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204章 科学不需要粉饰
    北京农业部的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十几位领导围坐在长桌前,桌上摊着几十封来自各国农业部门的信函。

    "美国、加拿大、日本、苏联"周部长一一点着信封,"连澳大利亚都来打听我们的'丹江一号'。"他拿起一封烫金边的信函,"英国皇家学会甚至提出用他们的优质牧草种质资源交换。"

    分管外事的李副部长推了推眼镜:"根据情报,加拿大已经派了商业间谍在三亚活动。与其让他们偷偷摸摸,不如"

    "光明正大地请他们来看!"农科院院长突然拍板,"在西安办个国际研讨会,把主动权握在手里。"

    邀请函发往各国后,国际农业界炸开了锅。

    日本农林省连夜召开紧急会议,育种专家山本一郎盯着邀请函上的"染色体工程"四个字,额头渗出冷汗:"中国人什么时候突破了远缘杂交障碍?"

    华盛顿,美国农业部,约翰逊博士将烫金邀请函重重拍在桌上:"中国人居然要开染色体工程会议?他们才研究几年!"他盯着函件。"订机票,我要亲自看看这些数据是不是造假。订最早航班!带足美金!"

    助理为难的说:"可签证"

    "走外交通道!没看见邀请函盖着中国科学院的红章吗?"

    加拿大农业部的史密斯博士在办公室大发雷霆:"他们竟敢用正式外交渠道发邀请?这是赤裸裸的炫耀!"但下一秒就拨通了秘书电话:"给我订去西安的机票,要最快的航班。"

    最戏剧性的是苏联代表团的反应。当克格勃特工将邀请函放在列昂尼德院士桌上时,这位白发苍苍的老科学家竟激动得打翻了伏特加:"立刻联系中国使馆!我们要带西伯利亚寒地小麦的样本去交流!"

    几天后会议正式开始。

    西安人民大厦礼堂内,第一届国际植物染色体工程学会会议正在举行。

    会场上方悬挂着中英文对照的横幅,台下座无虚席。方稷作为中方首席专家坐在主席台上,身旁是周部长和几位农科院领导。

    铁柱穿着崭新的中山装,站在会场后排警戒,眼睛却一直盯着那几个加拿大代表,史密斯和他的团队正低声交谈,时不时往主席台瞟一眼,眼神里带着审视和怀疑。

    会议开始,美国代表约翰逊第一个举手发言:"中国在染色体工程领域起步较晚,请问贵方如何证明'蓝粒标记系统'的真实性?是否有第三方验证?"

    会场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方稷身上。

    方稷微微一笑,示意工作人员打开投影仪:"请各位看大屏幕。"

    屏幕上显示出清晰的显微照片,蓝色胚乳小麦的染色体被特殊染色,一条来自偃麦草的染色体闪着荧光标记。

    会议上方稷的报告做的堪称完美。

    午餐时,各国代表在宴会厅用餐。加拿大代表史密斯"恰好"坐在冯知微旁边。

    "冯女士,"史密斯用流利的中文搭话,"听说您负责分子标记工作?我们实验室最新研发的基因测序仪,就特别需要您这样的优秀人才,一定会给您最高待遇的。"

    "您知道的,"史密斯压低声音,"加拿大的科研环境设备都是最新型号的ila,经费上不封顶。"他意有所指地看了眼冯知微洗得发白的衬衫袖口,"不像这里"

    邻桌的代表突然咳嗽起来,似乎被这句话呛到了。

    冯知微慢条斯理地摘下眼镜擦拭:"史密斯先生去年发表过《中国农业技术抄袭论》吧?"她突然大声的用英语反问,"怎么现在要'抄袭'中国科学家了?"

