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75章 甘肃皋兰
    火车站灰扑扑的水泥站台上,孙兴华把两人的行李挨个儿举上车厢。

    "真不用我跟着去甘肃?"孙兴华第三次确认车票,手指在硬纸板上捏出皱褶,"那边风沙大,您这脚"

    方稷倚着车门摇摇头。晨雾里,他鬓角的白发比来时更扎眼了,可眼睛却亮得像淬过火的镰刀:"淅川的试验田,有你盯着我才放心。"

    汽笛突然嘶鸣,惊飞站台顶棚下的麻雀。铁柱从车窗探出身子,把个布包塞给孙兴华:"红姐让捎的艾草团子,路上垫肚子。"

    孙兴华一愣,随即笑出两个酒窝:"谢谢,红姐家的艾草团子是好吃!"转头却见方稷正望着车窗外发呆,那儿有几个农民扛着麻袋挤上车,麻绳勒进黝黑的肩膀里。

    "方老师?"铁柱轻轻碰了碰他的胳膊。

    方稷回过神来,从兜里掏出皱巴巴的笔记本:"兴华,周口,驻马店和阜阳每个地方都有很多问题。"突然剧烈咳嗽起来,震得车厢玻璃嗡嗡响。

    孙兴华急忙递上水壶,却被推开。方稷喘匀了气,声音沙哑得像磨砂纸:"甘肃招聘你觉得咱们是不是铺得太开了?"

    铁柱正在捆行李的手突然停住。他看见老师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笔记本上的烧痕——那是救火时烫的。

    "方老师,我知道您在想,如果我们把范围缩小一点,您能看到的当地情况去解决的机会就多了,"铁柱蹲下来,眼睛注视着方稷,"但是麦子不长腿,不会自己跑试验田来。"

    他指向窗外掠过的村庄,土墙上还刷着"科学种田"的褪色标语,"不是咱们技术员到了才有那些问题,而是我们技术员到了才有机会知道有哪些问题。振兴农业也不光是您一个人的责任,您不能把所有担子都扛在肩上。"

    铁柱发现老师的肩膀慢慢松弛下来。列车正经过一片金黄的麦海,饱满的穗子随风起伏,像无数双挥别的手。远处,孙兴华的白衬衫渐渐变成一个小点。

    "下一站,洛阳。"列车员嘶哑的报站声传来。

    方稷突然翻开笔记本,在最新一页写下"甘肃招聘要点",钢笔尖划破纸张的沙沙声里。

    窗外,广袤的田野正在朝阳下苏醒。浇地的农人直起腰,手搭凉棚望向呼啸而过的列车。车厢连接处飘来方便面的香气,混着铁轨的锈味,成了最真实的乡土中国的味道。

    火车穿过陇东黄土高原时,铁柱把脸贴在车窗上,看着外面沟壑纵横的荒山野岭。夕阳把千沟万壑染成血色,那些支离破碎的梁峁像老人脸上的皱纹,刻满岁月的沧桑。

    "方老师,您看那山。"铁柱突然指向远处。

    方稷从资料堆里抬起头。车窗外,一片灰绿色的灌木顽强地生长在裸露的黄土坡上,在暮色中显得格外醒目。

    "柠条!"方稷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手指不自觉地敲打着桌面,"没想到甘肃这些年种的柠条已经有这么大体量了,当时我们刚来的时候,大风刮得,每年土地都要薄两分,有缺水,种地和种树只能选一个,后来还好有柠条,水利局也给打了井。"

    列车转过一个弯道,更多的柠条林映入眼帘。

    这些其貌不扬的灌木在贫瘠的黄土上扎下根来,枝条上已经结满了细小的豆荚。方稷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当年,那时他刚从非洲援助回来,被指派到这边来算是下放,但是没想到也是在这里升职做了方副司。

    "长得比想象中好。"方稷喃喃自语,手指轻轻描摹着车窗上的倒影,"看来耐寒性没问题"

    铁柱好奇地问:"这柠条真能挡得住风?还能当饲料?"

    "肯定啊,地上的沙基本上就吹不走多少了,不仅能当饲料,还能固氮肥田。"方稷翻开笔记本,指着上面的数据,"你看,种过柠条的地,三年后种小麦增产两成以上。"

    夜幕降临时,列车停靠在兰州站。站台上飘着牛肉面的香气,几个戴白帽的回族老人正在叫卖烤土豆。方稷和铁柱转乘去皋兰县的小火车,车厢里挤满了带着鸡鸭和麻袋的农民。

    "这次招聘,皋兰县要建个长期工作站。"方稷望着窗外漆黑的夜色说,"将来这里就是我们在甘肃的重要基地。"

    铁柱点点头,突然想起什么:"方老师,我听说皋兰那边属于温带半干旱气候?"

    "年平均降水量1631毫米。"方稷的声音里带着忧虑,"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地表水贫乏。"

    小火车"哐当哐当"地行驶在夜色中,车厢里的煤油灯随着颠簸摇晃,在方稷脸上投下忽明忽暗的光影。

    铁柱看见老师的眉头又皱了起来,知道他又在操心旱区的水资源问题。

    第二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车窗时,皋兰县的轮廓已经出现在地平线上。县城被黄土山丘环抱着,远处的山梁上,依稀可见一片片灰绿色的柠条林。

    "到了。"方稷拎起行李,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这次我们一定要把工作站建起来。"

    站台上,几个当地干部已经等候多时。他们身后,是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和那些顽强生长的柠条林,就像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一样,在艰难中扎根,在贫瘠中生长。

    皋兰火车站的站台比想象中还要简陋,黄土夯实的月台上,几个戴白帽的回族老汉正蹲着抽旱烟。铁柱刚把行李拖下车厢,就看见一个皮肤黝黑的中年汉子快步走来,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中山装,胸前别着的党徽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方专家!可把您盼来了!"汉子一把抓住方稷的手,掌心粗粝得像砂纸,"我是皋兰县大湾村的支书马德海,这几天可把我们急坏了!"

    方稷还没开口,马支书就朝身后招了招手。

    三个年轻人小跑着过来,都是二十出头的模样,晒得黝黑的脸上带着腼腆的笑。最瘦高的那个鼻梁上架着副用胶布缠着的眼镜,镜片后的眼睛亮得惊人。

    "这是咱农技站的小赵、小王和小李。"马支书挨个介绍,"您没来这几天,这三个娃一天往县里跑三趟,生怕招聘有变动。"他拍了拍眼镜小伙的肩膀,"小赵连对象相亲都推了,就蹲在政府办公室等消息。"

    小赵的耳根一下子红了,结结巴巴地解释:"不、不是我是想着想着"

    喜欢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请大家收藏:()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