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刘备也在积极招揽人才。他深知,要实现自己的理想,离不开众多贤能之士的辅佐。他广发求贤令,只要有一技之长,皆可前来投奔。一时间,各地的人才纷纷慕名而来。有善于谋略的谋士,有精通兵法的将领,还有擅长农事的专家。刘备对这些人才礼遇有加,与他们推心置腹地交谈,共同探讨天下大势和发展策略。在这些人才的帮助下,刘备的领地逐渐繁荣起来。农田里庄稼茁壮成长,百姓们安居乐业,集市上一片繁荣景象。刘备看着这一切,心中满是欣慰,但他也知道,这只是他理想的开始,还有更广阔的天地等待他去开拓。
郭嘉回到颍川书院后,并没有闲着。他深知,天下局势错综复杂,各方势力相互角逐,要实现天下太平,必须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他整日在书院中研读兵书战策,分析天下大势。他与书院中的学子们交流探讨,从他们的观点中汲取灵感。他还时常与荀彧等好友书信往来,分享自己的见解,共同谋划未来。郭嘉知道,曹操、刘备和他,虽然各自有着不同的道路,但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让天下百姓过上好日子。他在等待一个时机,一个能够让各方势力联合起来,共同对抗乱世的时机。他相信,只要他们齐心协力,一定能够实现这个目标。
在这段时间里,郭嘉也在暗中关注着曹操和刘备的动向。他为曹操在河北战场上的胜利而感到高兴,同时也为刘备在农业发展和人才招揽方面取得的成就而欣慰。他知道,他们都在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他在心中默默祈祷,希望他们能够一切顺利。郭嘉还利用自己在颍川书院的影响力,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这些人才不仅有着扎实的学识,还有着远大的抱负。郭嘉将自己的所学倾囊相授,希望他们能够在未来的乱世中发挥重要作用。他时常对这些学子们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你们要胸怀天下,为了百姓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学子们深受鼓舞,纷纷表示要追随郭嘉的脚步,为实现天下太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时光匆匆,转眼间数月过去了。曹操在河北战场上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袁绍的势力被彻底瓦解。曹操的威名传遍了整个北方,他成为了北方地区最强大的诸侯。曹操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深知,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他开始着手恢复河北地区的经济,安抚百姓。他减免赋税,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在他的治理下,河北地区逐渐恢复了生机。曹操还在河北地区设立了学堂,培养人才。他深知,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他广纳贤才,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才能,皆可在他的帐下效力。一时间,曹操的帐下人才济济,为他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备在自己的领地也取得了显着的成就。耐旱的稻种试种成功,产量比预期的还要高。百姓们收获着沉甸甸的稻谷,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刘备看着这丰收的景象,心中满是喜悦。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他将新的种植技术推广到更广泛的地区,让更多的百姓受益。刘备的领地越来越繁荣,人口也不断增加。为了更好地管理领地,刘备开始完善自己的行政体系。他选拔有才能的官员,负责各个地区的事务。他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保障百姓的权益。在他的治理下,领地内秩序井然,百姓们安居乐业。
此时,天下局势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南方的孙权势力逐渐崛起,成为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孙权占据江东地区,凭借着长江天险,稳固了自己的统治。他也有着称霸天下的野心,开始积极扩充军备,招揽人才。一时间,天下形成了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的局面。郭嘉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变化,他知道,这是一个关键的时刻。他决定前往曹操和刘备处,与他们商议应对之策。他深知,只有三方联合起来,才能共同对抗乱世,实现天下太平。
郭嘉首先来到了曹操的营帐。曹操见到郭嘉,十分高兴,亲自出门迎接。两人走进营帐,分宾主落座。曹操迫不及待地问道:“奉孝,你来得正好。如今孙权崛起,天下局势愈发复杂,你有何良策?” 郭嘉摇着羽扇,沉思片刻后说道:“主公,如今三方势力各据一方,若贸然开战,只会让百姓生灵涂炭。依我之见,可先与刘备、孙权商议联合之事。我们三方联合,共同对抗乱世,待天下太平后,再论其他。” 曹操听后,微微点头:“奉孝所言极是。只是刘备和孙权,未必会轻易答应联合。” 郭嘉微微一笑:“主公放心,我自有办法。刘备心怀天下,以百姓为念,必然会同意联合。至于孙权,我可前往江东,说服他。” 曹操听后,心中大喜:“有奉孝出马,我放心。此事就拜托你了。”
