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262章 恐慌与反制
    午夜时分,当最后一个宾客离开,约翰逊站在套房落地窗前,俯瞰着霓虹闪烁的河内。他摇晃着威士忌,突然对艾米丽说:"给中国分公司发密电,让他们密切关注中国团队的动向。"

    "您担心他们真能研制出农药吗"

    "不,当然不!"约翰逊冷笑一声,"我只是想亲眼看看,当他们的美梦破碎时,中国那些药改合约的教授,会是什么表情。"他仰头饮尽杯中酒,"通知实验室,给中国准备的杂草剂可以准备起来了。"

    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屏幕上,大豆期货价格突然开始暴跌。约翰逊站在交易大厅二楼的包厢里,俯视着下方慌乱的人群,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开始了,"他对身旁的艾米丽说,"让我们的'专家'们动起来吧。"

    第二天,《华尔街日报》头版刊登了大幅报道:《美国中西部大豆丰收在望,全球供应过剩恐致价格腰斩》。配图中,金灿灿的豆田一望无际,一个美国农场主站在田间竖起大拇指。

    几乎同时,美国一个娱乐报纸报道:中国东北某豆田杂草丛生,配文耸人听闻——《中国大豆遭遇灭顶之灾,一意孤行的伪科学农药,惨遭绝收》。

    约翰逊坐在纽约总部的监控室里,六个屏幕同时播放着不同语言的新闻节目。法语台的财经评论员正在分析:"中国大豆可能面临绝收,这将导致全球豆油价格暴涨"

    "完美。"约翰逊按下通话键,"通知芝加哥那边,再加五成仓位做空。"

    东北农村的清晨,老农王德贵蹲在田埂上,粗糙的手指轻轻拨开豆叶。翠绿的豆苗间,几株杂草的枯叶格外显眼。

    "老王!"邻居李婶慌慌张张跑来,"不得了了!大豆要降价了!咱们这种的大豆都不值钱了。"

    王德贵有些疑惑,这刚种下田没多久,收豆子的商人都还没来呢,这李婶是咋知道的大豆要降价了:"你这都是听谁胡咧咧的?一天到晚净胡扯。"

    "哎呀!"李婶急得直跺脚,"咱们村来的那个画家,不是说来画咱们庄稼的吗,就是他说咱们种的豆子怕是要赔钱!"

    王德贵拍拍裤子站起来:"走,找农技站的小林问问去,他个画画的懂个球。"虽然这么说,但是王德贵心里还是打鼓。

    农技站里,林文明正在接电话:"是的主任,已经有三户来问了好,我明白"挂断电话,他抬头看见王德贵二人,立刻露出笑容:"王叔,李婶,你俩咋来了?有啥事啊!"

    "小林啊,"李婶抢着说,"俺听说,这大豆要降价咋回事嘛"

    "是美国大豆要降价是吧?"林向荣从抽屉里拿出个笔记本,"李婶,您先告诉我,这话您是从哪听来的?"

    "就就是村口小卖部买东西的时候,遇见来村里画画的那个后生了"

    "具体是咋说的?您给我讲讲行不。"

    王德贵也是着急知道答案:"小林,你问这么细干啥?你就告诉叔,这豆子是不是要贱?"

    林文明压低声音:"王叔,有人故意散布谣言,想让咱们贱卖大豆。您知道村东头老张家儿子在公安局吧?他们说这可能是境外间谍搞鬼!咱得要把他们一网打尽,你们回去就这样"

    "啥?"李婶倒吸一口凉气,"还有这事?成,婶子听你的,让他忽悠咱,咱不给他忽悠瘸了,是咱没本事。"

    与此同时,北京某指挥中心里,周部长盯着秘书递来的报告:"已经锁定二十八个谣言散布人,这些人果然按捺不住。"

