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2章 归途
    火车轮毂撞击铁轨的声响像永不停歇的钟摆。方稷靠在硬座车厢的窗边,八月的热风裹挟着煤灰从窗缝钻进来,在他洗得发白的衣领上留下细小的黑点。

    对面座位上的妇女正哄着哭闹的婴儿,那孩子脸蛋红得像秋后的山楂,让他想起村里酿的野果酒。

    "同志,换票了。"乘务员夹着蓝皮本子走过来,瞥见他别在胸前的农科院调令,语气顿时热络三分,"您是技术员啊?"

    方稷笑了笑点头没接话,看着藤箱上的防雨布,这是临行前妇女主任带着全组人连夜赶制的,针脚密得能兜住雨水。

    箱子里装着乡亲们送的礼物:牛角烟嘴、草药图谱、麦秆蝈蝈笼每样都沾着青山公社泥土的气息。

    汽笛长鸣,列车驶过一片金黄的稻田。

    方稷望着窗外飞逝的风景,试图从记忆里打捞关于"家"的碎片。

    这具身体的原主人留给他的记忆像褪色的照片,父亲方振国总是一身笔挺军装,目光永远越过他看向大哥方社;母亲周淑芬的温柔全给了小妹方安,留给他的只有每月按时汇出的十五块钱生活费。

    "原主可真是个透明人。"方稷在心里苦笑。

    作为穿越者,他继承的记忆里甚至没有全家福的场景。

    唯一鲜明的是去年离家时的画面:大哥在部队没能回来,小妹躲在母亲身后咬手指,只有父亲拍了拍他的肩膀说:"知青下乡是光荣的。"

    列车广播突然响起:"各位旅客,前方到站省城站,请下车的旅客"

    方稷拎起藤箱随着人流向车门移动。月台上人潮汹涌,穿蓝色制服的工人、挎着帆布包的干部、戴红袖章的纠察队员没有一张望向他的脸。

    这正合他意,省去了与"家人"相见的尴尬。

    "农科院是吧?"货运处的工作人员核对着调令,"特殊人才引进,安排你住单身宿舍楼。"他推过来一把黄铜钥匙,"303,被褥去后勤处领。"

    方稷道过谢,拎着行李挤上电车。车厢里贴着"农业学大寨"的标语,几个女工正热烈讨论着百货大楼新到的的确良布料。

    他望着窗外掠过的苏式建筑群,恍惚想起青山公社晒谷场上的麻雀,此刻它们应该正在新堆的麦垛里啄食漏网的麦粒。

    农科院的大门比想象中简朴,灰砖门柱上挂着白底黑字的牌子。

    门卫老张头看过调令,突然瞪大眼睛:"你就是咱们农学院特意自己申请下乡的那个知青?老郑汇报完你的事迹,李教授念叨半个月了!"

    方稷还没反应过来,就被个穿中山装的白发老者迎了过来。"可算来了!"老人眼镜片后的眼睛亮得吓人,"你写的土壤改良报告我连看了三遍,思想很进步!"

    "李教授好。"方稷认出这是农科院首席小麦专家李明启,原主在大学时读过他的论文。

    "好好好!"李教授拽着他就往院里走,"你的宿舍安排在我隔壁,今晚咱们就得把试验方案敲定!"

    单身宿舍是栋红砖三层小楼,楼梯拐角堆着成捆的农业期刊。

    302室约莫十二平米,一张木床、一套桌椅,窗台上还留着上任主人养的仙人掌。方稷刚放下行李,李教授就塞来一叠粮票:"食堂六点关门,你先"

    "老师!"走廊传来急促的脚步声,穿蓝格裙的年轻姑娘气喘吁吁出现在门口,"所长找您讨论秋播"她注意到方稷,突然红了脸,"这位就是方稷同志吧?我是研究助理陈雪。"

    方稷点头致意。

    李教授拍着脑门:"瞧我这记性!小方你先安顿,明早带你去试验田。"临走又回头叮嘱:"你来之前交上来的那本《青山公社种植手册》我复印了二十份,各科室都抢着看呢!"

    暮色渐浓时,方稷终于独自坐在了窗前。

    街灯次第亮起,远处国营工厂的烟囱还在吐着白烟。

    他展开从公社带来的包袱皮,里面滚出几个晒干的山枣,是李老栓偷偷塞进去的。咬开硬壳,酸甜的滋味在舌尖漫开,他突然想起离村那日老人说的话:"枣树耐旱,再贫瘠的地也能活。"

    桌上摊开新领的笔记本,方稷郑重写下第一行字:"返城首日。"钢笔顿了顿,又补充道:"目标:1抗锈病小麦品种选育;2青山公社土壤改良二期方案;3"

    走廊突然传来敲门声。开门看见陈雪端着铝饭盒站在外面,姑娘耳根还红着:"想着你没赶上去食堂"饭盒里是两个白面馒头和炒土豆丝,上面卧着个金黄的煎蛋。

    "太感谢了。"方稷接过饭盒,热气熏得眼镜片起雾。陈雪绞着辫梢欲言又止:"你写的那个旱地施肥法"

    "垄沟深施,肥效提高三成。"方稷推了推眼镜,"你们在实验室验证过了?"

