曲的面孔和不断倒下的身影,构成一幅令人窒息的血肉磨坊图景。

    电视机前,无数家庭陷入了死寂。孩子们忘记了手中的零食,瞪大了眼睛,小脸上满是惊恐。大人们攥紧了拳头,指甲深深掐进掌心。一个特写镜头:一只冻得青紫、死死攥着打光了子弹的空枪的手;一个腹部被刺穿的年轻战士,用尽最后的力气,死死咬住了鬼子的耳朵!

    “爸…爸爸…”一个七八岁的男孩带着哭腔,扑进父亲怀里,“那个哥哥…疼吗?”

    父亲喉咙滚动,声音干涩:“疼…所以我们要记住他们。”

    当画面最终定格在卫生员王秀英拖着伤腿,在弹坑间爬行,徒劳地用绷带堵住战友汩汩冒血的伤口,泪水混着血水泥泞了脸庞时,片尾那撼动人心的两分钟开始了。

    第一分钟:荧幕上出现一位白发苍苍、脸上刻满岁月与战火伤痕的老兵。他对着镜头,嘴唇颤抖,浑浊的眼中是化不开的悲恸:

    “松骨峰…一个连…就剩下我们仨…排长肠子流出来,硬是用腰带勒住,抱着鬼子拉响了手榴弹…我…我背不动他啊…”老人泣不成声,佝偻的身躯剧烈抖动,那穿越时空的痛楚,重重砸在每一个观众心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二分钟:一张张触目惊心的黑白历史照片无声滚动:堆积如山的同胞遗体、被焚毁的村庄、日军狰狞的狞笑……每一张照片下方,都配有冰冷、准确、不带任何煽情的文字说明:

    “图:1937年12月,南京城陷落后,日军有组织屠杀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与平民,遇难者逾三十万。”

    “图:日军‘百人斩’竞赛刽子手向井敏明、野田毅合影。”

    死寂。只有照片无声的控诉。

    3月31日,晚18:06。

    “歪打正着”的轻松与“半块馍”的温情,稍稍抚平了昨日的震撼与伤痛。新兵“豆子”慌乱中扔地雷炸翻鬼子摩托的滑稽,老班长省下最后半块冻硬的馍塞给小战士“石头”的温情,让观众在泪水中挤出一丝心酸的笑意。片尾两分钟,是一位战地护士的采访,讲述如何在缺医少药、弹片横飞中抢运伤员,以及一张日军轰炸后,废墟中仅存的一只小小童鞋的照片。

    4月1日,晚18:06。风暴降临。

    荧幕色调转为一片压抑的、令人心悸的灰黄。镜头掠过断壁残垣,掠过惊恐奔逃的人群,最终定格在一面残破的城墙上——南京。

    没有直接展示屠杀的惨状,却用艺术手法将那份绝望渲染到极致:

    一段染血的、属于小女孩的红围巾,在刺骨的寒风中,缓缓飘落在冰冷的秦淮河面。

    一只苍白的手,从堆积如山的瓦砾中无力地伸出。

    空荡的街道上,只有鬼子皮靴踏在青石板上的咔哒声,由远及近,如同死神的鼓点。

    背景音是零星的、压抑到极致的啜泣,和鬼子野兽般的狂笑。

    片尾两分钟:是三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无声流泪的面孔特写,以及一组记录日军暴行的、冲击力极强的真实照片——被刺刀挑起的婴儿、遭受凌辱的妇女、被活埋的平民……照片下方的文字说明,如同冰冷的铡刀:

    “图:日军在南京进行‘杀人竞赛’。”

    “图:日军731部队在哈尔滨进行活体解剖实验(受害者系中国平民)。”

    这一夜,互联网彻底沸腾,舆论两极分化!

    “太压抑了!我一个大男人都受不了!给孩子看这个?”

    “这才是真实的历史!难道要拍成手撕鬼子吗?支持启明!就该让所有人看看鬼子的畜生行径!”

    “片尾照片过于血腥!强烈要求删减!”

    “删减?删减就是对三十万冤魂的背叛!支持原片播出!”

    4月5日,晚18:06。风暴升级。

    荧幕上,那个笑容温暖、总在战火中穿梭抢救伤员、被无数观众深深喜爱的卫生员——王秀英,在护送一批重伤员转移时,遭遇日军小队。

    为了保护担架上的战友,她毅然引开敌人。镜头没有回避:一颗子弹精准地击中她的后背,鲜血瞬间染红了洗得发白的护士服。她踉跄着扑倒在地,挣扎着回头望向担架远去的方向,沾满泥土的脸上露出一丝如释重负的、凄美的微笑,眼神渐渐涣散…

    “秀英姐——!”担架旁的小战士“石头”发出撕心裂肺的哭喊。

    荧幕前,无数观众的心,随着王秀英的倒下,瞬间被撕裂!

    “凭什么让秀英死?!”

    “编剧出来受死!还我秀英姐!”

    “启明传媒虐心无下限!为了噱头强行发便当!”

    当晚,灵犀平台、各大论坛彻底爆炸!王秀英牺牲、启明传媒还我女神的话题瞬间冲上热搜榜首。无数愤怒的观众涌向启明传媒官网和《启明星报》留言板,言辞激烈,甚至夹杂着大量辱骂。之前积累的赞誉和感动,似乎在这一刻被汹涌的愤怒所淹没。指责启明“消费苦难”、“刻意虐心”、“不顾观众感受”的声音甚嚣尘上。

    压力如同实质的海啸,拍打着启明大厦。

    4月6日,上午9:00。

    就在舆论风暴愈演愈烈之时,《启明星报》头版头条,没有辩解,没有煽情,只刊登了一篇署名“启明传媒编辑部”的文章,标题如同一记重锤:

    《没有主角光环的战争——致所有愤怒与心碎的人》

    文章开篇没有回避观众的愤怒:

    “我们听到了震耳的质问:‘凭什么让王秀英死?’”

    “因为,在那场救亡图存的战争里,没有谁是自带光环、刀枪不入的主角。”

    “王秀英的原型,是千千万万个战地护士中的一个。她们温柔,她们坚韧,她们在死神手中抢夺生命。但她们也是血肉之躯。一颗子弹,一片弹片,一次轰炸…就能轻易夺走她们如花的生命。她们的牺牲,并非编剧的笔触,而是冰冷的历史真实。”

    “我们理解大家的不舍与愤怒,这份愤怒,恰恰源于我们对王秀英这个角色的深爱。而这,也正是战争的残酷本质——它会无情地带走你最在意的人,在你毫无防备的时候,在你撕心裂肺的呼喊中。你的父亲,你的兄长,你暗恋的姑娘,你敬重的班长…前一秒还在对你微笑,下一秒就可能永远倒在血泊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