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杂交后代的成功培育,方稷团队的科研工作进入了全新阶段。
在三亚湿热的海风中,实验室里,冯知微正对着电泳图谱皱眉。她刚刚完成对杂交后代dna的pcr扩增,凝胶电泳显示出复杂的条带模式。
"方老师,这个条带"她指着凝胶上一条特殊的荧光带,"和普通小麦的对照样本明显不同。"
方稷戴上老花镜仔细查看:"这就是我们要找的抗病基因片段。"他转向正在记录数据的铁柱,"去把d-12区的植株再取些叶片样本,我们要确认这个基因是否稳定遗传。"
铁柱放下记录本,拿起剪刀和取样袋就往外跑。阳光炙烤着试验田,他的后背很快被汗水浸透。d-12区的麦苗长势喜人,叶片宽厚,呈现出健康的墨绿色。铁柱小心翼翼地剪下几片嫩叶,突然发现叶背上有几个微小的黑点。
"不好!"他心头一紧,赶紧把样本装好,三步并作两步跑回实验室,"方老师!d-12区好像有病虫害!"
方稷正和郑国栋检查最后一片试验区的生长情况,闻言快步走来。阳光下,金黄的麦浪随风起伏,麦穗饱满低垂,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他小心地捻开一粒麦子,乳白色的胚乳在阳光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
"抗病性稳定,产量也比预期高了。"方稷的声音有些发紧,这三个月的日夜坚守,终于等来了丰收的曙光。
正当众人忙着标记最优株系时,田边突然传来一阵骚动。铁柱抬头望去,只见几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正在试验田外围张望,为首的男子穿着考究的西装,胸前别着加拿大国旗徽章。
"你们找谁?"铁柱一个箭步上前,壮实的身躯下意识挡在试验田前。
"你好,我们是加拿大农业局的。"为首的男子操着生硬的中文,递上烫金名片,"我们对贵方的育种成果非常钦佩,希望能进行技术交流。"
郑国栋快步走来,接过名片扫了一眼,脸色顿时沉了下来。他压低声音对方稷说:"就是去年那帮人,表面上说要交流,背地里却到处贬低我们的种子质量。他们那篇《中国小麦品质缺陷分析》的报告,您还记得吗?"
方稷眼神一凛。那篇充满偏见的报告他当然记得,里面把中国小麦贬得一文不值,却对加拿大麦种极尽吹捧。
"史密斯先生,"方稷保持着礼貌的微笑,但语气已经冷了下来,"我记得贵国去年才发布报告,说中国小麦'蛋白质含量低''抗病性差',怎么现在突然对我们的技术感兴趣了?"
史密斯脸上的笑容僵了僵:"那都是误会我们这次是带着诚意来的"
"诚意?"郑国栋冷笑一声,"就是你们一边在国际市场上打压中国种子出口,一边又想白嫖我们的技术?去年你们的人偷偷采集我们试验田的样本,这事还没完呢!"
铁柱一听就炸了,古铜色的脸涨得通红:"好啊!原来就是你们这帮人!"他撸起袖子就要上前,被方稷一把拉住。
史密斯尴尬地后退两步:"我们可以提供丰厚的技术转让费"
"不必了。"方稷斩钉截铁地打断,"中国农业技术不卖。如果真想交流,请先在国际期刊上撤回那篇不实报告,公开道歉。"
看着这群人灰溜溜离开的背影,铁柱狠狠啐了一口:"什么东西!看我们种出好麦子就眼红!"
郑国栋忧心忡忡地说:"方老师,他们不会善罢甘休的。去年被拒绝后,他们就在国际市场上散布谣言,说我们的种子携带病害。"
方稷望着远处渐渐消失的车影,沉声道:"通知保卫科,试验田24小时值守。铁柱,你去把最重要的育种材料转移到保密温室。"
史密斯一行人离开后,试验站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方稷立即召集全体人员开会,小小的会议室里挤满了人。
"同志们,"方稷的声音沉稳有力,"情况大家都清楚了。加拿大农业局这次来者不善,我们必须做好万全准备。"
铁柱一拍桌子站起来:"怕他们干啥?咱的麦种就在地里长着,咱们24小时都有巡逻,我不信他们这么胆大包天,敢来抢!"
郑国栋推了推眼镜,摇头道:"问题没那么简单。他们可以偷样本、窃取数据,甚至在国际上抢先注册专利。到时候,我们辛辛苦苦培育的品种,反而可能变成他们的'知识产权'。"
冯知微脸色发白:"那我们不就白干了?"
"不会的。"方稷目光坚定,"从今天起,试验田实行三级防护:第一道,安保队增派人手重点关注咱们的试验田,带人24小时巡逻;第二道,所有试验数据备份三份;第三道,核心育种材料转移到保密温室,没有我的签字,谁也不准进入。"
接下来的日子,试验站周围果然出现了不少可疑人物。
有个自称"农业记者"的外国人,总在田边转悠,相机镜头却总是对着试验田里的标牌和仪器;几个"游客"拿着望远镜,站在远处的山坡上眺望;甚至还有人试图收买村里的孩子,让他们帮忙采集麦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铁柱带着保卫科的几个小伙子,把这些可疑分子一个个都盯死了。他黝黑的脸上写满警惕,连吃饭都端着碗蹲在田埂上。
"想偷我们的麦种?门都没有!"他恶狠狠地咬了一口馒头,眼睛始终盯着试验田的方向。
与此同时,方稷和郑国栋正在实验室里加紧工作。
"必须尽快完成品种登记和专利申报,"郑国栋敲击着打字机,一份份材料从他手中流出,"这是最有力的法律武器。"
方稷则伏案疾书,正在撰写一篇关于"丹江1号"育种技术的论文。
"我们要在国际期刊上抢先发表,"他头也不抬地说,"用科学事实回击那些污蔑咱们农业种子质量不过关的谣言。"
冯知微也没闲着,她带着几个年轻技术员,把所有试验数据重新整理、加密,连最原始的记录本都拍了照片,一式三份存放在不同的地方。
就在这紧张的氛围中,海南三亚农技院组织人手,将这些变异株单独标记、培育。如果成功,新一代的小麦品种将更加适应恶劣环境,这对中国广大的干旱地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
两个月后,方稷的论文在国际顶级农业期刊《作物科学》上发表,引起了巨大反响。
论文用详实的数据和严谨的实验,证明了中国在小麦育种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丹江1号"不仅抗病性强,产量高,而且适应性广,完全推翻了之前关于"中国小麦品质低劣"的偏见。
加拿大农业局不得不发表声明,承认中国在小麦育种方面的成就。史密斯甚至亲自发来邮件,表示希望"真诚合作"。
喜欢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请大家收藏:()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