    "何止验证!"姑娘眼睛一下子亮了,"所长说要列入明年推广项目!"她突然压低声音,"听说你主动要求把青山公社设为试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方稷咬了口馒头,麦香让他想起晒谷场上的阳光:"那里的土壤很特别,酸性层下藏着天然钾矿。"

    他们聊到远处钟楼敲响九下才道别。关上门,方稷发现煎蛋下面还藏着几片腊肉——这年头可是稀罕物。他望着窗外的星空,突然意识到这一整天,自己竟没想起过"家"的事。

    翌日清晨,方稷被嘹亮的军号声唤醒。农科院操场上正在出早操,几个年轻研究员好奇地打量着这个新来的知青。李教授捧着搪瓷缸子迎面走来:"走,带你看咱们的宝贝!"

    试验田在院后山坡上,二十亩地被划分成整齐的方格。李教授蹲在标着"抗病7号"的田垄边,像抚摸孩子般抚过麦穗:"你提出的草木灰拌种法,把这片的发病率压到了5以下。"

    方稷捏起一撮土捻了捻:"还是太黏,得加沙改良。"

    "哈哈哈!"李教授突然大笑,"我就喜欢你这股劲儿!"他变戏法似的从兜里掏出个牛皮纸袋,"看看这个。"

    袋里是十几粒带着芒刺的麦种,方稷一眼认出:"野生二粒小麦?"

    "大巴山深处采集的。"李教授声音发颤,"抗病性惊人,但产量只有普通种的三分之一"

    "杂交。"方稷脱口而出,"用农大139做母本。"他脑海里已经浮现出基因图谱,原主扎实的农学知识和他穿越前的研究经验此刻完美融合。

    他们蹲在田埂上热烈讨论起来,直到日头爬过白杨树梢。方稷的衬衫后背被汗水浸透,但眼睛亮得像淬了火。回实验室的路上,李教授突然问:"家里知道你回来吗?"

    方稷脚步顿了顿:"应该知道吧。"调令审批需要家属签字,父亲作为军区干部肯定收到了通知。

    "年轻人啊"老教授拍拍他的肩,话锋一转,"下周全国农业会议,你跟我去作报告。"

    方稷猛地抬头:"我?"

    "青山公社的增产数据够硬。"李教授眨眨眼,"再说,你不想争取更多试点名额吗?"

    宿舍楼前的布告栏贴着最新通知,方稷瞥见自己的名字出现在"特殊人才引进"名单里。正看着,背后传来迟疑的呼唤:"方稷?"

    转身看见个穿军装的挺拔青年,眉眼与自己有五分相似。记忆自动对号入座,大哥方社,某军区侦察连连长。

    "爸让我来看看。"方社的声音像他的军姿一样板正,"你宿舍电话多少?妈说"

    "302,内线214。"方稷平静地打断他,"我很好,不用挂念。"

    方社的眉头皱得更紧了:"你变了。"以前那个唯唯诺诺的弟弟从不敢直视他的眼睛。

    "青山公社的水比较养人。"方稷笑了笑,突然从兜里掏出个麦穗标本,"带给爸,就说是我种的。"

    军装青年接过麦穗时表情松动了一瞬。

    他们沉默地站了会儿,最后方社说了句"照顾好自己"就转身离去,靴跟在大理石地面上敲出规整的节奏。

    方稷望着那个渐远的背影,心里泛起奇特的平静。

    他摸了摸衬衫口袋里的山枣核——这是临行前李老栓塞给他的,说能防水土不服。比起血缘的牵绊,此刻他更惦记的是试验田里那批杂交苗,以及青山公社即将播种的秋马铃薯。

    回到宿舍,他伏案写下给王队长的第一封信:"随信附上秋播注意事项,磷肥务必深施"写到最后又添了句:"李叔的烟叶别晒太干,留些青气才够劲道。"

    窗外,晚霞把试验田染成金红色,像极了三百公里外那片他亲手照料过的麦浪。

    方稷摘下眼镜揉了揉眼,恍惚听见晒谷场上此起彼伏的蝉鸣。

    在这里,没有人会问他"为什么变了",农科院只关心他能让土地多产出几斤粮食,这纯粹的价值判断,反而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自在。

    台灯下,新领的工作证泛着淡蓝的光泽,照片里的年轻人眼神坚定。方稷轻轻将它和青山公社的集体合照并排摆好,两张照片边缘恰好拼成一幅完整的麦田。

    喜欢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请大家收藏:()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