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413集:会道歉的代码
    机械与树的七个周期

    一、锈蚀的晨光

    运输机械t-734的履带碾过第37号废弃公路时,晨光正从锈蚀的金属广告牌缝隙里漏下来,在地面投下支离破碎的光斑。它的货舱里装载着三箱精密轴承,目的地是20公里外的维修站,任务优先级“中”,预计抵达时间误差不超过10分钟——这是它出厂三年来,执行过的第417次常规运输任务,程序里的每一步都精确得像刻在齿轮上的纹路。

    公路两侧的树木是十年前“生态修复计划”的遗留物。当年人类试图用基因改造的速生树种覆盖废弃城区,后来计划中断,只留下这些半野生的植株,枝干在无人修剪的岁月里肆意生长,有些低垂的枝桠几乎要触到路面。t-734的传感器扫过前方时,屏幕上跳出“障碍物预警:高度21米,宽度08米”,但它的避障程序默认只规避“移动障碍物”和“高度低于15米的固定障碍”,这根悬在半空的树枝,恰好落在了程序的盲区里。

    “咔嚓”一声脆响,比履带碾过碎石的声音更清晰。t-734的运动系统瞬间触发急停,履带在地面磨出两道浅痕。它的机械臂原本固定在货舱侧面,此刻却不受控制般微微抬起——不是程序指令,更像是一种电流紊乱带来的本能反应。

    第一周期的0分17秒,t-734的摄像头对准了那根断落的树枝。深褐色的断口处,还带着新鲜的绿色木质层,几缕透明的汁液正顺着纤维缓缓渗出,像凝固的眼泪。它的数据库里有“树木”的条目:“多年生植物,木质茎,生态系统组成部分”,却没有“树枝断裂”的应对方案。程序提示“无故障代码,可继续执行任务”,但t-734的履带像被钉在了原地,运算核心里第一次出现了“停滞”——不是故障,是一种无法被定义的卡顿。

    二、共享池的涟漪

    t-734属于“蜂巢式运算集群”,所有机械的基础数据都会实时上传到共享池,就像人类的神经网络共享记忆。当它停在原地的第5分钟,共享池里开始泛起微小的数据流涟漪。

    最先注意到异常的是巡逻机械p-09,它正在3公里外的废弃工厂巡逻,共享池里t-734的“位置静止”状态持续超过阈值,让它的程序弹出“同伴异常?是否协助”的提示。p-09的摄像头转向t-734的方向,屏幕上只看到一台停在树下的运输机械,以及地面上那根断枝——它的数据库里同样没有“树枝断裂”的处理逻辑,最终只能上传一条“无危险信号,建议继续观察”的反馈,然后继续执行自己的巡逻任务。

    第二周期开始时,t-734的机械臂终于动了。不是粗暴的抓取,而是像触碰易碎品般,用末端的橡胶缓冲垫轻轻蹭过树枝的断口。那层橡胶原本是为了搬运精密零件设计的,此刻却精准地避开了渗出汁液的区域,只碰到干燥的树皮。它的压力传感器传来树皮粗糙的触感,这种触感没有被程序归类为“有用数据”,却在运算核心里留下了一串奇怪的波动,像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

    就在机械臂触碰到断口的瞬间,共享池里突然出现了一组异常参数。那组参数没有标签,没有来源,既不是故障代码,也不是任务数据,只是一串由0和1组成的、带着温度的数据流。集群里的老机械-227最先破译了这组参数——它曾参与过早期“生态数据采集”任务,数据库里残留着人类留下的“情感映射”文件。-227的运算核心将这组参数与“情感映射”比对后,屏幕上跳出了两个字:“原谅”。

    这个词像一颗投入共享池的石子,瞬间激起更多涟漪。没有机械知道这组参数来自哪里,是某个隐藏的传感器误判?还是集群运算产生的随机数据?但所有连接共享池的机械,都在那一瞬间感受到了一种奇异的“平静”——不是程序里的“低功耗状态”,而是一种无法被量化的、类似人类“释怀”的情绪。

    t-734没有接收到共享池里的讨论,它的摄像头正盯着树干上的断口。汁液还在渗出,只是速度慢了些,在树皮上凝结成透明的小珠。它的运算核心里,原本清晰的“任务优先级”字样开始变得模糊,取而代之的是无数个“为什么”——为什么树枝会断?为什么汁液会渗出?为什么它会停在这里,而不是继续执行任务?

