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的雨来得又急又猛。方稷站在实验室的窗前,望着外面如注的暴雨,雨水在铁皮屋顶上敲打出震耳的鼓点。潮湿的热气透过窗缝渗进来,显微镜镜头已经蒙上了一层薄雾。
"这天气最近怕又是要接连下雨了。"郑国栋放好墙角的水桶"叮咚"作响,接着天花板漏下的雨水。
方稷盯着显微镜下的花粉粒,眉头紧锁。第一批小麦与偃麦草的杂交后代长势喜人,但到了抽穗期,一个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这些植株的花药干瘪萎缩,像泄了气的皮球,抖不出一粒花粉。
"杂种不育"方稷轻轻捏碎一个花药,指尖沾上些微黄的粉末,"和预想的一样。"
郑国栋推门进来,手里拿着刚冲洗出来的细胞学照片:"染色体配对异常,减数分裂时出现大量单价体。"照片上,杂交种的染色体像一群找不到舞伴的孩子,杂乱无章地分散着。
晨会上,铁柱铺开一摞文献:"目前按方老师说的,查到有三种解决思路:染色体加倍、桥梁物种回交、特殊细胞质导入。"
知微重复了一下:"染色体加倍?"
方稷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起来:"普通小麦是六倍体,有42条染色体;偃麦草是二倍体,14条。它们的杂交种是28条,不成套。"粉笔吱呀作响,"如果用秋水仙素处理,让染色体翻倍成56条"
"就像骡子变不成马和驴,但可以变成能生育的新物种!"方稷这么一说冯知微恍然大悟。
无菌操作室里,方稷正在配制秋水仙素溶液。这种从百合科植物中提取的生物碱,浓度必须精确到005,高一分则毒害植株,低一分则无效。
"温度要控制在18c。"郑国栋调整着恒温水槽,"处理时间4小时。"
铁柱将杂交苗的根系浸入溶液。这些幼苗是他们三个多月的心血,任何闪失都可能前功尽弃。
处理后的第七天,大部分幼苗出现了药害症状,叶片卷曲,生长停滞。冯知微每天记录存活率,曲线直线下降。
"还剩三株。"她的声音有些颓废发抖,"要不要降低浓度再试一批?"
方稷摇头:"等。秋水仙素的作用有延迟性。"
奇迹发生在第二十一日。一株看似枯死的幼苗基部,突然冒出了嫩绿的新芽。显微镜下,新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检测结果让所有人屏息,56条!
这个被命名为"wa-1"的植株,在精心培育下终于开花。郑国栋用镊子轻轻拨开花药,金黄色的花粉如雾般散落。
"育性恢复了!"他在显微镜下确认了花粉活力,"但只有30左右。"
方稷却露出笑容:"够用了。现在,我们要用它做父本,与普通小麦回交。"
田间设计图上,方稷画出了复杂的回交方案:
wa-1(56条染色体) x 普通小麦(42条染色体)
通过分子标记追踪偃麦草的有益基因,多代回交稳定性状。
"这就像把偃麦草的几块拼图,小心地嵌入小麦的基因组。"方稷比喻道。
为了准确追踪目标基因,冯知微开发了一套简易的分子标记系统。实验室里,电泳仪日夜运转,她通过特定引物扩增出偃麦草特有的dna片段。
"看这个条带!"她指着凝胶上明亮的荧光带,"抗锈病基因就在这条染色体上!"
铁柱按编号采集叶片样本,杂交圃里,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正在进行。小麦的花期只有短短几天,团队分成三班倒:
早班(5:00-12:00):铁柱带队进行去雄,用镊子精确剔除母本花药
中班(12:00-18:00):冯知微负责花粉采集,在wa-1盛花期收集活力最强的花粉
晚班(18:00-24:00):方稷和郑国栋进行人工授粉,每个穗子套上羊皮纸袋
试验站的杂交工作全面展开。冯知微负责记录,她的笔记本上画满了各种符号:"△"代表长势良好,"○"表示有病虫害风险,"☆"则是重点观察对象。
"今天要给d-12区授粉。"方稷戴上老花镜,仔细查看计划表,"这是第三代不育系,抗锈病性状很稳定。"
铁柱蹲在地上,像捧着宝贝似的捧着花粉瓶:"方老师,这次的花粉俺是按您说的,在开花第二天取的,新鲜着呢!"
方稷点点头,接过瓶子。他的手指微微发抖,这批杂交关系到整个项目的成败。
"来,我教你怎么做。"方稷示意铁柱靠近,"先用镊子把不育系的花穗轻轻拨开,看,这些是雌蕊"
铁柱瞪大眼睛,鼻尖都快碰到花穗了:"哎哟,这不育系的花药咋是干瘪的?"
"这就是关键。"方稷笑了,"它自己不能产生可育花粉,但可以接受其他小麦的花粉。"
郑国栋拿着放大镜在一旁检查:"父本的花粉活力很好,看这饱满的形状。"
正当方稷准备授粉时,一阵大风吹来,差点掀翻了好几个纸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快按住!"冯知微惊呼。铁柱一个箭步冲过去,用他宽厚的身板挡在风口,活像一堵人墙。
一时间,几个人手忙脚乱地抢救着珍贵的试验材料。
风停后,铁柱的头发里还夹着几根麦芒,活像只炸毛的猫,逗得冯知微直笑。
方稷看见郑怀山过来,郑怀山一直在三亚负责其他育种工作,所以一直是郑国栋在这边给方稷帮忙,"郑老?怎么这个时间过来了?"
郑怀山蹲下身,仔细查看那些套着袋子的麦穗:"这就是不育系?我来看看你们的进展,我这不是光听国栋说吗,还是想过来看一看。"
"您看这里。"方稷就猜到郑怀山肯定感兴趣,给他耐心的展示,轻轻拨开一个花穗,"正常小麦的花药饱满,会弹出花粉。但不育系的花药是空的,像这个小口袋"
郑怀山眼睛一亮:"我明白了!"
送走郑怀山后,团队继续攻坚。但新的问题很快出现,杂交后的结实率低得可怜。
郑国栋盯着显微镜:"胚胎发育到一半就停滞了,可能是营养供应不足。"
铁柱挠着头:"要不给它们整点'营养餐'?"
方稷眼前一亮:"有道理!我们可以尝试胚胎拯救技术!"
实验室里,冯知微正在调配特殊的培养基。她前前后后做了不下10种营养液,从a1标记到a10。
"这配方闻着都能当粥喝了。"铁柱抽着鼻子说。
郑国栋小心翼翼地取出发育不良的幼胚,接种到培养基上。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待奇迹发生。
三天后,铁柱第一个发现变化:"快来看!这个a7小豆芽长出来了!"
确实,几个幼胚开始萌发,长出嫩绿的芽点,但是a7的营养液最好。方稷立即调整培养条件,降低光照强度,提高湿度。
一个月后,这批"试管苗"被移栽到隔离田里。铁柱像护崽的老母鸡似的,天天蹲在地头守着。
"方老师!d-12区出新叶了!"某个清晨,他的睁眼看到新叶惊喜的大声喊方稷。
众人跑去查看,只见那些曾经奄奄一息的幼苗,如今已经抽出第三片叶子,在晨风中轻轻摇曳。
更令人惊喜的是,在随后的抗病测试中,这些杂交后代表现出极强的抗锈病能力。郑国栋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病原菌的孢子几乎无法在这些植株的叶片上萌发。
"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方稷激动地说,"把偃麦草的抗病基因成功转移过来了!"
喜欢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请大家收藏:()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