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4章 初次家宴
    方稷站在军区大院门口,哨兵第三次核对他的工作证:"抱歉,我之前没见过你,不能放你进去,等一下人来接。"钢印上的农科院徽标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稷儿!"

    熟悉又陌生的女声从身后传来。转身看见个穿藏蓝列宁装的中年妇女,烫卷的鬓角别着珍珠发卡。记忆自动匹配信息,母亲周淑芬,市立医院药剂科主任。

    "妈。"方稷下意识用了原主的称呼,嗓子发紧。

    妇女眼眶瞬间红了,却又强自端着架子:"瘦了。农科院没食堂吗?"

    没等他回答,院里又跑来个扎马尾的少女,白衬衫配红格裙,像只欢快的蝴蝶:"哥!我在报纸上看到你了,你可真帅!"小妹方安,今年高三,最是活泼俏皮,冲着方稷比了一个大拇哥。

    "夸大其词。"方稷把带来的布兜换到左手,里面是给祖父的青山公社野山茶,"实际增产两成七。"

    有了周淑芬和方安这两个熟面孔,警卫员直接放行,这也不怪警卫员,新兵来了有一段时间了,也从没见过方稷出入,自然要负责人拦下。

    方安直接摽在了方稷的胳膊上:"哥,哥,你来给我讲讲你当知青的故事"

    "安安!"母亲皱眉,"帮你哥拿东西。"她目光扫过方稷洗得发白的的确良衬衫,嘴角抽了抽:"穿这样就来了?你姑姑他们都在。"

    小楼客厅里飘着红烧肉的香气。方稷刚踏进门,沙发上的戎装男子就站了起来,父亲方振国,军区政委,肩章上的将星闪着冷光。

    "回来了。"父亲的声音像在检阅新兵,目光扫过儿子手上的老茧,"李副部长跟我夸过你。"

    方稷还没答话,穿碎花裙的胖妇人就插进来:"哎哟,咱们家大科学家!"姑姑方丽萍的香水味熏得人头晕,"老刘,快看报纸上怎么夸咱侄子的!"

    姑父刘建军正和祖父下象棋,闻言推推眼镜:"农业部简报刊载,青年专家方稷的创新栽培法"

    "不就是种地嘛。"餐桌边玩军模的男孩突然插嘴,被姑姑一巴掌拍在后脑勺:"小兔崽子!你表哥可是上过《人民日报》的!"

    方稷把布兜递给祖父:"爷爷,青山公社的野茶。"

    老人灰白的眉毛扬起来。他穿着老式中山装,左胸别着排褪色的勋章,枯瘦的手指捏了捏布包:"真货。当年在大别山,就靠这玩意熬过胃病。"

    "开席了!"系围裙的保姆从厨房探头。方稷被安排在祖父左手边,对面是空着的座位——大哥方社的位子。

    "你哥临时有任务。"父亲给祖父斟酒时解释,"最近局势紧张。"

    方稷注意到母亲给那个空位也摆了碗筷,还特意舀了勺他最爱吃的虎皮青椒——这是原主的记忆碎片。

    "稷儿,讲讲你的研究。"祖父突然开口,老人声音沙哑却有力,"听说你搞的那个法子,能让盐碱地庄稼增产?"

    方稷放下筷子:"其实原理很简单,石膏改良结合"

    "爸,吃饭呢。"父亲打断道,"聊点别的。稷儿,军区后勤部新设了农副处,正团级。"夹了一块炒茭白给爷爷,看似哄小孩一样说了一句"稷儿专业对口。"

    筷子在瓷盘上碰出细微声响。方稷看见父亲眼中熟悉的审视,那是看原主时的眼神,仿佛在打量次品。

    "我现在的研究刚有突破"

    "什么研究?"姑姑往嘴里塞着狮子头,"天天蹲泥巴地?你看看你手糙的!"她突然拽过方稷的手展示,"妈您看,这哪像知识分子的手!"

    祖母戴着老花镜凑近:"挺好,像咱家土改时的样子。"

    "稷儿是技术干部。"父亲抿了口茅台,"后勤部一样能发挥专长,还穿军装。"

    方稷的指腹无意识摩挲着茶杯沿。想起青山公社的粗陶杯,乡亲们送行时塞进行李的那些礼物,他绝不能辜负。他忽然开口:"我负责三个国家级课题,涉及八省二十七县。"

    餐桌静了一瞬。

    "二十七县?"姑父推眼镜的手停在半空,"那得多少亩"

    "吃饭。"父亲敲敲桌面,"方社像你这么大时,已经带兵守岛了。"

    红烧肉的油脂在盘底凝成琥珀色。方稷想起农科院食堂大师傅特意给他留的肥瘦相间的部分,想起陈雪偷偷多打的半勺鸡蛋羹。

    "哥,你们育种的麦子能做面包吗?"方安突然问,"书上说高筋粉"

    "安安!"母亲筷子重重一放,"你高考志愿想好了没?妈托人问了医科大招生办。"

    少女的耳根红了:"我想报农学院。"

    瓷勺掉进汤碗,溅起的水珠落在雪白桌布上。母亲的声音陡然尖利:"什么?"

    "就像哥哥那样"方安看出了母亲的不愿意,还是嘟囔着小声说。

    "你哥是男生!"母亲胸口剧烈起伏,"你学农业天天和黄土地打交道,你还怎么嫁人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淑芬。"祖父突然点名,母亲有些不甘的闭嘴。老人慢慢嚼着青菜:"四三年你多大?"

