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375章 六根虚静
    修行人双眼洞穿,达到如幻人、无取舍的境界。

    此种境像,故名菩提。

    无乱是菩提,常自静故;

    无乱,是指不乱动不乱说不乱行不乱想不乱吃不乱睡不乱走不乱动念,等等一切不乱。

    既是不乱,那肯定就是自个清静。

    修行人达到了不乱的地步,自个清静,头脑清明,精力充沛,六根虚静,无复弛逸。

    此种境像,故名菩提。

    善寂是菩提,性清静故;

    善寂,是指善于寂静湛然,空然明彻。

    这是该修行人本性清静。

    修行人善于寂静,守得住本性,清静恒常不灭。

    此种境像,故名菩提。

    无取是菩提,离攀缘故;

    无取之意,肯定是指不取尘相的意思啦。

    尘与相,尽皆不取,这就远离了种种的攀缘之境。

    离了种种的攀缘之境,就六根虚静。

    六根虚静,不会逸情散乱。

    修行人能够远离攀缘,达到无取尘相之境。

    此种境像,故名菩提。

    无异是菩提,诸法等故;

    无异,是没有不同的意思。

    世间上的人,没有不平等之念;

    世间上的事,没有高低之分。

    修行人达到对万事万物平等对待,毫无区分之念。

    此种境像,故名菩提。

    无比是菩提,无可喻故;

    无比,是指无可比喻之意。

    什么事无可比喻?

    世间上的万事万物不可比喻。

    如果有比喻,修行就落了念头,就有镜像。

    此种修行就不圆满。

    修行人达到万事万物无可比喻的境界。

    此种境像,故名菩提。

    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

    微妙,是指说不清、道不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

    什么事如此微妙?

    当然是佛理妙法了。

    世间上的万事万物,都会有十万个为什么?

    比如,饭是怎么来的呀?

    饭是米做的。

    米是怎么来的呀?

    米是稻谷来的。

    稻谷是怎么来的呀?

    稻谷是田里种的。

    田里怎么种的呀?

    如此一路问下去,永远也问不完。

    无有穷尽。

    世间上的万事万物,亦复如是,难知其究竟之故。

    修行人达到微妙思法之境。

    此种境像,故名菩提。

    ……

    何为菩萨行?

    什么是菩萨的行为与做法?

    文殊师利,有疾菩萨应如是调伏其心。

    文殊师利菩萨,若然有修行方面不太好的菩萨,应该像以下方面调伏自己的内心。

    不住其中,亦复不住不调伏其心。

    所以者何?

    若住不调伏其心,是愚人法。

    此处的愚人,是没有悟性之人。

    若住调伏心,是声闻法。

    此处的声闻,是指一般的凡尘俗人。

    是故菩萨不当住于调伏不调伏心。

    离此二法,是菩萨行;

    即就是说,修行之人的心不住于有相与无相之间,这种修行的方法,就叫做菩萨的行为与做法!

    在于生死,不为污行,住于涅盘,不永灭度。是菩萨行;

    这话说的是:行走于生死之间,不做有污自己灵魂的事。

    自身灵魂,时时刻刻都处在涅盘之中,不思量灭与不灭之事。

    这样子的修行,就是菩萨的行为与做法。

    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

    不落于凡尘俗人的念头与行为,亦不总是想着自己得如圣贤那般行事。

    即就是说,行动上如圣贤行事,但不会念念不忘。

    这样子的修行,就是菩萨的行为与做法。

    非垢行,非净行。是菩萨行;

    修行的人,不执着于有没有垢染的行为与做法、或者是不执着于有没有清静的行为与做法。

    这样子的修行,是菩萨的行为与做法。

    虽过魔行,而现降伏众魔。是菩萨行;

    修行的人,虽然有过魔考来袭,但是却能够轻轻松松地降伏众多魔怨。

    这样子的修行,是菩萨的行为与做法。

    求一切智,无非时求。是菩萨行;

    修行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诚心实意地获得了达无碍的智慧。

    这样子的修行,是菩萨的行为与做法。

    虽观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萨行;

    修行的人,虽然观照到诸法不生之境界,但是却不沾沾自喜,不把自己当一回事。

    这样子的修行,是菩萨的行为与做法。

    虽观十二缘起,而入诸邪见。是菩萨行;

    修行的人,虽然观见十二种因缘的生起与幻灭,但是却不会落入邪见,不会沉迷其中。

    这样子的修行,是菩萨的行为与做法。

    十二种因缘是什么意思?

    十二缘,是十二种起支。这是佛教核心教义之一,由释迦牟尼佛自证,描述了众生从无明到老死的因果循环过程。

    众生从无明到老死的因果循环,以下是关键要点:

    一、说说其基本构成

    十二缘起支按顺序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仙味禅味与法味请大家收藏:仙味禅味与法味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一是无明 :对事物真相的迷惑,包括我执、法我执等执念。

    众生最大的特点就是我执。

    没若不执着于我执,此亦是一种我执。

    第二是行 :因无明产生业(善、恶、无记业),导致轮回。

    指没有具备灵明透彻的智慧,因而会产生善业、恶业、或认为什么都没有的业力。

    这样子就造成了众生的轮回转世。

    第三是识 :业力熏染形成心识,是轮回的主体。

    这就是说,由于自身所造业力的长期熏染,在内心与灵魂深处里面形成认知与识解。

    这,就是轮回的主体。

    第四是名色 :胎生后形成受想行识四蕴的聚合,即“名色”。

    人、动物或其它胎生的众生,在其神识在投胎成功以后,所形成的“受、想、行、识”这四种蕴的聚合。

    这些,就叫作色法。

    第五是六入 :入于六根与六境的状况。

    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

    六境就是六尘。六境是色、声、香、味、触、法的接触。

    第七是触 :六根与六境的真实接触,产生苦、乐、舍的感受。

    这就是指凡尘俗人在六根与六境里不得出离,才会连续不当地产生苦、乐、舍的感受。

    第八是受 :接触后产生的苦、乐、舍等感受。

    这是指众生产生苦、乐、舍之后,在苦、乐、舍里愈迷愈远,烦恼不断。

    第九是爱 :对苦受的排斥和对乐受的希求,形成取舍。

    修行的人有排斥有希求,这些都是烦恼的根源。就更别说对苦受的排斥和对乐受的希求,形成取舍了。

    这些,不是烦恼又是什么?

    第十是取 :因爱产生取舍行为,延续业力。

    业力延续,烦恼亦不断。

    第十一是有 :业力累积形成存在(有情),开启轮回。

    业力累积,形成有情。有情指有五欲六尘。

    这样子的修行,就开启了轮回转世之路。

    喜欢仙味禅味与法味请大家收藏:仙味禅味与法味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