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625章 改稻为桑,不宜动土
    既然有人不死心,想让此次的恩科录取,卷进朝政斗争中。

    朱标不介意,挑起他们之间的内斗。

    沈大人讪讪一笑,硬着头皮婉拒。

    “下官做不了叔父的主。”

    “那你就能做孤的主了?”

    此话一出,沈大人麻溜地跪倒在地。

    连带着被沈大人忽悠着,给这篇文章撑腰的其他辅考官,纷纷跪了一片,直呼“不敢”。

    谁不知道,这天底下能做太子殿下主的,除了帝后以外,再无第三者。

    “还望太子殿下恕罪。”

    朱标依旧未置可否的笑了笑,他将沈大人力荐的文章搁置一旁,又将那篇甚得他心的文章,当众读了一遍。

    最后,掷地有声的询问:“你们认为,哪个应得魁首?”

    双腿跪麻了的辅考官们,异口同声的回答。

    “谨遵太子殿下吩咐!”

    “孤认为提出土改的这篇文章写得好,就点它了,另外,改稻为桑的建议也不错,就让它当第二名。”

    啊?!

    不光沈大人,其他辅考官都是一脸震惊的模样。

    想不明白,为何太子殿下刚才发了火,此时却把不太满意的文章,列为第二名。

    唯有沈大人想明白,太子殿下可能不是说着玩,而是真的借机对沈家动手,脸色惨白,身体摇摇欲坠。

    朱标见这一群人里面,都是研究学问的,没几个像沈大人一样,想着利用手里职权谋私利的,脸上的笑容这才真切了几分。

    “来人,将这两篇文章抄录一下,孤要将它们拿给父皇看看。”

    江南一带土地兼并严重。

    哪怕数次整顿官场,可那些地方豪绅们依旧多的是法子来避祸。

    既然作为江南大地主的沈家跳了出来,哪怕铲除不了其他的地主豪绅,借这个机会,把沈家在元末时利用天灾人祸狂揽的四十万亩良田弄到手,这位一甲第二名的文章,才叫没有白写,才叫名副其实!

    “剩下的名次,就按照各位商讨的来,放榜去吧!”

    朱标交待完,便对照着封存的原稿查看了两篇文章的作者。

    第二名姓杨,籍贯是苏州。

    第一名——方孝孺!

    “这倒是名副其实。”

    朱标对这第一名是更加满意了。

    他从英儿那里,听说过方孝孺的大名。

    不仅是宋师的学生,还是一个忠君爱国的典范。

    虽然年纪尚轻,但朱标想到自己也大不了几岁,正好趁着年轻,在京在野地历练一番。

    日后能够辅佐他成就大业。

    “英儿只说他有才学,却没说他是一个实干家,这可真是一个惊喜。”

    朱标马不停蹄地赶回宫中。

    将两篇文章,读给父皇和英儿听。

    朱标在读完向朝廷改稻为桑的建议后,朱元璋陷入了久久的沉默。

    身为从底层爬上来的佃户,朱元璋深知这个建议,确实能够让农户收益更多,特别是未来海运畅通,要去赚取其他国家的银子,这丝绸货物可是大明的老招牌之一。

    “标儿,你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如何?”

    “儿臣观他写得十分细致,还列举了每亩种稻与种桑,一年收入差额多少,如果真如上面所写的那样,确实能够让农户多赚钱,并且光是江南一带,每年就能给朝廷带来百万两的赋税,给织造局带去数百万两的收入。”

    对于这一点,朱元璋有发言权。

    “种桑确实比种田要赚钱,怕就怕,赚的这些钱,最后不光一个铜板进不了百姓的口袋里,还会把赖以生存的土地种丢了。”

    这个想法,与朱标不谋而合。

    尽管朱标出生在元朝已经快要推翻的年代,

    但他还是亲眼见识过,地主们兼并土地的手段,不光能用层出不穷来形容,可以说是令人发指。

    “好法子没有好人办也会成为坏事。”

    朱元璋纠结了一下,看向一脸凝重表情的朱雄英。

    “乖孙,你怎么说?”