    "十、十二岁。"

    "我带着队伍回河南老家。"祖父的筷子尖点了点方稷的方向,"看见我亲妹子倒在麦田里,手里攥着把土。"老人浑浊的眼睛盯着儿子,"方振国,你说让百姓吃饱肚子,算不算革命?"

    父亲额角青筋跳动:"爸,时代不同了。稷儿明明能"

    "能什么?"祖父突然拍桌,勋章叮当作响,"我参加革命就为让子孙瞧不起种地的?"

    方稷注视着老人颤抖的手背。那上面有块陈年伤疤——是原主记忆里祖父唯一讲过的战争故事:为护送一袋种子穿过封锁线,左手中了枪。

    "爷爷,"方安小声说,"我觉得哥哥特别厉害。医生救人,可没粮食人怎么活?"

    "歪理!"母亲突然站起来,"方稷你自己说!农科院有什么前途?风吹日晒的,连对象都难找!"

    方稷的茶杯轻轻放回桌面。他想起实验室里那株刚抽穗的杂交麦,想起青山公社晒场上金黄的谷堆。

    "妈,您记得我六岁那年吗?"他声音很轻,"您带我去乡下义诊,有个孩子饿得吃观音土。"

    母亲的嘴唇开始发抖。

    "我当时问您,为什么医生治不好他的肚子。"方稷转动着粗陶杯,"现在我想明白了——药能治病,但粮食才能救命。"

    餐厅吊灯的光晕里,尘埃缓缓沉降。姑父尴尬地清清嗓子:"其实农业部现在待遇不错"

    "你闭嘴!"姑姑暗瞥丈夫一眼。

    祖父却突然笑了。他端起酒杯:"稷儿,敬你。"老人仰脖饮尽,喉结滚动得像在吞咽岁月,"我那妹子要是能喝上一碗你种的麦子粥"

    方振国不敢和父亲顶嘴,只能静静听着夸方稷,一顿饭后半段父亲和母亲都没有再说话。

    爷爷根本不管他们俩,还阴阳嘲讽他们两句,这才解放多久,就背叛自己的阶级,教员都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你们以为自己现在身份地位不一样了,真是阎王好见,小鬼难缠。

    "哥,"方安悄悄挪过来,"能带我去农科院看看吗?"

    方稷摸摸妹妹的头发——这个动作来自原主残存的习惯。少女发丝间有蜂花洗发精的香气,和记忆里帮他藏高考复习资料的小女孩一样。

    "这个周末来,我带你认杂交苗。"

    "真的?"方安眼睛亮得像星星,"我们生物小组都想见见《人民日报》上的大科学家!"

    "什么大科学家。"方稷失笑,"就是种地的。"

    "骗人!你办公室有计算机!"妹妹得意地晃着脑袋,"赵叔叔说的,全北京都没几台!"

    祖父突然咳嗽起来。方稷连忙给老人拍背,触手是嶙峋的肩胛骨,像干涸的土地上凸起的石块。

    "稷儿,"爷爷拿茶水压了咳嗽,看着方稷:"你那盐碱地的法子,真管用?"

    "青山大队试点已经成功,秋季稻会选10个试点,如果没问题明年能推广到黄淮海流域。"方稷给老人顺了顺背

    老人点点头。

    走廊传来脚步声,敲门进来了一个穿军装的通信员,和方振国说了几句话,方父马上披上外套,往外边走边说。

    "紧急会议。"父亲简短宣布,目光扫过方稷时顿了顿,"你今晚住下吧。"

    方稷突然有点想笑,原主在这个家里,好像除了爷爷和妹妹,并没有人真正欢迎他,他就像个客人一样,角落里方安眼睛亮晶晶的看着方稷。

    "不了,明天有批重要数据要处理。"他起身告辞,布鞋踩在大理石地面上无声无息。原主会留下吗?他不知道。但试验田里那批杂交苗等不起。

    送他到院门口的是方安。少女突然塞给他个铁皮盒:"妈给你的,说是治手裂的。"妹妹的睫毛投下小片阴影,"哥,其实妈剪了所有关于你的报纸妈可想你了。"

    方稷握紧铁皮盒。

    回农科院的夜班车上,方稷望着窗外流动的灯火。

    他忽然想起临走时祖父说的话,老人俏皮的说:"改天带把土来,我帮你看看成分,我也是土卡拉里刨食的农户出身,有些经验,就不知道大科学家看不看得上了。"

    方稷想起这位爷爷,也是很欣慰的笑了,原主在这个家中,也是有人深切的爱着你,支持着你。当年方父本来是要安排方稷也进军队,但是方稷想要考农大,还是爷爷帮的自己,不然可能都上不了农大。

    车灯扫过路牌,"农业科学研究院"六个字在夜色中浮现。方稷摸出钥匙,金属齿痕硌着掌心。明天要检查杂交苗长势,要回复青山公社的来信。

    宿舍楼下,李教授窗前的台灯还亮着。老人正在灯下审阅他的杂交方案,明早又会提出一堆尖锐问题。方稷加快脚步,布鞋踩碎一地月光。此刻他无比确信,比起军区大院的水晶吊灯,自己更愿意沐浴在这片属于农业科学的星光下。

    喜欢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请大家收藏:()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