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51章 农户试点
    夜风渐凉时,面条见了底,讨论却愈发热烈。冯知微掏出个小本子,上面记满了土壤数据;董为民正用石子在地上摆种植密度示意图;孙兴华则盘算着经费分配。

    方稷望着这群年轻人,眼角泛起笑纹。煤油灯的光晕染在每个人脸上,明明灭灭,却掩不住那股子蓬勃的朝气。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张铁柱就扛着锄头下了试验田。

    晨露打湿了他的裤腿,鞋底沾满泥浆。他跪在田垄里,小心翼翼地拨开麦苗,用卡尺测量基茎粗度。

    "小张,这么早?"一个扛着扁担的老汉路过田头。

    "李叔!"张铁柱抹了把汗,"今天要测完这一片的分蘖数。"

    太阳升起时,方稷带着董为民和冯知微来到田里。董为民立刻蹲下检查灌溉渠,冯知微则掏出小铲子取土样。方稷走到张铁柱身边,两人头碰头核对记录本。

    "方老师,您看这个。"张铁柱指向一片麦苗,"同样的种子,东头这片长势明显好,我怀疑是夜间温度差异。"

    方稷掏出温度计:"有道理。今晚开始,每两小时记录一次田间温度,排一下班,咱们轮流来测温。"

    正说着,孙兴华骑着自行车风风火火赶来,车把上挂着个布包:"方老师!县里同意拨给我们三台水泵!"他跳下车,从包里掏出个油纸包,"趁热吃,菜包子!"说完给董为民和冯知微也一人塞了一个大包子。

    午后,烈日当空。张铁柱戴着草帽,在试验田里教几个农民使用新式播种器。他的衬衫后背已经湿透,却仍耐心地一遍遍示范:"对,就这样,按一下播一粒,保证株距"

    不远处,董为民正带着人挖灌溉渠,铁锨翻起的泥土散发着腥气。

    冯知微回了实验仓库,调配不同比例的肥料。

    方稷和孙兴华则坐在树荫下整理数据。

    孙兴华心里惦记着三个乡的农技站的农户座谈会。方稷则对照着张铁柱的记录,在图纸上标注长势差异区域。

    "方老师,"孙兴华突然压低声音,"公社那边准备的差不多了,啥时候咱们把农户的座谈会开起来啊'。"

    方稷的钢笔顿了一下:"你怎么安排的?听你的。"

    "方老师,座谈会定在后天。"孙兴华翻开工作本,指着手绘的地图,"特意选了三个地貌不同的乡——山区的青峰乡、丘陵的柳树乡和平原的河湾乡。"

    方稷凑近看那地图,三个乡呈三角形分布,中间标着海拔差异:"选得好!这样试验数据就能覆盖不同地理环境了。"

    "每个乡选二十户代表,都是种田好手。"孙兴华继续道,"青峰乡的李村长还特意问,能不能多带几个年轻人来学新技术。"

    正说着,张铁柱扛着锄头从试验田回来,裤腿沾满泥浆:"方老师,播种器都调试好了,正好给老乡们示范!"

    冯知微捧着几袋土样从实验室探出头:"我准备了不同配比的肥料样本,可以直观展示效果。"

    董为民擦着汗走进院子:"灌溉渠挖好了,随时能领乡亲们来演示节水方法!"

    方稷望着这群干劲十足的年轻人,眼角笑纹更深了:"那咱们分头准备。兴华,座谈会现场要摆些实物;铁柱,准备些麦种让老乡们亲手试试;知微,把你的土壤对比实验带上;为民,画几张简单的灌溉示意图。"

    两天后的清晨,公社大院里人头攒动。三乡来的农户坐了满满当当,有抽旱烟的老汉,有包着头巾的妇女,还有几个穿中山装的年轻人拿着小本子坐在前排。

    孙兴华在门口支了张桌子,登记参会信息。张铁柱和董为民在院里摆开各种农具和样品。冯知微正给几位好奇的老农讲解土壤酸碱度检测方法,不时引起阵阵惊叹。

    "老乡们,静一静!"公社书记敲了敲茶缸,"今天请省里的专家给咱们讲讲科学种麦!"

    方稷走到前面,没拿讲稿,只捧着把金黄的麦穗:"各位叔伯婶子,种麦如养儿。咱们今天不讲课,就聊聊怎么让麦子长得壮实。"

    会场顿时轻松起来。有个豁牙老汉笑道:"这专家说话中听!"

    张铁柱适时推上来一台新式播种器,手掌上的老茧在阳光下格外显眼:"乡亲们看,这个叫播种器,能保证每粒种子深浅一样、间距均匀,比撒播省种三成!"

    "吹吧?"后排有人质疑,"俺祖辈都是扬手撒种!"

    董为民立刻接话:"大叔,您来试试!"他拉着那位黑脸汉子到院中央,手把手教他操作播种器。随着"咔嗒"声,麦粒整齐地落入松软的土箱里。

    "咦,中!中!真不赖!"说完还绕回刚刚走过的地方,仔细看着刚刚播种的情况。

    方稷举起麦穗:"这是'陇旱1号',我们想请大伙儿帮忙试试,看它在咱们这儿服不服水土。这个车是让大家带回去播种用的。"

    "专家,俺想问一下,如果不种专家指定的这陇旱1号,车俺们还能带走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方稷举起麦穗的手微微一顿,随即露出温和的笑容:"当然能带走!这车啊,就是专门给乡亲们准备的,不管种啥品种都行。"

    他话音未落,会场里立刻响起一片嗡嗡的议论声。几个坐在后排的老汉交头接耳,有个包着蓝头巾的大婶直接站起来:"专家,不种你这麦种也给车?"

    孙兴华赶紧上前解释:"大婶,这拖拉机是县里特批给参加试验的乡用的。"他故意拉长声调,引得众人都伸长脖子,"要是种'陇旱1号'的,我们还免费提供配套的化肥农药,派技术员上门指导!"

    张铁柱适时推上来一辆小推车,上面堆满写着"陇旱1号"的种子袋:"乡亲们看,这麦种颗粒饱满,每袋都多给半斤做保险!"

    孙兴华穿梭在人群中分发小卡片,上面画着简单的记录表:"参加试验的乡亲,每月我们上门收一次数据,收成好的另有奖励!"

    中午休息时,方稷注意到有个精瘦老汉独自蹲在墙角,捏着几粒麦种反复端详。他走过去蹲下:"大叔,有啥不放心的?"

    老汉抬头,浑浊的眼睛里闪着精光:"方专家,这麦种真能耐瘠薄?俺青峰乡的地可瘦得很!"

    "所以特意请您来啊!"方稷指向孙兴华,"我们小孙选三个乡,就是要看它在不同地里的表现。您那儿的地最金贵!"

    老汉的眉头舒展开来,从怀里掏出个布包:"这是俺家祖传的'老红芒'麦种,你们专家也给研究研究?"

    方稷郑重地接过,取出几粒放在掌心观察:"好种!颗粒饱满,胚芽完整。大叔,咱们这样,您一半地种我们的,一半种您的,秋后比比看!"

    喜欢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请大家收藏:()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