郭嘉告别曹操后,又马不停蹄地前往刘备处。刘备得知郭嘉来访,同样十分高兴,亲自迎接。郭嘉与刘备寒暄几句后,便直奔主题。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刘备,刘备听后,沉思良久。他深知,联合孙权对抗曹操,虽然可以暂时缓解压力,但也存在着诸多风险。然而,他也明白,郭嘉的提议并非没有道理。若不联合,三方相互争斗,只会让百姓陷入更深的苦难之中。最终,刘备还是点了点头:“奉孝,你的提议我同意。只是此事还需从长计议,如何联合,如何分配利益,都需要仔细商讨。” 郭嘉见刘备同意,心中松了一口气:“玄德公放心,这些问题我都会与孙权商议妥当。只要我们三方齐心协力,一定能够实现天下太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之后,郭嘉踏上了前往江东的路程。一路上,他思索着如何说服孙权。他深知,孙权生性多疑,要想说服他并非易事。但郭嘉有着十足的信心,他相信自己的口才和谋略,一定能够打动孙权。终于,郭嘉来到了江东。孙权得知郭嘉来访,心中十分警惕。他知道郭嘉是曹操的谋士,此次前来,必然是有所图谋。但他也对郭嘉的才华十分钦佩,决定亲自会一会他。
郭嘉见到孙权后,不卑不亢地行了一礼。孙权打量着郭嘉,问道:“郭奉孝,你此次前来江东,所为何事?” 郭嘉微微一笑,说道:“我此次前来,是为了天下百姓。如今天下大乱,百姓苦不堪言。曹操、刘备和将军,三方势力各据一方。若继续争斗下去,只会让百姓生灵涂炭。我提议,我们三方联合起来,共同对抗乱世,还天下百姓一个太平盛世。” 孙权听后,心中一动。他并非没有想过联合之事,但他担心联合后,自己的利益会受到损害。于是,他问道:“联合之事,说说容易。但联合后,如何分配利益,如何保证各方遵守约定?” 郭嘉早料到孙权会有此一问,他不慌不忙地说道:“将军放心,关于利益分配和约定遵守,我们可以共同商议,制定详细的条款。只要我们三方都以天下百姓为重,相信一定能够达成共识。而且,联合后,我们三方可以相互支援,共同发展,这对各方来说,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孙权听后,陷入了沉思。他知道,郭嘉的提议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他还是有些犹豫,毕竟这关系到江东的未来。
郭嘉见孙权犹豫不决,继续说道:“将军,如今曹操势力最为强大,若我们不联合,曹操必然会各个击破。到那时,江东危矣。而我们联合起来,曹操便不敢轻易进犯。我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发展自己的势力,等待时机成熟,再一举统一天下。将军难道不想成就一番霸业,名垂青史吗?” 孙权听了郭嘉的话,心中的天平开始倾斜。他想到自己的父兄留下的基业,想到江东百姓的未来,终于下定决心:“好,我同意联合。但具体事宜,还需与曹操、刘备详细商议。” 郭嘉见孙权同意,心中大喜:“将军英明。我这就回去,将将军的意思告知曹操和刘备。相信不久之后,我们三方就可以共同商讨联合之事了。”
郭嘉告别孙权后,带着喜悦的心情回到了曹操处。他将孙权同意联合的消息告诉了曹操,曹操听后,十分高兴。他立刻派人通知刘备,约定三方会面的时间和地点。不久之后,曹操、刘备、孙权三方齐聚一堂,共同商讨联合之事。在会议上,三方经过激烈的讨论,最终达成了共识。他们制定了详细的联合条款,明确了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联合条款共计十三条,墨迹未干便已在案几上泛出沉沉的光。第一条便写明三方需共同抵御北方游牧部族的袭扰,曹操负责督造边关烽火台,刘备需调派麾下五千精兵驻守雁门关,孙权则要按期运送江东粮草至指定粮仓。
“此条需加盖三方印玺方可生效。” 曹操指尖叩着案几,青铜酒樽里的酒液随着他的动作轻轻晃荡。他眼角的笑纹里藏着不易察觉的锐利,目光扫过刘备案前那枚刻着 “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 的铜印,又落在孙权腰间祖传的虎头印上。
刘备抚着长须缓缓点头,袖中的手却攥紧了。他麾下的精兵多是从徐州带出来的旧部,五千人几乎是半壁江山。但此刻他只能沉声道:“曹丞相深谋远虑,备自当从命。只是雁门关苦寒,还需曹丞相多拨些御寒衣物。”
孙权接过侍从递来的狼毫,蘸墨时笔尖在砚台上顿了顿:“粮草之事我江东自会办妥,只是运输途中需三方各派护卫,免得遭山匪劫掠。” 他这话看似公允,实则暗指曹操麾下的青州兵常有劫掠行径,引得曹操眉头微蹙,却终究没说什么。
三方便在这样的你来我往中敲定了所有条款。当三方印玺同时盖在黄绸卷轴上时,窗外的日光恰好穿过窗棂,在条款末尾织出一道金色的线。
散会后,曹操邀刘备与孙权在府中夜宴。觥筹交错间,曹操忽然拍着刘备的肩膀大笑:“玄德公可知,当年我与本初煮酒论英雄,便知天下英雄唯有你我。如今这般光景,倒真是造化弄人。”
刘备举杯的手微微一颤,酒液溅在案几上洇出深色的痕:“丞相谬赞,备不过是守着些许残部苟活罢了。” 他眼角的余光瞥见孙权正与曹操麾下的谋士荀彧低声交谈,两人似乎在议论江东水军的布防图。
夜深时,孙权屏退左右,独自站在船头望着滔滔江水。侍中张昭悄然走近:“主公,今日曹操席间频频提及要与江东联姻,怕是没安好心。” 江风掀起孙权的锦袍,他望着对岸曹营的灯火冷冷道:“他想以婚约捆住我江东,我偏要让他看看,这联盟不过是权宜之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