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21章 马鞍山春节探亲
    马鞍山_春节_探亲5041字

    【01】离岸马鞍山

    1964年2月13日,正是春节的日子,而我则在2月9日随着浩浩荡荡的探亲大军,乘坐长航江汉轮,踏上了返回武汉探望亲人的旅程。

    “春运”这个词汇,它代表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周期性的人口迁移现象。据2025年的数据显示,春运期间的40天内,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达到了惊人的902亿人次。这一现象是中国独有的大规模人口流动,被人们誉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迁徙”。

    中国春运的规模之大,已经入选世界纪录协会,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周期性运输高峰,它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在日常口语中,“春运”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春节前后的运输现象,二是“春运期间”的简称。

    春运的规模之大,以至于中国大陆的交通系统难以承受。为了解决春运期间的运输问题,政府每年都会提前进行部署,但即便如此,仍然无法完全满足春运期间的巨大运输需求。

    上面一段文字来源于现在的百度百科。实际上,60年前,也就是1964年,那时也有春运,虽然没有现在这么大的规模,但那时的交通运输能力自然也比现在小了许多。

    例如,从马鞍山到武汉,最经济、最快速的运输方式只有长江水路一条,没有直达的铁路和高速公路。虽然有飞机,但飞机并不是一般人政治经济条件能够乘坐的,而且那时的飞机数量和航线也非常有限。

    春运期间的拥挤和“一票难求”的困难,丝毫不比现在逊色。

    为了方便职工,公司给回东北的职工包了车厢,给回武汉的职工包了船只。那时我们单位的职工组成中,东北籍和湖北武汉籍的占了大多数,我们的总公司,也设在武汉。

    当然,华东地区和其他省份的职工也不少。那时的工人自豪地说,我们单位人员除了台湾高山族外,全国各省各族都齐了……对于家在其他地区的职工,行政科也会负责与交通部门联系订票,“一票难求”之苦由单位为我们化解。

    登船时,单位用解放牌大卡车把我们送到码头,一路上敲着锣鼓,车栏板上贴着“欢送冶金建设英雄回家省亲。”的大幅标语,街旁驻足看热闹的行人看着我们的眼神,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我不是英雄,站在车上我忽然想起了武松景阳岗跨马游街的场面。

    车到码头,又是一阵喧天锣鼓,领导在插满红旗的路边排成两行,和我们一一握手送行,并嘱咐我们代他们向家人问好。握着领导温暖而有力的手,我心情激动起来,真还有点工人当家作主的感觉。

    有好多领导我并不认识,不过我们工地的书记、主任、工会主席、团总支书记、段长、工长等大小领导都来了。师兄指着他们说:你看,公司、总公司、指挥部的领导也都来为我们送行了,你这个家回的够排场吧!

    我心中疑惑:难道领导春节不回家省亲?

    师兄说:回!只不过要把我们都送走了后他们才走,休假结束,领导和干部们还要提前一两天到岗,然后迎接工人们回来。

    我咋了下舌头:当领导还真不简单!也够辛苦的!师兄说:你以为干部是那么好当的。

    随着轮船汽笛的鸣声,船起锚,缓缓离岸。我和师兄站在船舷边招着手,看着这片我工作战斗了七个来月的钢城,树木、厂房、烟囱渐渐后移,渐渐变小,渐渐模糊……

    师兄拍拍我的肩膀说:别看了,怎么?咋地了!动感情了?舍不得了?一个月的假期很快的,一晃就回来了。

    其实,我也不知咋地了,就是心里有点那个……

    长航的船,上水需要三天两夜(下水顺流只要一夜两天),共青团团组织青年们打扫甲板卫生、餐厅为乘客送饭洗碗……等学雷锋活动,我们一路船行一路歌,不知不觉就到了武汉关码头。

    【02】武汉关码头

    当船只尚未完全驶近岸边,我们便能听到那连绵不绝的锣鼓声,它如同波涛一般阵阵传来。我们急切地涌向船舷,目光投向码头的跳板,只见两旁红旗招展,红旗之间悬挂着“同志们,您们辛苦了!”和“欢迎前方建设马鞍山的英雄归来!”的巨幅标语,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码头上,夹道欢迎的人群挥舞着双手,热情洋溢。广播喇叭中传来激动人心的声音:“欢迎前方归来的将士!”“同志们,您们辛苦了!”“欢迎建设马鞍山的英雄归来!”……这些声音在空气中回荡,充满了敬意和热情;

    我们踏上趸船,迎接我们的是工作人员,他们举着小板,上面写着:蒋家墩、工人村、八大家、汉口、汉阳、武昌、火车站、汽车站……他们耐心地接待着每一位归来的人;

    我转头向师兄提出了疑问:“这是……?”