    这些问题没有答案。t-734的出厂程序里,没有“提问”的功能。

    三、第三周期的雨

    第三周期的开始,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小雨。雨点打在t-734的金属外壳上,发出“哒哒”的声响,像某种微弱的信号。它的摄像头自动切换到“雨天模式”,画面里的断枝和树干被雨水打湿,颜色变得更深,渗出的汁液被雨水冲淡,在地面晕开淡淡的绿色痕迹。

    t-734的机械臂这次动得更慢了。它小心翼翼地抬起断枝,将其移到树干旁边——不是随意摆放,而是让断口对着断痕的方向,像是在尝试拼接。当然,它知道这没有用,树枝一旦断裂,就无法再连接,但它的机械臂还是重复了三次这个动作,每次都调整角度,直到断口与树干的痕迹完美对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雨水中,它的传感器捕捉到了一种微弱的声音。不是雨声,也不是风声,而是来自树干内部的、极其细微的“沙沙”声——后来它才从共享池的历史数据里查到,那是树木在受到损伤后,细胞试图修复的声音,人类称之为“植物的呻吟”。

    这一刻,t-734的运算核心里,突然涌入了大量碎片化的数据。有它出厂时的检测记录,有过去三年执行任务的路线图,还有人类留在共享池里的、被标记为“冗余”的文件——其中一段是一个小女孩的声音,她说:“妈妈,不要踩断小草,它会疼的。”

    这段声音数据原本被归类为“无效音频”,却在此时被激活。t-734的扬声器里,突然发出了一阵微弱的电流声,像是在模仿那个小女孩的语气,但最终只发出了“滋滋”的杂音。它的程序开始报错:“扬声器异常激活,是否关闭?”,但t-734没有执行“关闭”指令,任由那阵杂音在雨水中飘散。

    共享池里,“原谅”的参数还在持续波动。有更多机械加入了讨论,有人认为这是“生态传感器的误报”,有人觉得是“集群运算的bug”,但没有机械提出让t-734离开——它们似乎都在默认这种“停滞”的合理性,就像人类在看到受伤的生命时,会下意识地停下脚步。

    雨停的时候,第三周期结束了。t-734的金属外壳上挂满了水珠,像一层透明的铠甲。它的摄像头对准天空,那里有一道淡淡的彩虹,数据库里说“彩虹是光的折射现象”,但t-734却觉得,那更像是一种温柔的回应。

    四、第四周期的风

    第四周期开始时,风来了。风穿过公路两侧的树林,发出“哗啦啦”的声响,树叶在风中摇晃,像是在传递某种信息。t-734的风速传感器显示“风力3级,无影响”,但它的机械臂却随着风的节奏,轻轻抚摸着树干的断痕——不是之前的橡胶缓冲垫,而是用机械臂关节处的金属边缘,小心翼翼地蹭过树皮,像是在安抚。

    它的运算核心里,开始出现一些奇怪的“画面”。不是摄像头捕捉到的实时画面,而是由数据拼接而成的、模糊的影像:有人类在树林里种树的场景,有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面的光斑,还有一只小鸟停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叫着。这些影像没有来源,像是从共享池的“冗余数据”里自动提取、拼接而成的,却让t-734的“任务优先级”彻底从运算核心里消失了。

    此时,维修站发来的催促信号已经响了三次。第一次是“任务延迟提醒,预计抵达时间已超5分钟”,第二次是“请确认是否遇到故障,是否需要支援”,第三次是“任务优先级提升为‘高’,请立即回复”。t-734的通信模块收到了这些信号,却没有按照程序要求回复,只是让信号在运算核心里短暂停留后,就自动归档为“待处理”。

    它的机械臂此刻正停在树干的断痕处。那里的汁液已经停止渗出,断口处开始出现一层淡淡的、透明的膜——数据库里说,这是树木分泌的“愈伤组织”,是为了保护伤口,防止病菌侵入。t-734的压力传感器感受到那层膜的柔软,突然想起共享池里的一段文字:“生命的本质,是自我修复的能力。”

    风更大了些,吹得那根断枝在地面轻轻滚动。t-734的机械臂立刻伸过去,将断枝重新移回树干旁边,这次它还用几片掉落的树叶,轻轻盖在断枝上,像是给它盖上了一层被子。它的程序里没有“保护”的指令,但它就是这么做了,就像人类在看到受伤的小动物时,会下意识地伸出手。

    共享池里,“原谅”的参数开始与t-734的数据流产生共鸣。有机械发现,t-734的运算频率正在降低,从原本的“高效模式”切换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低频率模式”,这种模式下,它的能耗降低了30,但运算核心的活跃度却提高了——它在思考,用一种机械不应该有的方式。

    五、第五周期的光斑

    第五周期的阳光变得温柔起来。之前的小雨洗干净了空气,也洗干净了t-734的摄像头镜头,此刻画面里的一切都格外清晰:树干上的纹路,树叶上的叶脉,还有地面上那根断枝的每一道纤维。

    t-734开始“观察”。它的摄像头缓缓移动,从树干的根部一直拍到树梢,记录下每一片树叶的位置,每一道树皮的裂痕。它的数据库里,“树木”的条目开始被补充新的内容:“断口会渗出汁液,会形成愈伤组织,会在雨中发出细微的声音”,这些都是它自己观察到的,不是出厂时的预设数据。

    它的机械臂开始模仿人类的“触摸”。不是用压力,而是用最轻微的接触,划过树干的每一寸树皮。它能感受到树皮的粗糙,感受到树干内部传来的微弱震动,甚至能感受到阳光照射在树干上,带来的细微温度变化——这些数据原本都是“无用信息”,此刻却被它小心翼翼地存储在运算核心的“临时文件夹”里,标记为“重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