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624章 火药加糖,一甲折桂者是谁
    【大伊万!】

    啥?!

    朱元璋又愣住了。

    【新式火药,准确来说,是加强版火药。】

    要不是身边还有别人在,朱元璋一定冲回御桌,拿出小本本,记下乖孙说的这些新鲜词。

    有人在也没事,他直接把乖孙从推车上抱起,就往隔壁画室一溜快走。

    护卫张东洋抬步要跟上,却听朱元璋命令。

    “你们都在外面候着,不叫你们不许进来!”

    两个时辰后。

    得到图纸,又暗中记下了乖孙叮嘱的话的朱元璋,从画室出来,便喊着云奇备马。

    一溜烟,在众人惊愕的注视下跑远了。

    “去工部!”

    “把彦祥叫来!”

    好不容易得到三日假期的薛祥,正抱着小女儿教她读书识字呢。

    见云奇亲自来请,只能重返衙司。

    听说是来配合焦玉试制新火药的,薛祥听完陛下所说的配方,半信半疑的问。

    “陛下,往火药里面掺白糖,真的能够提升它的威力吗?”

    白糖是吃的。

    火药是炸的。

    这两个无论怎么看,也不是一回事啊。

    “咱要是知道,咱还让你们试吗?”

    朱元璋故意谦虚的说着。

    他想到乖孙描绘的【大伊万】的威力,笑得合不拢嘴。

    往后还要打好几场硬仗,既然用熟了火器,能够消耗火药自然不想消耗人命。

    可火药产量提不上去,朱元璋还想着派人去各地勘测矿山呢,结果乖孙看了场烟花,就提出了更为合适的解决办法。

    掺白糖可比现找矿容易多了!

    只是这比例方面,乖孙只是有大概的印象,并且后世火药成份与大明也不尽相同,所以只能多做尝试了。

    而薛祥见陛下说得含糊其词,只能问焦玉对此怎么看。

    “还能怎么看?用心看!”

    焦玉正盯着小殿下的涂鸦,对比以前的画法,提炼精髓所在呢。

    见薛祥磨磨蹭蹭的,根本不相信太子殿下的创新,干脆让薛祥带人去押运火药配方。

    术业有专攻。

    玩火器,薛祥还嫩得很!

    “陛下请放心,十日内,我一定把具体的配方参透,让这白糖发挥最大的效力。”

    “辛苦你了,注意安全。”

    焦玉忙不迭地点头。

    涂鸦上画着呢。

    多少两的白糖掺进去,大概能炸多大的坑。

    实在不行,他再扩大一倍安全范围,多把引火绳做长些就是了。

    反正从城楼门下挖出来的引火绳那么多,足够尝试用量了。

    “那咱明天再来。”

    朱元璋丢下一句话,恋恋不舍地走了。

    顿时感觉到压力的焦玉,什么事都往后推,专门盯着往火药原配方里掺白糖。

    免得明日陛下前来时,没有任何的进展成果,白瞎了太子殿下的创世之举。

    “啊欠!”

    主考官朱标,没忍住打了一个响亮的喷嚏。

    不少学子闻声吓得哆嗦一下,笔尖的墨点落在纸上,顿时好几个学子惨白着脸,欲哭无泪。

    这不是草稿,而是程文纸!

    完了!

    落榜了!

    朱标看到这一幕,并没有自责。

    考试本来就是要从各方面筛选人才,这学问过关,胆识不过关也是无用。

    还有就是,研墨的本事不过关,想来不是平时喜欢让他人代劳做事的富家子弟,就是没有预判各种危机的天真之人。

    往年这种学子上了榜,还有历练心性与眼界的机会。

    今年开设恩科,榜上有名的,即刻走马上任,今日滴墨之人,当了官,于前途和性命来讲,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这么想着,朱标朝着方孝孺看去。

    在他的盯视下,对方依旧气定神闲地誊抄着文章。

    朱标欣慰地笑了。

    “该让他入东宫还是去地方积累实绩呢?”

    朱标已经在思考,提前启用方孝孺,该怎么用才最合适了。

    考场内。

    方孝孺直到落笔,小心地将墨汁晾干,这才抬头朝着主考官看去。

    其实他不准备今年下场,而是打算去游学,增加见闻的,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不会华而不实,唯有空谈。

    但宋师说,朝廷正是用人的时候,希望他全力一试。

    这次恩科考试的题目,也正如各大学院所教导的那样,偏向实用。

    方孝孺想到中秋节那晚的盛况,心想:君父与储君都是实干的人,盛世定是不远了。

    他再看自己所写的两句赞美之词,不管会不会因此被误会是拍马屁,哪怕这一甲折桂落不到自己头上,也不会再行删改。

    一个邪风歪气的朝廷值得抨击。

    一个海晏河清的盛世值得赞美!

    一甲折桂丢了不要紧,殿试再当状元郎。

    如方孝孺所料。

    他写的最后一篇文章,送到朱标的案前时,连朱标看完,都觉得十分有意思。

    “孤看此人的其他内容,可当得起这一甲头一名,还有这土改与税法之策,很是敢想敢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就是这两句赞美朝廷的话,放在这实用价值高的文章里,虽然融入得很好,还让冗长沉重的文章,添了一份轻松,但难保让人觉得,这是故意写了,好让最终评定名次的主考官,太子朱标点他为第一句的。

    就在朱标沉吟着思考时,一个负责判题房考官,出声提醒。

    “殿下,前十名的文章是要张贴出去让大家观看的。”

    真点了此人为魁首,只怕有些不服气的人,表面上不会说什么,私底下却会妄言太子殿下好大喜功。

    所以此人的意思,是想让这篇文章的作者连前十都进不了。

    朱标瞟了一眼发声的人,未置可否的笑了笑,反问对方。

    “浓大人认为,哪篇文章该得魁首?”

    “这……下官和不少同僚认为,那篇改稻为桑,为杜绝倭寇,应当延长海禁期限的文章,该得第一。”

    哦!

    改稻为桑,利用丝绸外卖赚差价,让桑农多赚取收入,国库多得银两,确实是不错的建议。

    可那篇文章写得过于理想,根本不知道,皇权不下乡的可怕之处。

    地方官员没清理干净之前,改稻为桑,只会加剧土地兼并。

    没了田地种粮食,粮食就会涨价,桑树养蚕需要一定的时间,只要地方官府在调备粮食缺口时做手脚,当地的粮价就能涨到天上去,当地官绅就会逼着百姓拿地换口粮。

    最后,百姓只会埋怨朝廷不给活路,官逼民反的事,又要再次发生!

    还有那为了杜绝倭寇要禁海,虽然言之有物,但根本没提及,禁海之后,为了走私货物,将许多良民也逼成倭寇同伙,甚至权贵世家也掺和进去,分一杯羹的事。

    那篇文章其他方面虽然写得有可取之处,但将它定为魁首之作展示,只怕会向百姓们传递一个错误的信号。

    “孤记得沈大人的叔父,是江南织造的主事。”

    “殿下,正因如此,下官才觉得此人言之有物,所写内容可以朝议商讨。”

    朱标看着顺竿子就往上爬的沈大人,无声冷笑。

    “孤还记得,沈家光是在浙江,名下就有十余万亩的良田,既然沈大人如此推崇改稻为桑,不如就以沈家为试点开始改,沈大人意下如何?”

    喜欢大明皇孙:老朱偷听我心声哭懵了请大家收藏:()大明皇孙:老朱偷听我心声哭懵了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