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9章 做就不怕,怕就不做
    实验室的煤油灯亮了一整夜。方稷用身体挡住窗户,看着最后一份誊抄资料被李教授塞进搪瓷缸里。老人干瘦的手指在缸底敲出暗哑的声响:"小方,再检查一遍。"

    "数据都处理过了。"方稷展开卷烟纸的复制件,上面关键数据已经被改成错误数值,"就算被查获,也看不出真正价值。"

    陈雪突然推门进来,辫梢上沾着晨露:"保卫科的人在查宿舍!"

    屋里顿时乱作一团。老周急忙把装着野生麦种的三个布袋分别塞进不同地方——一袋藏进暖水瓶夹层,一袋混入普通麦种,最后一袋缝进了方稷的棉袄内衬。

    "都记好。"李教授声音嘶哑,"暖瓶里的是三号样本,做抗寒实验用;二号样本在种子柜第三层;一号样本"他看向方稷,"跟人走。"

    走廊传来脚步声。方稷刚把搪瓷缸藏进灶台,门就被推开。保卫科长老赵带着两个戴红袖标的年轻人站在门口,目光扫过众人:"这么早?"

    "观测分蘖数。"方稷举起记录本,"冬小麦关键期。"

    老赵踱到实验台前,手指抹过台面灰尘:"郑国栋来过吗?"

    "上周三来过。"李教授慢悠悠地拧紧钢笔,"讨论春播的事。"

    这个精确的回答反而让老赵噎住了。他掀开种子柜看了看,突然抓起那袋混装的二号样本:"这什么?"

    "杂交材料。"方稷心跳如鼓,"农大139和"

    "带走检验。"老赵打断他,转向众人,"最近不要离院,随时配合调查。"

    等脚步声彻底消失,陈雪腿一软坐在凳子上。老周却笑起来:"幸好他们不识货。"他拍拍鼓胀的棉袄下摆,"真东西在这儿呢。"

    "胡闹!"李教授突然发火,"要是搜身怎么办?"他转向方稷,"把一号样本给我。"

    方稷摇头:"说好了我负责。"

    "你负责?"老教授冷笑,"你才几岁?知道牛棚什么样吗?"他扯开衣领,露出锁骨下的疤痕,"五九年我陪老郑挨批斗,这疤是烙铁烫的!"

    晨光透过窗纱,照在老人狰狞的伤疤上。方稷这才注意到,实验室里其他几位老教授脖子上、手上都有类似的痕迹——这些都是当年陪郑怀山一起挨批斗留下的。

    "李叔"方稷嗓子发紧。

    "听着小子。"育种组张教授突然开口,他缺了颗门牙,说话漏风,"我们几个老骨头加起来四百多岁,怕啥?"

    植保组吴老摘下眼镜擦拭:"上周体检,医生说我肝硬化。"

    "我老伴走了十年了。"土壤组马教授笑眯眯的,"早想去会会她。"

    实验室里响起压抑的笑声。方稷眼眶发热,这些老人用最轻松的语气,说着最决绝的话。

    "不行!"方稷拍桌而起,"课题需要您们指导!"他深吸一口气,"我年轻,就算就算进去也扛得住。"

    老周突然哼起《智取威虎山》的调子,荒腔走板地唱:"甘洒热血写春秋"

    "都闭嘴!"李教授突然厉喝。他盯着方稷看了许久,突然从抽屉取出个牛皮纸信封:"签字。"

    方稷展开一看,是份"冬星课题责任书",最后附着条手写条款:"若遇政治风险,由课题组长李明启全权承担。"

    "李老师!"

    "签!"老教授把钢笔拍在桌上,"不然现在就散伙!"

