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98章 三线记忆1974重返武钢1700的密令
    1974年冬,考绿君子意外获得重返武汉参与"1700"工程的机会。在火车上与宋专家的对话,揭开当年建设攀枝花的峥嵘岁月。当英语培训班名额被神秘取消,他发现这背后牵扯着指挥部高层博弈。随着瓦工出身的东指挥长抛出"只许成功"的密令,一场关于技术传承与时代使命的较量在暗流涌动的1974年展开……

    ————————

    东指挥长密令:“1700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火车上

    考绿君子1974年12月26日和宋专家登上回武汉的列车,踏上了回师‘1700’的征途。

    很奇妙,人生有些时间节点是那么的相似。我纳闷,不仅仅是相似,简直完全一样!因为我清楚地记得,十年前的今天,是我离开武汉启程入川的日子。在四川,帐篷搭在山窝窝,三块石头架口锅;白天捧棒压,晚上压棒棒,抬棒扁担当座床。裂谷逐梦攀枝花,留下美好青春年华!

    建设三线十年,整整十年,武汉,我回来啦!

    十年前,我意外地欣喜地获知我被批准参加三线建设。参见前券《第三卷 赤子丹心铸剑入蜀》第66章~第97章等篇。

    我不知道公司选择1964年12月26日作为入川启程的时刻,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当时公司用解放牌敞篷大卡车敲锣打鼓送我们,车正面打着“支援三线建设”的横幅,车厢栏板两侧贴着“欢送支援三线建设的英雄”,“欢送支援三线建设的模范”;

    我们穿着刚刚新发的蓝色工作服,头戴新的柳条安全帽,背包一律将白色衬里朝外,一个个蓝衣白背包精神抖擞整齐划一,俨然是一支穿工装的“解放军”;

    我们唱着“咱们工人有力量”一路锣鼓一路歌;

    从青山八大家出发历武昌、过长江、经汉阳、跨汉水到汉口直抵武汉关码头,检阅了武汉三镇。

    今天忆起那时的情景,仍然热血沸腾激动不已。

    十年前坐船入川,今天乘火车返汉。

    看着车窗外一帧帧变化,景色不断地在眼前闪过,视线随着前行的风景,远去,远去,思绪,万千。

    今天我回师武汉,没有红旗,没有锣鼓,没有欢送……只有我和宋专家俩人形影相吊踽踽独行,心中不免有些黯然。

    我问宋专家,我们回师武汉,选今天,是不是有什么含义?

    宋专家:“什么含义?没什么含义!

    委托总公司订票,订上那天算哪天,能给我们订上票就已经是万幸,还管得上那一天!”

    “尽管没什么含义,我还是很开心,能和领导一起回武汉,特别是和宋专家一起,我真的很开心。”

    “你是开心了,我却不开心!原来我回武汉1700板上钉钉没问题,没想我回不来,你却回来了。”

    “我探亲结束还得返回渡口。你,考绿君子,却战斗在1700。”宋专家忽然想到什么,问:“你和东指挥是什么关系?”

    “什么关系?没什么关系!我认识他,他不认识我。”

    “没关系?”

    “没关系!他是大领导,是将军,我只是‘列兵’一个,想扯关系也扯不上呀!”

    “奇怪了,他却要我负责给你批假,给你订票,还要把你带回武汉,交给他。”宋专家若有思想:“不过,如果我是指挥长,我也要把你弄过去。”

    东指挥长密令:“1700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考绿君子暗想,难道和密令有关?

    “宋专家,其实,我更想跟您干,真的!在您的领导下我学会很多东西,工作很开心,您要能到‘1700’我还跟着您干。”考绿君子把茶杯递给宋专家。

    考绿君子问:“宋专家,回师‘1700’的大部队都走的南线(渡口-昆明-贵阳-桂林-长沙-武汉),现在正处冬季,我们怎么顶着严寒走了北线(渡口-成都-宝鸡-西安-郑州-武汉)呢?”

    “这,也是东指挥的安排,要我们不要和大部队搅和在一起。不过,要我自己选,我也会选北线。”

    “为什么?”

    “临行前,我不是要你准备个两布袋子吗?”

    “是呀,布袋子倒是准备了,只是到现在还没派上用场。”

    “到郑州就派上用场了,郑州买肉不要肉票。但是每次只能买一斤,我们郑州下车,转车时,多跑几个肉店,运气好的话能买个五~六斤呢。”

    这在当时物资紧缺的情况下,郑州也是全国唯一的,在春节前后猪肉敞开供应的城市。

    其它城市(包括武汉)就是凭票都还很难保证供应。我心里暗暗称奇,宋专家思维缜密,不仅为我安排了“暗渡陈仓”顺利出关,还能买些肉带回武汉,这在当时可是极品的年货,真是一举两得。

    我和宋专家你一言我一语,说东道西,山南海北,随着火车轰隆隆前行,听着窗外掠过的景色带着韵律的节奏,眼看连绵不绝的山峦,阡陌交错的农田…… 胸中纠结处,复归返自然,心情也开展了起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700是什么?怎么对你们有那么大的引力?什么暗渡陈仓?

