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干牛粪的是老许队长,但负责烧水和处理食物的却是沈老师。
她还拉着梅子几个在燃烧的牛粪堆边聊天煮东西。
马奶和青稞粉子混在一起,里头还加了点红糖和盐。
沈老师觉得自己的手艺肯定是一绝。
“怎么样?闻着就想流口水吧!”
伊白梅和宫爱珍面面相觑,王秀兰捏着鼻子笑着不出声,只有刘思敏大大咧咧的有话直说。
“我的沈老师诶,你为啥不让彭大夫给您看看鼻子?”
正在给一位男知青号脉的彭大夫刚好放下手,闻言也笑了起来。
“别让她找我,这个嗅觉和味觉方面的毛病,在我们兵团都没得治!全部靠自己适应。”
她又笑着看向沈老师。
“你逗这些丫头干什么,还流口水?她们没当场吐已经算是合格了。”
沈老师似乎天生就是个乐观的人。
她遗憾的摇摇头。
“这次是条件有限制,等到回到师部,看我再大显身手,非让你们这些丫头好好流回口水不可!”
王秀兰终于笑了。
“沈老师,您想看她们流口水可太简单了。”
“您把张宝根同志叫过来,让他说个笑话,不出一分钟,梅子几个肯定都会流口水。”
彭大夫有些好奇。
“小张说个笑话而已,难不成还会报菜名?”
王秀兰不知道想到了什么,自己咯咯先笑了起来。
“他一开口,梅子几个就会费口水,使劲的呸他咯咯咯咯。”
雪山上不能讲笑话,笑过头了会气闷。
爱笑的王秀兰半晚上都没睡踏实,好在彭大夫给她扎了几针才舒服了些。
这次勘探队的运气不错,居然只在第一天快到傍晚的时候遇到了一场风雪。
经过乌恰县城之后的四天时间里,他们只在某处山腰遭遇了一场小雪。
于出发后第六天的中午抵达了托云牧场。
托云牧场普遍海拔都在三千米以上,是一个很特殊、直属于第三师师部的营级单位。
根据老许的介绍,这里的人口长期在六七百左右徘徊。
其中柯尔克孜族牧民就占了近四百人。
当他们抵达牧场的时候发现牧场的人不多,一问才知道前几天场长得到又这一次开发苏约克河谷的通知之后,已经带着人提前出发清理草原和牧场的周边。
牧场的牧民、部队和知青几乎都散了出去,要好几天才能回来。
“丁场长带着骑兵排直接往西北方去了,估计老毛子的注意力都会注意到他那边,不会多注意正西角的河谷地带。”
负责接待他们的是牧场的政委邵有恒。
勘探队将在牧场休息一日,更换部分马匹、牦牛并补充物资。
说是休息一天,其实在第二天清早他们便再次上路----时间不等人。
本该留在牧场的兽医李爱民居然也申请再次跟了上来了。
从牧场本部到河谷入口都是下坡路,相对之前的路程要好走很多。
在十多位武装牧民的护送下,勘探队于下午三点来到了苏约克河谷的东边入口。
河谷东侧入口是一大片积雪覆盖的草场,属于牧场最有价值的牧区之一。
整个河谷呈现东宽西窄的形状。
他们在这里进行了简短的休息和用餐,告别了护送的牧民一头扎进了河谷内部。
相比于他们之前路过的阿拉沟河谷,苏约克河谷要小得多。
但两侧的悬崖目测最低也有几百米高。
由于这里常年无人经过,所以沿途乱石嶙峋,让整支队伍行进的异常艰难。
时不时的小型雪崩还会带来小型的山体落石,一路走的惊心动魄。
整条河谷的长度大约三十公里左右,按照徐队长的计划,他们今天要走五公里。
也就是说今天的宿营地还是保持在海拔三千米以上。
这个宿营地将使用两天,在这两天内他们将对这附近进行勘测。
宿营地的选择很有讲究,首先必须地势较高,其次要背风,另外不能为了防止夜间暴雪而靠近山崖。
今晚的宿营地周围有片灌木,这让队长老许咧开了嘴。
老许决定带着大家利用这片灌木挖坑搭建地窝子。
比起雪地帐篷,还是地窝子这东西更保暖和安全。
灌木丛的取材也有讲究,对着地窝子的方向开一个口子,然后只砍灌木丛内部的树枝。
采集完必需的树枝后,灌木丛也形成了一个天然的牲口圈。
老许分出去五个男知青去附近的小溪边凿开冰面,用小锄头挖掘小溪底部的淤泥——地窝子上头得用淤泥、树叶。
彭大夫带着女同志们在烧水。
男同志们砍伐灌木丛盖地窝子剩下用不到的边角料任她们挑选比较干枯的当做燃料——有其他东西可以烧,自然没人会理会干牛粪。
烧水用的必须是新雪。
彭大夫随身带了两大块食堂里蒸包子用的纱布,叠在一起大约有四层左右,包裹住一大团挑出来的雪系好,然后放进锅里,只把纱布的口子留在锅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高原地带烧开水很慢,因为到八十多度就会沸腾,但要达到饮用标准得烧两个多小时(托云牧场回忆录)。
宫爱珍有点等不及。
“难道还是得烧牛粪?”
被她问到的沈老师笑着摇摇头。
“就算是用干牛粪,最多也就节省二十分钟左右,主要还是氧气低。”
渴得厉害的宫爱珍偷偷抱着伊白梅的胳膊晃了晃。
“你去找宝根去,他肯定有办法!”
梅子无语了。
“他又不是许愿树。”
“切,只要你开口,他比许愿树还厉害~!”
张宝根正好和关泰山搭建好自己的地窝子,正在给顶上糊泥巴。
他听到梅子的来意也没多说什么,直接捧着一大团糊地窝子顶的湿泥巴来到烧火的地点。
三下五除二把铝锅的四周都糊上了湿泥巴,石头垒的临时灶台也被他用湿泥巴糊了一层。
接着他把树枝捆成空心形状塞进灶台里,还扒拉出灶台下方被烧红的一块手掌大鹅卵石用一块布料包着扔进锅里。
“这样的话,大概半小时就行了。”
宝根拍拍手继续回去搭地窝子,女同志们则都惊呆了。
尤其是沈老师、彭大夫和宋疏桐。
她们都是在高原生活过的人,半个小时烧好一锅水,之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但张宝根的这一系列操作,明眼人看着都知道肯定有效果,尤其是沈老师,已经迫不及待的找出纸笔开始记录。
“能解决高原烧水快的问题,这对我们托云牧场、还有之后的河谷知青点都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要是这壶水真的能在半小时内烧开,那咱们这次勘探的第一个成果就是小张的!”
喜欢六零大杂院,我八岁二十年工龄?请大家收藏:()六零大杂院,我八岁二十年工龄?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