    钢笔在纸上划出深深的痕迹。方稷签完字抬头,发现所有老教授都掏出了同样的信封——每份责任书上都已签好名字,责任条款全都指向自己。

    "你们"方稷的视线模糊了。

    李教授把责任书收好,突然笑了:"吓唬你的。真要出事,谁也跑不了。"他拍拍方稷肩膀,"去把郑国栋叫来,就说就说老伙计们想他了。"

    农科院的梧桐树下,郑国栋听完方稷的转述,把抽完的烟头按在树干上捻了又捻。他今天没穿中山装,换了件洗得发白的劳动布工服,袖口还沾着机油。

    "我爸"他声音哑得厉害,"他总说搞农业的要像麦子,把头埋进土里。"

    方稷从内袋取出烟盒:"您父亲的数据救活了。"

    郑国栋接过烟盒,指腹摩挲着那个"郑"字。阳光透过树叶间隙,在他脸上投下晃动的光斑。

    "知道吗?"他突然说,"这烟盒是五七年苏联专家送的。我爸用它装过治蚜虫的烟丝,装过杂交穗,最后"手指猛地收紧,"装成了罪证。"

    远处高音喇叭开始播放午间新闻,隐约能听到"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方稷等广播停了才开口:"我们需要您指导采样点信息。"

    郑国栋掏出自来水笔,在烟盒背面画了条蜿蜒的线:"额尔古纳河支流,北纬49度附近。"他停顿片刻,"那里有片白桦林,树下长着野生麦。"

    "您去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六九年,偷跑的。"郑国栋苦笑,"差点冻掉脚趾。"他卷起裤管,露出脚踝上狰狞的冻疮疤,"但值得,我爸念叨那儿的麦种十年了。"

    回实验室的路上,郑国栋突然问:"为什么冒险?"

    方稷想起前世那个在学术报告厅展示郑氏资料的耄耋老人——那是郑国栋,他在父亲平反十年后,终于完成了研究。

    "为了"方稷踢开路上的石子,"让该被记住的人,早点被记住。"

    实验室里,郑国栋一进门就被李教授拽住。老人掀起他刘海,露出额角的伤疤:"还记得这个吗?六七年你替我挡的皮带扣!"

    "老李你轻点!"郑国栋疼得龇牙咧嘴,却笑出声,"我这儿还有你给的窝头呢!"他拍拍肚子,"硌得胃疼三个月!"

    老教授们哄笑起来,争相展示身上的"纪念品"。方稷站在门口,看着这群平均年龄六十岁的科学家像少年人般斗嘴,突然理解了什么是薪火相传。

    "开会!"李教授敲敲烧杯,众人立刻安静。他展开郑国栋画的地图:"现在分两组。一组继续分析数据;另一组"他看向方稷,"准备北上采样。"

    郑国栋摇头:"太危险,那边还在封冻期。"

    "开春就来不及了。"方稷指着数据,"需要观测完整生长周期。"

    争论到下午,最终决定由方稷和陈雪以"考察春汛"名义前往,郑国栋留在农科院当技术顾问。临散会,吴老突然从怀里掏出个小布袋:"带上这个。"

    倒出来是几颗褐色的药丸:"安宫牛黄丸,救命用的。"

    "老吴!"李教授瞪眼,"这不是你攒着"

    "我肝硬化的破肝要这玩意干啥?"吴老把药丸塞进方稷口袋,"记着,舌下含服。"

    方稷刚要道谢,走廊又传来脚步声。这次来的是王所长,脸色比早晨还难看:"小方,家里来电话,说你妹妹"

    方稷这才想起,今天是送方安去农业大学报到的日子。

    但眼下这种情况,方稷并不想节外生枝,所以并未前去农大。

    回到实验室,郑国栋正在整理他父亲的数据。见方稷来了,他指着一行小字:"看这个耐寒基因标记,我爸当年就发现了表观遗传现象。"

    方稷凑近看,那是烟盒内侧用针尖刻的极小的字:"寒冻诱导甲基化变异可遗传三代"——这在前世直到二十一世纪才被学界广泛认知!

    "你父亲"方稷嗓子发紧,"是真正的天才。"

    郑国栋轻轻合上烟盒:"所以他必须活着看到成果。"他转向方稷,"北上采样算我一个。"

    "可您的审查"

    "今晚就写请调报告。"郑国栋眼中闪着光,"去他娘的审查,老子要去额尔古纳河!"

    喜欢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请大家收藏:()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