    【不着急。】

    朱雄英也认同爷爷和爹爹的说法。

    别看如今已是洪武八年,除了胡党隐患,废除了中书省丞相制,削掉了李善长这个背后挑事的老阴谋家,加强了皇权集中。

    可皇权不下乡这条自古以来的铁律,还是没有被彻底地打破。

    【就连方孝孺所写的土改这件事,也不能着急动土,必须找个合适的时机,或者是找个试点,再慢慢地推行开来。】

    果然。

    朱元璋和朱标对视一眼,眼中满是笑意。

    祖孙三个,这是想到一起去了!

    “英儿,我认为改稻为桑可以尝试一下,我已经点了这个杨缜为第二名,只要他殿试发挥的好,便由他负责操刀办理此事,就从沈家开始办,你觉得如何?”

    沈家?

    【与沈万三有关系的沈家吗?】

    朱标点了点头。

    此沈家虽然不是沈万三的嫡亲后代,却也是同族分支。

    沈家在战乱时兼并的土地更多,将数以万计的百姓都变成了沈家的佃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如果不是沈万三知道轻重会做人的话,那些土地就要姓朱了。

    哪怕沈万三会做人,朱标也不会任由地方上,滋生出趴在百姓身上吸血的巨蠹!

    只是此事牵一发而动全身,许多佃户的衣食被拿捏在那些大地主手里,极容易遭受他人的煽动,所以需要慢慢地推进。

    “标儿,这件事就由你去操办,大沈动不了,先把这管织造的小沈拿下,胆敢插手到恩科考试,干涉咱选拔人才,咱就给他弄成废柴!”

    “谨遵圣谕!”

    朱雄英看着爹爹离开,思绪跟着飘到宫外,脸上露出了财迷的表情。

    【我押的方孝孺得魁首,赔得少但赚得不少。】

    【爷爷,我赚的一万两银子,你可不能给我充公了!那是我拿来开小灶的!】

    朱元璋抬了抬眼皮,默默在心里念着。

    不痴不聋,不做家翁。

    咱没听见!

    ……

    “铛铛铛!”

    放榜了。

    负责此事的官差,会从最末等的名次往前念唱,亲自告知榜上有名的学子。

    毕竟会试上榜了以后,殿试只是重新再排一次名次,不管是进士还是同进士,今日榜上有名的,他日都是朝中的官员。

    当方孝孺拜访完宋师回到酒楼时,时值正午,官差还在寻找二甲名列的学子,在何处下榻。

    “恭喜芜湖范晋范老爷,中二甲第十五名!”

    住在街头那家酒楼的一个学子,激动得大叫一声,紧跟着晕厥过去。

    官差们似乎对此见怪不怪,连忙把后面跟着的郎中请来,让人诊治。

    免得榜上有名的未来官老爷再发生意外,他们可没办法交差。

    方孝孺看到这一幕,暗中祈祷着那位同窗能够平心静气,挺过这一关。

    “希直兄,你可算回来了,我们二人都中了!”

    跟着方孝孺一同前来参加科考的老乡,喜不自禁,流下了激动的眼泪,冲到方教孺的面前,又哭又笑。

    虽然他们的名次排的靠后,殿试过后就算安排差事,家里没有门路没有人脉与财源,一定是前往偏远的地方当县官,开始熬资历搏功绩。

    但从今天起,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就与之前有了天壤之别。

    尤其是朝廷发放给上榜者的赏银比他们想象里的还要多一些,等到回乡交给亲人与族里,终于不会再让大家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

    特别是王怀安,早年父母因病双亡后,全靠吃百家饭长大,族里支撑他读书,这次也算是扬眉吐气了!

    族里出了一个进士,往后日子就好过多了!

    “也不知道希直兄你能得第几名?”

    “那还用说嘛,一准是第一名!我还押了五两银子呢!”

    方孝孺想到自己随性而题笔的一句话,让宋师都直皱眉头,不敢打包票,只能出声安慰同窗。

    “十赌九输,怀安兄以后还是戒赌吧。”

    喜欢大明皇孙:老朱偷听我心声哭懵了请大家收藏:()大明皇孙:老朱偷听我心声哭懵了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