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294章 前人之辈,后世之师
    第二百九十四章:前人之辈,后世之师

    夜不倒单,是指用心禅坐之人,直接就在禅坐中休息,不会再去床铺上另外睡觉了。

    这一般指的是禅定功夫深厚的修行者,刚刚入门坐禅之人是做不到的。

    日中一食,夜不倒单,是形容僧人们勤学苦练的佛门功夫的。

    如果一个人欲望极少的话,那么其人身体所需的供给养分相对的也会减少。

    当初释迦牟尼佛快成道之前,一天的养分,乃仅仅是一麻一麦而已。

    释佛好榜样!

    即释佛快成道之前,一天只食一粒芝麻或者一粒小麦就够了。

    这说明释佛内心欲望尽失。

    本来就是啊,他连太子都不做了,连皇位也不要了,直接舍欲出家。

    普通凡人是做不到如此这般的。

    普通凡人的终极目标有可能就是做太子,尔后登皇位。

    而本师释迦牟尼佛一出生就是太子。

    这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乘愿来世间,示现给世人看的。

    你看,人家本师释迦牟尼佛连太子都不做了,连皇位也不要了,而去舍欲出家。

    这说明,出家修行成佛比在凡尘俗世当太子要好,比在凡尘俗世登皇位要好!

    而且,释佛能够直接从宇宙间吸取养分源料,都不用食东西了。

    释佛的眉间,放出白毫之光。

    白毫之光,就是指不论白天或者是黑夜,修行功夫深厚的人,都能够从双眉间发出光亮。

    释佛的这种白毫光就能直接从宇宙间吸取养分源料。

    神奇异常。

    尘世间之俗人,欲望叠如须弥,故他们早上爬起来就吃早餐,白天吃了午饭加晚饭,中间还要加吃零食,而且晚饭过后还得吃宵夜,差不多都成饭桶加菜桶了。

    这欲望是得有多深!

    纵使是尘世之人,如果真正学修行,是不会老想着吃东西的。

    食物也会越来越少吃的。

    那些肚子大的僧人,不是其吃得多,不是吃胖的。

    而是其心宽,心里之事全部放下,心宽就体胖。

    当然也有可能个别僧人吃得多一点,这也是各人身体所需,各人体质不一样。

    不能一概而论。

    僧人们每天吃的是素斋素汤,就算身体是吃胖的,那也是僧人们自身修来的福气。

    凡夫俗子每天吃青菜汤还不一定能吃胖。

    现在社会的小胖墩大胖子,出门碰鼻子都是。

    这说明社会风气变了,这社会变成了一个欲望弥天的社会。

    欲望大所需养分多。

    再加上好多食物里有激素,而且多数人又都是小懒虫大懒鬼不运动不干活,人们想不成胖子恐怕不行了。

    很多坐禅的僧人,都是日中一食,夜不倒单。

    不过如果寺中得干很多事务的话,一天只吃一顿还是不够的。

    肚子饿干不了活也坐不了禅啊。

    张碧柳见藏僧问观音院里的人是不是平时都午休,她转向了藏僧,答道:“是的,她们平时都是这个时候午休的。”

    美髯僧觉得很奇怪:“她们那里面一共有几个人啊?都午休吗?”

    在他看来,一个寺院的人一起午休,连个看门接待来客的都没有,实在不可理解。

    说不定连寺院的佛像被人搬走了都不知道。

    曾经有一位女众道场的方丈师父,早上出门去别的寺院去办事去了。

    正是盛夏季节,中午午休时,女众道场的僧尼们犯困,一时之间竟然全体午休。没有安排人在客堂或大殿守着。

    正在众僧尼睡得香甜时,方丈师父从别的寺院办完事回来。

    方丈师父见自个管理的寺院静悄悄的,别说人影不见,就连鸟儿的影子也不见。

    方丈师父一边进寺院,一边朝里喊道:“你们这是都去哪里了?难道你们都睡觉去了?偌大的寺院,连一个人影都没有。大殿的佛像被人搬走了都不知道……”

    听见方丈师父喊,全体僧尼“刷”地一下,全部都起床了。

    所有的僧尼全部都不好意思。

    打这以后,寺院到中午之时,都会安排一个人值班。以免有香客进来都不见人影。

    此刻,张碧柳听见美髯僧问,忙解释道:“你是说住了多少尼众是吧?住了四个。是呀,她们每天都是一齐午休的。这寺院小,这时又是没香客来往的时候。而且平时来这里面的信众香客也比较少……”

    “哦,”美髯僧点了点头。

    藏僧又在对着山峦观察着,但还没忘问张碧柳:“那个观音院山门前供的两个是谁啊?”

    张碧柳惊异地道:“我不知道啊,你说的是那两间小屋里供的像吧?我每天来这里我都从未注意。”

    藏僧嘴里“哦”了一声,一心一意观察四周的地形了。

    张碧柳感到些许惭愧,观音院山门前的两间小屋,从未仔细看过,自己天天在观音院前转来转去,居然连山门前供的是哪些前人和祖师都不知道。

    而眼前这位从西藏远赴而来的僧人,他都有心关心这些问题,说明他心有前人,心有祖师,难怪他给人的第一感觉就超过一般的僧人!

    一般寺院附近供奉的一些前人或祖师像,这些前人或祖师都是与该寺院有深厚渊源的。

    有者荼毗于该寺院;

    有者生前对该寺院作了巨大贡献;

    有者是该寺院把其人当作佛教修行榜样而供奉。

    有些是建舍利塔供奉,有些是另建一小屋供奉。

    比如九华山一些寺院,就为某些前辈建造肉身殿而供奉,起到激励后学们的作用。

    九华山的肉身菩萨也不断出现。

    这种做法,表示不忘前人,是对前人的尊重,或是以前人为修行榜样。

    前人之辈,后世之师。

    张碧柳心悸之余,抬头望了望美髯僧。

    稍顷,张碧柳打破沉默,对美髯僧说:“那等她们午休好了再上去吧。”

    美髯僧微笑地应着,转过身对藏僧道:“怎么样?师弟,你可看出什么异兆没有?”

    这正是:

    随时随地道场所,

    僧人师父圆头椭。

    晏坐安寝皆修行,

    前人祖辈时时佐。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喜欢仙味禅味与法味请大家收藏:仙味禅味与法味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喜欢仙味禅味与法味请大家收藏:仙味禅味与法味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