    正要辩解,一个黑影笼罩过来,铁柱不知何时站在了他们身后,手里端着垒成小山的肉夹馍。

    "冯技术员!"他故意大声嚷嚷,"您要的杂交小麦全麦粉馍馍!"油纸包"不小心"擦过史密斯西装前襟,留下道油渍。

    "哎呀!"铁柱"慌忙"用袖子去擦,"俺这粗手笨脚的"他结实的胳膊一横,硬生生把史密斯挤开两个座位。

    全场哗然。

    史密斯的脸彻底黑了,冯知微坚决的拒绝让其他有挖人想法的国家都歇了小心思

    下午的实践环节,代表们被带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试验田。日本代表田中指着几株略显萎蔫的小麦苗:"方教授,这就是贵方引以为豪的抗旱品种?看起来状态不佳啊。"

    铁柱一个箭步上前:"这是特意设置的对照组!"他拔起一株苗,露出下面干燥的沙土,"已经30天没浇水了,换别的品种早枯死了!"

    方稷接过话头:"请各位移步这边。"他带领众人来到另一块田,"这才是正常管理的试验田。"

    眼前金黄的麦浪让所有代表震惊,麦穗饱满低垂,秆子粗壮挺拔。印度代表忍不住摘下一穗,搓出麦粒放入口中:"aazg!"

    会议最后一天,加拿大代表突然发难:"中国的小麦抗寒数据涉嫌造假!之前引进的冬星,在萨斯喀彻温省试验田表现远不如宣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就在气氛紧张时,一位白发老者走进会场,正是苏联着名遗传学家列昂尼德教授。

    "同志们,"老教授用俄语说道,"中国的小麦在零下25度依然存活。"他展示出照片,"反倒是某些国家提供的'抗寒种子'"他意味深长地看了眼加拿大代表,"连零下10度都扛不住。"

    会议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加拿大代表威廉姆斯猛地站起来,手中的文件"啪"地摔在桌上:"这不可能!我们有完整的实验记录证明!"

    "安静!"大会主席重重敲响木槌。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位缓步走向主席台的白发老者身上。列昂尼德教授穿着老式的灰色西装,胸前别着苏联科学院的金质徽章。他的皮鞋踏在大理石地面上发出沉稳的声响,像是为这场科学论战打下的节拍。

    "请允许我展示一些有趣的发现。"老教授的中文带着浓重的俄语腔调。他的助手打开投影仪,屏幕上立刻出现两张对比照片:左边是中国"冬星"小麦在西伯利亚试验田的景象,厚厚的雪层下,嫩绿的麦苗顽强探出头;右边则是加拿大所谓"超级抗寒"品种,在同样的环境下已经冻成枯黄一片。

    会场顿时爆发出一阵低声议论。日本代表田中健一突然举手:"请问教授,测试温度是?"

    "零下25摄氏度持续两周。"列昂尼德点击遥控器,画面切换到实验室数据,"更惊人的在这里,中国小麦细胞内的抗冻蛋白含量是加拿大品种的3倍。"他停顿一下,灰蓝色的眼睛扫过加拿大代表团,"而这项指标,某些公司年报里从没提过。"

    美国代表约翰逊突然插话:"教授如何证明这些数据的独立性?"

    "问得好。"列昂尼德从公文包取出一沓文件,"这是经瑞士sgs认证的检测报告,还有"他看向加拿大,"现场采集的冰封麦苗样本,欢迎各位复检。当着这么多国家的农业专家,我也很希望的到加拿大农业局给我们一个正式的回复。"

    加拿大代表在那里油滑的打官腔。

    老教授突然切换回俄语,语气铿锵:"科学不需要政治粉饰,真理就像冻土下的种子,再厚的冰雪也压不垮它!"

    同声传译的最后一个字刚落,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加拿大代表团所在的位置,此刻只剩下几杯喝了一半的咖啡,和那份被咖啡渍染透的"质疑报告"。

    闭幕式上,铁柱站在门口,看着那些曾经趾高气扬的外国代表,如今一个个排队等着与方稷交流。加拿大代表史密斯挤在最前面,手里捧着厚厚的合作意向书

    当晚的庆功宴上,郑国栋举杯笑道:"今天可算给咱们的种子讨回公道了!"

    方稷望向窗外的星空,轻声道:"这才刚刚开始"

    喜欢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请大家收藏:()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