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47章 田间的实验员
    六月的太阳像个火球挂在头顶,张铁柱跪在试验田的田垄里,蓝布工作服后背已经湿透了一大片。他小心翼翼地拨开麦丛,用卡尺测量着麦秆的直径,嘴里叼着的铅笔在本子背面记下"42"这个数字。

    "'陇旱1号'第七区,株高62厘米,有效分蘖3个"张铁柱喃喃自语,汗水顺着他的鼻尖滴在记录本上,晕开了刚写下的数字。他抹了把脸,在衣服上蹭了蹭手心的汗,继续向下一株麦苗爬去。

    远处田埂上蹲着个抽旱烟的老汉,是生产队派来帮忙的田大爷。他看着张铁柱撅着屁股在麦田里爬行的样子,忍不住喊道:"铁柱啊,歇会儿吧!这日头能把人晒出油来!"

    张铁柱头也不抬,声音闷闷地从麦丛里传出来:"田叔,再等等!还有两行就量完了!"

    田大爷摇摇头,"这些个洋数据有啥用?俺们种了一辈子地,麦子好不好,打眼一瞧就知道!"

    正说着,田头传来自行车铃铛声。一个穿的确良衬衫的年轻人跳下车,后座上绑着个鼓鼓囊囊的帆布包。

    "铁柱!数据采集得怎么样了?"孙兴华把自行车往田埂上一靠,从包里掏出个军用水壶,"给你带了井水,镇过的!"

    张铁柱这才从麦田里钻出来,脸上沾着泥土和麦芒。他接过水壶咕咚咕咚灌了几口,长舒一口气:"'陇旱1号'的长势不错,比对照组的'农大139'耐旱性强多了。就是东头那片地有点问题,我怀疑是土壤碱度超标"

    孙兴华蹲下身,翻开工作本:"我正要说这事。上午接到方司长的电话,让咱们重点关注土壤数据。"他从帆布包里取出个纸包,"这是从县里带来的ph试纸,比你们所里那种更精确。"

    田大爷凑过来,好奇地戳了戳那叠彩色纸条:"这花花绿绿的玩意儿能测土?"

    "能啊田叔!"张铁柱撕下一张试纸,随手抓了把土捏在手心,滴上几滴水,"您看,颜色变蓝了,说明这地确实偏碱性。"

    田大爷瞪大眼睛:"神了!比老辈人用舌头尝还准哩!"

    孙兴华笑着收起试纸,从包里又掏出个笔记本:"铁柱,这是我这几天跑的五个村的反馈。王家沟的农户说'陇旱1号'抗蚜虫不行,李家庄的反映说抽穗比本地种晚三天"

    张铁柱认真记下这些信息,眉头越皱越紧:"不应该啊,所里试验时没发现这些问题"

    "所以我琢磨着,"孙兴华压低声音,"是不是该调整一下试验方案?把不同地区的表现差异也纳入观察指标?"

    "有道理!"张铁柱猛地拍了下大腿,"我今晚就修改记录表!"

    田大爷看着两个年轻人热火朝天地讨论,忍不住插嘴:"你俩说的那些俺听不太懂。俺就想知道,这新麦种到底能不能让俺们多收几斗粮食?"

    孙兴华收起笔记本,认真地说:"田叔,我们就是为这个来的。'陇旱1号'在试验室表现很好,但最终行不行,还得看您们地里的实际表现。"

    日头西斜时,张铁柱终于完成了当天的数据采集。他坐在田埂上,把烟盒背面的数据誊抄到正式记录本上。孙兴华则清点着明天要跑的村子名单,时不时在本子上记几笔。

    "兴华,经费还够用吗?"张铁柱突然问,"我看你这两天骑自行车跑村,轮胎都磨平了。"

    孙兴华苦笑一声:"勉强够吧。方副司特批的差旅费有限,能省就省点。"他拍了拍自行车座,"总比走路强。对了,明天县里要开进度会,你得准备汇报材料。"

    张铁柱点点头,从兜里掏出个手绢包,小心地展开——里面是几穗刚采的麦子:"你看这个,'陇旱1号'的穗粒数比对照组多15,但千粒重反而轻了"

    两人头碰头分析着数据,直到田大爷又来催:"天擦黑啦!再不走该喂蚊子了!"

    回村的路上,孙兴华推着自行车,后架上驮着张铁柱的工具箱。路过大队部时,他突然说:"我得去发个电报,把今天的进展报给所里。"

    "这么晚?"