    师兄微笑着回答:“哦,这是留守处的工作人员,你家在汉口对吧,你就跟随举着汉口小牌的人,他会把你安全送回家门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师兄指着小牌继续说:“我家在农村,还需要转乘汽车,你看,那个举着‘汽车站’小牌的工作人员会把我送到汽车站。”

    我感到非常惊讶,没有想到单位竟然会把工作做得如此细致入微;

    我与师兄告别后,跟随“汉口”小牌步出码头,只见码头外一排排解放牌汽车整齐地停在路边,车头上都写着标牌“蒋家墩、工人村、八大家、汉口、汉阳、武昌、火车站、汽车站……”汽车栏板上也贴着“欢迎建设马鞍山的英雄归来!”的标语,彰显着热烈的欢迎氛围;

    我走向标着“汉口”标识的卡车,接待人员热情地接过我的行李,并招呼我上车。车上有3名接待人员,包括刚才在趸船上的2位,他们身兼多职,既是接待人员、服务人员、司机、又是锣鼓手。人到齐后,他们仔细点清人数,询问每个人的地址,对照地图,精心规划线路,然后将我们逐个送到家门口……

    一路上,我们的卡车伴随着锣鼓声风驰电掣般呼啸而过,武汉市民无不驻足,投来惊异、羡慕、敬仰的眼神。用现在的话来说,那真是“酷!酷!还是那个酷!‘酷毙了’。”

    实际上,这些接待人员都是些比我们早回来一天的学习雷锋的志愿者,他们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我为单位整个探亲接待组织工作的热情、准确、严密、有条不紊的效率而感到惊叹,他们的工作态度和效率令人钦佩;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2002年在美国的一次经历。当时由于不小心,锅底上粘了饭粒和一星点菜叶,电炉烤糊了,它产生了一点异味。在你还不经意时,……消防报警器突然响起!仅仅五分来钟,消防队员就到达,并进门帮忙查找原因排除故障……而来的消防员大多数竟然是义务消防志愿者,他们的速度和效率让人惊叹不已(详细情况可参见《tj_感受美国消防》一文)。我想,难道美国竟然把我们六十年代学雷锋的经验学了过去?

    【03】衣锦还乡

    当那辆大卡车抵达我家门口时,由于巷子狭窄,大卡车无法进入,只能停在巷子口。

    我心想,距离家门不过数十米的距离,我自己完全可以应付,不需要额外的帮助。然而,服务人员却坚持要帮我提着行李,将我送回家中,他们表示,如果不将行李送进家门,他们的任务就不算完成。就这样,我被他们前呼后拥地送回了家。

    当我踏进家门,发现家门口聚集了一大群人,乌压压的一片,我还以为家里发生了什么大事,因为我的家从未有过如此热闹的场面。

    首先,居委会的罗主任亲自走过来,接过我的行李,并与送我的服务人员握手致谢,感谢他们为我提供的帮助。

    服务人员离开后,隔壁的大婶、后门的大妈、前街的大爷、后街的叔舅,还有邻里乡亲以及和我年龄相仿或大或小的街坊朋友,都纷纷围了过来,他们像看稀有动物一样,上下打量着我,让我感到手足无措,面红耳赤,非常不好意思。

    罗主任见状,便分开人群,左手拉住我母亲的右手,看着我,说道:“大家让让。”然后他指着贴在我家门上的大红喜报说,“我们要感谢考太……”话音未落,现场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罗主任双手压了压,示意大家安静,接着说道:“小考,才参加工作半年,大红喜报就从遥远的马鞍山送到了汉口,马鞍山在哪儿?那可是远在东海口的地方,是国家重点工程的所在地。”掌声再次响起,现场气氛热烈。

    罗主任继续说:“以前,不是派出所就是公安局来找我,都是因为谁谁闹事了,谁谁犯案了,送来的都是什么劳教通知、教育警告之类的东西,让我头疼不已,让我颜面丢尽。但这次,小考给我们居委会争了光,让我们可以风风光光地过个年了。”现场再次响起掌声。

    罗主任转身对着那些半大不小的青年们说:“看看你们,哪家的条件不比考太家好?你们难道不感到惭愧吗?你们应该好好向考太的儿子学习,也给我们挣个喜报回来!”……“好了,好了,散了!散了!”说着,他把我让进了家门。

    据我妈妈说,喜报是单位昨天敲锣打鼓送来的,先送到居委会,贴在居委会门上的那张。然后是罗主任带着他们来到我家,在我们门上也贴了一张。我不识字,他们告诉我,你被评为了个什么什么先进的称号。听说你今天回来,他们早早就围在家门口,怎么劝都劝不走。

    我穿着工作服回到了家,既没有升官也没有发财(那个年代,升官发财之类的话是绝对不能说的),工资也只有三十块零五,再说,优秀实习生算什么,离先进生产者还差十万八千里呢,怎么就……有了那种“衣锦还乡”的感觉。

    虽然“衣锦还乡”之类的话在那个时代也是不能说的,但我确实有那种感受。一张面子、一份荣誉、一种自豪,那是能够给家人和邻里带来欢愉的一种精神上的物质财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