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27章 雨巷凶案(四)
    案子在程序意义上已经完成,但程望不愿草草结尾。他常说:“案卷能封,真相不能。”

    这次,他想追的,不是法律意义上的遗留,而是心理逻辑链条中的断点。为什么一个人会“操纵另一个人去杀人”?为什么许源能如此精准地拿捏住宋维的失控点,而在过程中丝毫不露声色?

    他开始重访细节。

    ?

    通过调取宋维所在教研室近一年的内部监控,技术组提取出一段段看似寻常的画面:宋维频繁出现于陈蕊座位周围,有时只看她屏幕,有时在她离开后翻看她抽屉。

    令人注意的是,每当他靠近,许源总在远处目光紧随——但没有一次出声制止。

    雷涵浏览到第五段时,说道:“这已经构成纵容。”

    “不只是纵容。”程望目光冷硬,“是培养。他没有阻止,是想让宋维认为,‘越界’是可以的。”

    “所以他刻意让宋维在权威和规则前屡次得逞?”

    “更准确说,是在不断冲击边界,让他习惯‘不被惩罚’。”程望回答,“宋维逐渐失去了对行为后果的基本判断。他成了被调试过的工具。”

    ?

    雷涵通过许源在研读期间的学术数据库发现,他的研究方向中有一项发表于2016年的毕业论文,标题为:

    《在弱控制环境中如何诱导个体进入冲动性决策路径》

    该论文中存在诸多实验案例,部分内容疑似未获伦理审批,其中一段提到:

    “若以递进式边界侵蚀,使目标个体在他人目光、情境默许中形成‘错误无害’的认知结构,则其最终决策失控几率将成倍提升。”

    程望看着屏幕:“这不只是研究,他是在试验。”

    “所以他根本没把宋维当人看。”雷涵低声道。

    “他把宋维当工具、当变量、当行为试验体。”程望声音低沉,“唯一没考虑到的,是变量也有暴走的时候。”

    ?

    在追溯教研室内部结构时,程望发现一个冷门但关键的名字:教研秘书,李渝。

    一个月前,她曾在离职申请中提及“对内部人际氛围感到焦虑不安”,但未引起注意。她是那个看遍一切却从未插手的人。

    程望找到她时,她刚搬进一间合租房,似乎正努力抽离旧生活。

    “你愿意说说教研室的氛围吗?”

    她起初犹豫,后来才开口:

    “宋维的问题,其实大家都看得出来。他经常打听别人的行程、翻桌子。但许老师从不管,还总说‘年轻人敏感点没关系’,时间久了,大家也就当没看见了。”

    “你呢?你怎么处理这些信息?”

    李渝咬了咬唇:“我其实写过匿名信,交到校纪检那边。但没有结果。许老师很会说话……你知道的,他人缘很好。”

    “你为什么辞职?”

    “因为我意识到,有些人不是被逼疯的,是被养疯的。而我……我也许就是那个不说话的旁观者。”

    程望沉默片刻,递给她一封证明材料:“谢谢你。你不是冷漠的人。只是社会系统没给你说话的位置。”

    她眼圈泛红。

    ?

    技术组重新绘制了雨夜案发路线图,结合路口公共监控和宋维随身定位器数据,发现一个关键细节:

    案发当晚,宋维在前往案发地之前,曾短暂停留在一条名叫“静园里”的小巷。

    该巷距离教研室仅400米,巷内唯一店铺是一家关门的老书摊。

    程望实地走访,发现书摊门口的公告板上钉着一张泛黄的纸条:

    “人生如棋,不可执黑太久。”

    他低头沉思——也许宋维在案发前最后的停顿,不是偶然。

    “他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他只是……迟疑了。”

    “但他还是做了。”

    “对。因为他早已失去了不做的能力。”

    ?

    回到办公室后,天已全黑。

    雷涵靠着椅背问他:“你觉得这案子,终点在哪?”

    程望点起一支笔,低声说:“终点从不是法院那间屋子。”

    “那是哪里?”

    他沉默半晌,说:“是那个没人为你说话、也没人教你停止的地方。”

    雷涵久久无语。

    是的,这案子的终点,不在凶手身上,也不在操纵者身上,而在整个系统里——那个塑造行为的环境、那个默许暴力的教研室、那个选择沉默的众人。

    陈蕊不是一个人死去的。

    她被整个环境推进死亡。

    而宋维,也不是一个人杀人的。

    他是所有人的共谋。

    ?

    喜欢刑侦档案:破案先锋请大家收藏:()刑侦档案:破案先锋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