    "金融方面呢?"方稷问道。

    "中储粮已经准备了足够多的资金,如果他们做低咱们就随时不限量买入,做高咱们就卖出,国内的黄豆都会统一收购,随时可以投放市场稳定价格。"一位穿西装的金融专家推了推眼镜,"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芝加哥那边有异常资金流动。"

    方稷不懂金融,只要咱们提前有准备就行,他只知道上辈子我们被美国割韭菜割的很狠,并且是他们打算反复收割我们的时候,我们才做出了现在的几项反制手段,尤其是中储粮这一步,打的美国直接后面几十年的大豆价格都没再被他们收割。

    "收网吧。"周部长拿起红色电话,"通知公安部、国安部联合行动,一定要保密,别最后影响咱们的收割,这些人和美国的联络也一定要让他们在狱中保持好。"

    清晨的露水还未散去,东北某村庄的小卖部门前已经聚集了几个早起的老汉。那个自称来写生的"画家"正蹲在台阶上,一边啃着馒头一边绘声绘色地讲着:"听说没?美国那边大豆丰收了,价格要跌到姥姥家去喽!"

    "后生,"王德贵拄着锄头走过来,故意大声问道,"你咋知道这些的?"

    "画家"神秘兮兮地压低声音:"我表哥在省城外贸局上班,内部消息!"他掏出一包"大前门"散给众人,"要我说啊,趁早把地里的豆苗拔了改种玉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是吗?"王德贵接过烟,突然提高嗓门,"那你知道公安局为啥要抓造谣的人不?"

    "画家"脸色一变,烟卷掉在了地上:"什什么造谣?"

    就在这时,几个穿便衣的壮汉从四面八方围了上来。为首的亮出证件:"国安局的,跟我们走一趟吧。"

    同样的一幕在东北多个村庄同时上演:

    在双鸭山的集市上,一个卖老鼠药的商贩正跟农民们吹嘘"大豆要完",突然被两个"顾客"按在了摊位上;

    在佳木斯的客运站,一个戴眼镜的"大学生"刚跟老乡说完"种豆赔钱",就被"司机"请上了另一辆车;

    最戏剧性的是在绥化,一个走街串巷的"货郎"被十几个扛着锄头的农民团团围住——正是乡亲们自发组织的"巡逻队"。

    三天后,北京某审讯室里,周部长透过单向玻璃观察着那个"画家"。此时的"画家"早已没了在村里的神气,脸色惨白地坐在铁椅上。

    "已经交代了,"国安干警递上笔录,"他是受雇于一个香港贸易公司,专门在农村散布谣言。每造谣一个村子能拿50块钱。"

    "香港公司?"周部长冷笑一声,"查清楚背后是谁了吗?"

    干警翻开另一份文件:"资金最终流向是美国的一个基金会,与孟都山有密切往来。"

    隔壁房间,那个误抓的"八卦王"正在哭诉:"俺就是好打听个新鲜事从李村听来的,跑到王村去说真不是故意的啊"

    干警忍着笑记录:"那你为啥要到处说?"

    "这不是显摆俺消息灵通嘛"老汉委屈地搓着手,"谁知道还能惹这么大祸"

    最终,二十七名境外间谍全部落网,那个爱传闲话的老汉在深刻检讨后被教育释放。临出门时,他信誓旦旦地保证:"领导放心,俺回去就成立个'反造谣小队'!"

    当晚的国安部内部通报会上,投影仪展示着一张关系网:从东北农村到香港皮包公司,再到美国基金会,最终指向孟都山的标志。

    "这只是冰山一角,"负责人指着图表,"根据审讯,他们原本计划在收割季制造更大规模的恐慌,目的是让农民贱卖粮食,等咱们贱卖了,他们再说统计有误,其实没有高产将价格调回去。"

    方稷坐在角落里,看着墙上的时钟指向午夜。他想起了上辈子那些被资本收割得倾家荡产的农民,虽然只是教科书上寥寥几笔,但这一次,结局将会不同。

    喜欢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请大家收藏:()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