    ▄1700是什么?

    关于“1700”的消息,我知道的很晚。还是从雄脉苗那儿得到的信息。

    雄脉苗,教育科干事,毕业于清华计算机专业,英语很好,70年分配来四公司。他性格内向,讷口少语,羞涩赧颜,不善交友。我想,按专业他应当分配去电装公司,分配到四公司专业不对口,岂不是浪费人才!雄脉苗却随遇而安,落地四公司。我常去教育科书库看书,一来二往与雄脉苗却十分投缘。

    “好消息!‘1700’,落户武钢。”雄脉苗见到我兴奋地说。

    “‘1700’是什么?”看见雄脉苗少有的兴奋表情我不解地问。

    “‘1700’说来话长……”雄脉苗讷口少语,但说起“‘1700’却是眉色飞舞如数家珍……

    ’1700‘,就是一米七轧机工程(简称‘○七’工程)是经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批准引进,建在武钢的。

    该工程从西德引进的连铸车间、冷轧薄板厂和从日本引进的1700热轧薄板厂、硅钢片厂组成。

    一米七轧机系统具有大型化、高速化、连续化和自动化的特点。

    热连轧机轧钢速度比火车跑的都快;

    1700(一米七)轧机的轧制过程是自动化的,主要由25台工业电子计算机控制;

    1972年8月11日,是值得中国当代钢铁工业永远纪念的日子。这一天,毛泽东主席在《关于进口‘一米七’轧板机问题的报告》上,庄重地写下了‘为了赶速度拟同意进口’的指示,揭开了‘一米七’筹建工作的序幕。

    “‘为了赶速度……’ 什么速度?”

    那时讲的速度,其实就是我国在国际上的差距。现在讲差距,看看gdp[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stic product)就可以知道个大概了。

    但是1972年,我们还没有gdp的概念。那时对国民经济核算,源于前苏联与计划经济相配套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ps(syste of ateral product bance,ps) 讲的是实物量,讲工业就看钢产量!

    那时(1971年),我们的钢产量2132万吨,与1949年建国16万吨相比,已经是火箭速度,快得不得了了!但是也只相当于美国60年前(1910年)的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60年!

    五洲震荡,风雷激荡!

    中苏关系恶化后,七里沁岛、珍宝岛等地武装摩擦频发,苏军屡屡越界挑衅……苏联陈兵百万,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其甚至妄图对中国的罗布泊核基地实施“外科手术式打击”;……

    联美制苏,乒乓外交,中美破冰!1972 年 2 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长达 20 余年的敌对状态终告结束。

    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陆续跟多个欧洲国家建交。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来华访问,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央审时度势,开始向西方国家微微开启国门。

    为了加快经济建设速度,中央决定在三五年内引进一批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其中包括13套大型化肥设备、4套大型化纤设备、3套石油化工设备、17米轧机等,共计外汇43亿美元,所以称为‘43’方案。

    其中,17米轧机身价最高,不计国内配套设施,引进费用6亿美元,约合40亿元人民币。是‘43’方案重中之重的1号工程!

    经党中央、国务院权衡再三,1972年8月16日决定武钢原‘双400万’配套的国产17米轧机工程改由从国外引进。

    1973年3月,邓小平副总理恢复工作后,十分关心武钢引进17米轧机,并于同年12月到武钢视察。……

    雄脉苗看我聚精会神地听他说,忽然结巴起来:“跑题了?……不好意思。……我是不是个‘啰嗦’……是个‘岔巴子’……?”

    清华人,果然不凡!雄脉苗看似木讷,不仅专业上,外语上一流,国家大事竟了然于胸如此清楚,我心中暗暗佩服:“什么‘啰嗦’!什么‘岔巴子’!你讲的太好了,太精彩了,我都听迷了!”

    雄脉苗不好意思地说:“别粉我了!什么‘精彩’!我一兴奋,就忘乎所以!前言不搭后语。我想说的是,祝贺你!”

    “祝贺我?”这该轮到我惊诧了!“我有什么值得祝贺的?”

    ▄英语速成培训班

    雄脉苗:“别粉我了!什么‘精彩’!我一兴奋,就忘乎所以!前言不搭后语。我想说的是,祝贺你!”

    “祝贺我?”这该轮到我惊诧了!“我有什么值得祝贺的?”

    “‘1700天字第一号工程!’你不想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