    "方副司明天一早要用。"孙兴华看了看手表,"你先回吧,记得把汇报材料准备好。"

    张铁柱回到借住的老乡家,在煤油灯下整理当天的数据。房东大娘端来碗绿豆汤:"柱子啊,别熬太晚,费眼睛。"

    "谢谢大娘,我待会儿就睡。"张铁柱揉了揉发酸的手腕。他的记录本已经写满大半,每一页都密密麻麻记着数字和图表。

    夜深了,孙兴华才风尘仆仆地回来。他轻手轻脚地推开门,见张铁柱还在灯下写写画画,便从包里掏出个油纸包:"给你带了俩包子,趁热吃。"

    张铁柱狼吞虎咽地吃着,含糊不清地问:"电报发了?"

    "发了,还顺便去了趟公社,把上个月的经费单据报上去了。"孙兴华脱下汗湿的衬衫,从包里抽出沓纸,"这是你要的各县气象资料,我从农业局抄来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太好了!"张铁柱如获至宝,"正缺这个做相关性分析呢!"

    孙兴华凑到灯前,突然指着一条数据:"等等,这个降雨量不对吧?我记得王家沟今年"

    "哎呀,还真是!"张铁柱一拍脑门,"我把小数点标错位了!"

    两人相视一笑,继续埋头工作。煤油灯的光晕染黄了斑驳的土墙,窗外传来阵阵蛙鸣。

    第二天天刚亮,张铁柱就背着工具下地了。他要赶在开会前再采集一组数据。晨露打湿了他的裤腿,麦叶上的水珠在朝阳下闪闪发光。

    田大爷已经在地头等着了,手里拿着把奇怪的木制工具:"柱子,按你说的,俺连夜做了个'镇压器',你看看中不中?"

    张铁柱接过那个钉满木齿的滚筒,眼前一亮:"太棒了!咱们试试效果!"

    两人在试验田里来回滚动,木齿碾碎土壤结皮的声音清脆悦耳。浇水后,水迅速渗入土中,不像往常那样在表面横流。

    "神了!"田大爷蹲下身,摸着湿润的土壤,"这法子比俺们老辈的强!"

    正忙着,孙兴华骑着自行车匆匆赶来:"铁柱!快收拾一下,方司长提前到了,正在大队部等着呢!"

    张铁柱慌忙拍打身上的泥土:"数据还没整理完"

    "边走边说!"孙兴华从包里掏出叠纸,"我连夜帮你做了汇总表,路上对一下数字就行。"

    两人匆匆赶往大队部。路上,孙兴华边骑车边交代:"今天县里各村的农技员都来了,方司长要听全面汇报。你重点讲'陇旱1号'的抗旱表现,我补充推广情况"

    大队部门口停着辆吉普,方稷正和几个干部说话。看到两人,他招了招手:"小张,小孙,正好!来见见专门来看你们的专家。"

    会议室里坐满了人。张铁柱紧张地翻着数据本,孙兴华在桌下轻轻踢了他一脚,递来个安心的眼神。

    "同志们,"方稷的声音响起,"先请一线工作人员汇报试验进展情况。张铁柱同志,从你开始。"

    张铁柱站起身,深吸一口气,展开了他沾着泥土的数据本

    当天晚上,总结会结束后,方稷特意留下了两人。月光下,他拍了拍张铁柱的肩膀:"今天汇报得很好,数据扎实,分析到位。"又转向孙兴华,"你组织的农户反馈很有价值,要继续保持。"

    "方副司,"孙兴华犹豫了一下,"有个情况得跟您反映。我们发现'陇旱1号'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差异很大,可能需要调整推广方案"

    方稷认真听完,点点头:"你们考虑得很周全。这样,小张继续负责田间试验,把区域差异因素加进去;小孙扩大调查范围,重点收集不同土壤气候条件下的表现数据。"

    回住处的路上,两人都走得很慢。一整天的会议让他们筋疲力尽,但心里却充满干劲。

    "兴华,你看。"张铁柱突然指向天空,"星星真亮。"

    孙兴华抬头望去,银河横贯天际,璀璨夺目。他轻声说:"等咱们的'陇旱1号'推广开了,地里收成好了,老乡们晚上也能有闲心看星星了。"

    张铁柱憨厚地笑了,从兜里掏出个麦穗,在星光下细细端详。那麦穗上的籽粒虽然还不饱满,但在夜色中泛着希望的光泽。

    喜欢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请大家收藏:()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