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55章 孤勇者的抉择
    日内瓦国际农业会议的休息厅里,金发碧眼的各国代表举着香槟,笑声刺耳。

    "听说中国的冬星项目彻底停摆了?"英国代表晃着酒杯,"可惜啊,本来还想买点种子回去。"

    法国代表嗤笑:"被自己人偷了核心数据,现在连专利都不敢申请了!"

    角落里,华国代表团团长周明握紧了拳头。美国种子公司副总布朗故意凑过来:"周先生,我们愿意出价五百万美元收购冬星残存数据——就当是做慈善了。"

    全场哄笑。周明缓缓起身,他环视众人,"冬星没有停摆,而是在做更重要的事。"

    布朗扫了眼报告,突然变色:"周先生您所说的更重要的事情,难道是你们用杂草杂交小麦吗?"

    "科学史上所有重大突破,"周明一字一顿,"在成功前都被称为疯子的妄想。"

    农科院的走廊上,方稷抱着厚厚的实验记录本,迎面撞上财务处的老刘。

    "方工啊,"老刘推了推眼镜,"部里刚砍了咱们三成经费,说'无效科研'太烧钱"

    农业部会议室,争论已持续三小时。

    "简直是胡闹!"计委的张副主任拍着桌子,"眼看冬星就要全面推广,现在突然改种什么抗病材料?农民能答应吗?"

    林副主任将报告摔在桌上:"解释一下!为什么擅自更改冬星推广计划?"

    方稷刚要开口,李教授抢先一拍桌子,嗡嗡响:"改啥改?俺们是在救命!"

    "李教授!"赵所长急忙制止,"林主任,这是我们的最新研究。"他推过一叠照片,"云南已经出现条锈病新变种,普通冬星根本"

    "云南离黄淮海多远?"林副主任冷笑,"就凭一个边缘地区的病例,你们就要全国改种实验品种?"

    方稷突然展开一张气象图:"1950年条锈病大流行前,也是先在西南出现异常菌株。"他的手指划过等高线,"今年大气环流模式与当年高度相似,加上全球变暖"

    "够了!"林副主任打断,"我要的是增产数据,不是气象学讲座!"

    方稷将云南的病株标本推过桌面:"各位领导,这种条锈菌新变种,三天就能让整片麦田绝收。"

    "危言耸听!"种子站的冯站长冷笑,"我搞农业三十年,还没见过什么'小麦癌症'!"

    陈雪突然站起来:"1950年华北条锈病大流行,饿死多少人?档案室有照片,要看看吗?"

    会议室瞬间安静。

    方稷突然走到桌前,铺开一张纸:"我立军令状。若明年条锈病未爆发,我自愿辞去一切职务。"他深吸一口气,"但若爆发而咱们没准备"

    钢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最后重重落下"方稷"二字。

    林副主任盯着墨迹未干的纸张,突然笑了:"年轻人,你知道多少干部毁在这种'赌气'上?"

    "不是赌气。"方稷抬头,"是科学预判。"

    白发苍苍的赵部长摘下眼镜,疲惫地揉着眼角:"方稷同志,你有几成把握?"

    "十成。"方稷声音不大,却让所有人抬头,"但不是把握成功,而是把握必然爆发——气象数据、菌种变异、历史周期,所有证据都指向明年。"

    他推过一摞资料:"云南已经出现新变种,黄淮海是下一个。"

    "可万一"

    "没有万一。"方稷恳求的看着在座的各位领导。

    赵部长盯着手印看了很久,突然笑了:"我像你这么大时,也敢这么赌命。"他转向众人,"我提议:主推区种抗病种,保留20常规冬星作对照。"

    "部长!"冯站长急道,"这要增加多少成本"

    "成本?"老部长猛地拍桌,"六零年饿死人的时候,谁算过成本?!"

    夜深了,农科院主楼只剩一盏灯还亮着。老部长戴着老花镜,一遍遍翻看方稷的气象分析报告。

    河北示范基地里,老农李满仓蹲在地头死活不下种:"啥抗病麦?俺种了一辈子地,就没见过麦子和草能杂交!"

    技术员小张急得冒汗:"李叔,这是科学"

    "科学个屁!"李满仓掏出皱巴巴的冬星宣传画,"当初说这麦子抗寒抗旱,现在又说抗病?你们拿俺们当试验品呢?"

    方稷闻讯赶来,二话不说拎起两袋种子:"李叔,左边是常规冬星,右边是抗病种,各种一亩。"他掏出工资袋,"要是抗病种产量低,我赔您双倍收成钱。"

    李满仓眯着眼打量这个年轻人:"娃,你种过地吗?"

    "在青山大队插队。"方稷卷起裤腿,露出小腿上冻伤的疤痕,"从那会开始,我没有一天是不在和咱们的土地打交道。"

    老农盯着疤痕看了半晌,突然抓过抗病种袋子:"就冲这疤,信你一回!"

    农科院灯火通明的实验室里,李教授正用山东话骂娘:"第七十二组杂交又失败了!这偃麦草的染色体他娘的不认亲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郑国栋盯着显微镜突然喊:"快看!这组花粉管居然穿进去了!"

    众人蜂拥而至。陈雪颤抖着记录:"接种成功率03,但确实有基因转移迹象!"

    "够用了!"方稷抓起试验记录本,"立刻扩大这组亲本繁殖!"

    窗外电闪雷鸣,暴雨倾盆。没人注意到,办公楼里韩树理曾经的办公室,灯忽然亮了一瞬又熄灭。

    试验田边,技术员们正给抗锈麦种做最后分类。周技术员嘟囔着:"折腾三个月,就育出这么点种子?"

    "你懂个屁!"李教授的烟袋锅子差点戳到他脸上,"知道偃麦草多难杂交不?一千朵花里能成三穗就是祖宗显灵!"

    陈雪小心地记录着数据:"但抗病性确实惊人——接种新菌种后,病斑面积只有普通冬星的5。"

    远处突然传来引擎声。一辆吉普车径直开到田边,林副主任板着脸下车。

    所有人屏住呼吸。

    "批复了。"林副主任突然展开文件,"黄淮海地区试点种植抗锈品种"他顿了顿,"但冬星原计划不变。"

    方稷刚要反对,林副主任却压低声音:"总得给领导们留个台阶。真要爆发疫情"他拍了拍方稷的肩膀,"你们这些种子就是救命粮。"

    国际种子协会的月度简报上,中国项目被归入"停滞名单"。范德维尔在董事会上放声大笑:"中国人果然黔驴技穷!"

    秋去冬来,抗病麦种在质疑声中播下。国际期刊上,嘲讽中国的文章层出不穷:

    《中国农业的倒退:从现代育种到杂草杂交》——美国《农业科学》

    《冬星神话破灭:专利战前的临阵脱逃》——英国《自然》杂志

    方稷把这些报道钉在实验室墙上,旁边贴着1950年条锈病灾区的老照片。

    "方工,"陈雪忧心忡忡地递过最新数据,"云南病区又扩大了。"

    气象图上,代表病菌扩散的红线正如方稷记忆中那样,悄然向黄淮海延伸。

    年终总结会上,反对声依然不绝。

    "现在改种还来得及!"冯站长挥舞着报表,"抗病种平均亩产比常规冬星低8!"

    一直沉默的郑怀山突然站起来:"1950年,条锈病让亩产归零。"老人环视众人,"8和100,你们选哪个?"

    会议室门突然被推开,云南农科所的刘所长满身风雪闯进来:"紧急疫情!怒江流域条锈病爆发,常规冬星发病率92!"

    喜欢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请大家收藏:()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