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86章 沉默的种子
    方稷握着摇把式电话机。电话那头,周部长的声音夹杂着电流杂音:

    "上次你回北京报告的时候说张所长带人打伤群众、撕毁资料,他被带走调查回来的结果有了。"

    "怎么说?"方稷听着周部长的语气,觉得应该不是好消息。

    "目击者他们都是项目受益人,证词效力有限。" 周部长叹气,"张所长死死反咬,说是都藏民阻挠科研工作,双方斗殴…你知道的他们阻挠工作常有发生,所以定性就是互殴…"

    方稷也知道大概率会是这样,但是他对仁次阿妈为了保护基地受伤心里很愧疚。

    这个年代没有监控,没有手机拍照,连录音机都是稀罕物。一场暴行,竟能变成"互殴"。

    实验室里,改良后的"北芒3号"青稞在恒温箱中整齐排列,嫩绿的幼苗在人工光照下舒展叶片。

    方稷的白大褂袖口沾着泥土,他俯身在试验台前,用游标卡尺仔细测量每一株幼苗的茎秆直径。

    窗外,西藏高原炽烈的阳光穿透玻璃,在记录本上投下菱形的光斑,钢笔尖在纸面摩挲的沙沙声与恒温箱的嗡鸣交织在一起。

    "方老师!"小林突然撞开实验室的门,怀里抱着沾满雪水的采样箱,"您看野生样本的检测报告了吗?这些重金属含量"他的声音戛然而止,发现方稷面前摊开的正是那份标红的数据。

    钢笔在纸上洇开的墨点渐渐扩散,方稷盯着数据表上惊人的数字:野生青稞籽粒的硒含量是普通品种的47倍,铬元素更是超出安全标准二十多倍。

    他抬头时,看见小林正用镊子夹起一粒深褐色的野生青稞,年轻人鼻尖上的汗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诺布他们"小林突然压低声音,"明明巡山时就知道雪山青稞的存在,上次带我们采样却故意绕开那片山谷。"镊子尖在培养皿上敲出清脆的声响,"要是早三个月拿到这些样本"

    方稷的钢笔突然在"耐寒性"一栏划出长长的墨线。他想起半个月前,诺布带他们去神山脚下采样时,那个藏族青年始终站在某条看不见的界线外,任凭他们怎么劝说都不肯再往前一步。

    当时随行的地质员老张还嘲笑说:"这些老乡就是迷信,石头就是石头,哪来的山神?"

    傍晚的营地飘起炊烟,方稷踩着碎石走向牧民的帐篷。

    撩开牦牛毛毡门的瞬间,酥油灯暖黄的光晕里,诺布盘腿坐在卡垫上,一本旧得卷边的红皮书搁在膝头。这个平日骑马巡山像阵风似的汉子,此刻在灯下的侧影竟显出几分文气。

    "你们早就知道雪山青稞的特殊性。"方稷直接坐在火塘边,铜壶里煮着的奶茶咕嘟作响。他掏出那份检测报告,纸张在高原干燥的空气里哗啦抖动。

    诺布合上书,封面上的烫金字《教员语录选集》在灯光下微微反光。

    他用小刀削下一块酥油放进茶碗:"六年前地质队来勘探时,我们就给他们看过这种青稞。"刀刃在碗沿轻磕,"他们眼里只有矿石。但是山神会惩罚觊觎它的人,那些人都没来得及走出雪山,雪崩就将所有人掩埋了,当时只有我活了下来。"

    帐篷外传来孩子们的嬉闹声,方稷注意到墙上挂着的唐卡里,雪山女神正用银线绣成的眼睛俯视着他。

    "可现在的检测技术能确保安全!"方稷的钢笔从口袋滑落,在卡垫上滚出老远。诺布弯腰捡起钢笔,金属笔帽反射的火光在他瞳孔里跳动:"你们实验室那个小姑娘,前天是不是偷藏了神山的石头?"方稷突然想起沈墨显微镜旁那块闪着蓝光的矿石标本。

    次仁阿妈的火塘边,干牛粪燃烧的独特气息弥漫在空气中。老人枯枝般的手指正在捻动羊毛线,纺锤悬垂的彩石随着旋转划出模糊的光圈。"知道为什么牧羊人从不吃雪山南坡的草吗?"她忽然用汉话问道,没等回答就自顾自笑起来,露出仅剩的两颗门牙,"因为那里的旱獭会对着经幡磕头呀!"

    方稷正困惑时,老人突然用纺锤指向窗外。

    暮色中的雪山正被最后一缕阳光染成金色,宛如巨大的鎏金佛像。"六十年前英国人带着测量仪进山,"羊毛线在她指间绷得笔直,"第二天他们的牦牛就全跪着不动了。"纺锤啪嗒掉在卡垫上,"现在你们能带走山神的粮食,是因为"她忽然改用藏语喃喃自语,方稷只听懂几个词:"青稞眼泪孩子"。

    实验室的荧光灯下,沈墨的显微镜反射出冷冽的光。她调整物镜时,白大褂袖口的纽扣在金属台上刮出刺耳声响。"太不可思议了,"她指着电子屏幕上放大的细胞图像,"这些纳米级金属微粒都集中在液泡区,就像"她的手指悬在键盘上方停顿了几秒,"就像专门修建的仓库。"

    "会不会是污染吸附?"方稷凑近屏幕,闻到沈墨发梢残留的雪山寒气。

    "看这里。"沈墨调出光谱分析图,红色峰值规律地波动着,"吸收峰值与土壤污染浓度呈正相关,但植株内的分布"她突然转向角落里的培养架,"小林!别碰那个样本!"年轻人正试图把野生青稞苗移栽到普通土壤中。

    方稷的笔记本突然掉在地上,纸页哗啦啦翻动。

    他想起牧区小学围墙上褪色的标语,想起诺布书架上那排蒙着灰尘的农业技术手册,想起次仁阿妈火塘边那本被油渍浸透的汉藏词典。黑板上粉笔吱嘎作响,他画出的循环图上,代表重金属的箭头在"青稞-土壤-人类"之间形成闭合回路。

    "不是麦子成精,"方稷的粉笔在"共生机制"四个字下重重画线,"是这片土地在用它的方式保护生活其上的人。"

    方稷抓起笔记本飞快记录,"高矿化度的土壤本不适合耕作,但这些青稞进化出了净化机制——它们吸收重金属,反而让土壤变得更适合生长!"

    当晚的组会上,方稷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循环图:

    "野生青稞吸收重金属→改良土壤→产出安全粮食→秸秆还田进一步净化"

    "同志们,"他的声音有些颤抖,"我们一直以为稀有金属是宝藏,但真正的宝藏是这种共生机制!"他敲了敲黑板,"如果能推广这种种植模式,西藏不仅能增产粮食,还能逐步修复被矿产污染的土壤!"

    这是大自然的杰作,也是给的这片土地上的人的希望。

    喜欢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请大家收藏:()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