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447章 守望之约
    冰原孤影:北极熊的守望之约

    “探索号”穿越赤道暖流,驶入北大西洋时,海风渐渐褪去了热带的湿热,裹着刺骨的寒意扑面而来。萧凡站在甲板上,裹紧了防风外套,极目远眺,湛蓝的海面尽头,隐约浮现出一抹苍白——那是斯瓦尔巴群岛的冰山,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光泽。林夏抱着厚厚的极地科考资料匆匆走来,指尖划过照片上瘦骨嶙峋的北极熊,声音带着一丝凝重:“赵教授刚发来消息,今年斯瓦尔巴的海冰融化速度比往年快了40,北部海域的浮冰已经碎片化,很多北极熊找不到稳定的捕猎平台,上周他们发现了一只饿死的母熊,身边还躺着两只没睁开眼的幼崽。”

    船在朗伊尔城港口靠岸时,凛冽的寒风夹杂着雪粒,打在人脸上生疼。赵教授穿着厚重的极地科考服,戴着护目镜,身后跟着当地向导奥拉夫,奥拉夫手里牵着两只雪橇犬,狗吠声在空旷的码头回荡。“萧凡,你们可算到了,”赵教授摘下护目镜,眼底布满红血丝,“昨天我们的无人机在东部冰原发现了三只北极熊,其中一只成年公熊瘦得能看清肋骨,它在浮冰上徘徊了整整一天,连一只海豹都没抓到。”奥拉夫接过话茬,声音带着当地人特有的厚重:“我小时候跟着父亲来这里打猎,那时候的海冰能从10月冻到次年6月,北极熊在冰上跑得比雪橇犬还快,可现在,12月的冰面还像碎玻璃一样漂在海上。”

    科考站设在离港口约20公里的冰原边缘,几座橘红色的保温舱在白茫茫的冰原上格外显眼,像是冬日里跳动的火焰。赵教授领着众人走进主舱,墙上的大屏幕正实时播放着冰原监测画面——大片的海冰正在崩裂,巨大的冰块坠入海中,激起数米高的浪花,几只海象在零星的浮冰上挤作一团,显得格外局促。“我们在冰原上布设了20个温度传感器,”赵教授指着屏幕上的红点说,“数据显示,今年冬季的冰面温度比十年前升高了35摄氏度,海冰的厚度也减少了近一米,北极熊的捕猎范围至少缩小了一半。”

    萧凡走到窗边,望着远处连绵的冰山,忽然看到一道白色的身影从冰坡上滑下——是一只北极熊,它低着头在冰面上嗅闻,似乎在寻找食物,可转了几圈后,又失望地趴在了冰面上,瘦弱的身躯在寒风中微微颤抖。“它叫‘白霜’,是我们三个月前标记的母熊,”赵教授轻声说,“它原本有两只幼崽,上个月因为找不到食物,幼崽没能活下来,现在就剩它一个了。”

    第二天凌晨三点,天还没亮,萧凡就跟着赵教授、奥拉夫乘坐雪地摩托前往东部冰原。雪地摩托在冰面上飞驰,卷起的雪雾迷得人睁不开眼,远处的冰山在夜色中像巨大的幽灵,沉默地矗立着。奥拉夫握着方向盘,时不时停下来查看冰面厚度:“最近冰面变化快,有些地方看着结实,底下可能已经融化了,去年就有一辆雪地摩托掉进了冰裂缝里。”

    行驶了约两个小时,奥拉夫突然停下了车:“前面有动静!”众人立刻关掉引擎,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不远处的浮冰上,一只成年北极熊正趴在冰洞旁,两只前爪紧紧按在冰面上,眼睛死死盯着洞口,嘴里时不时发出低沉的嘶吼。“它在等海豹,”奥拉夫压低声音说,“海豹会在冰面上呼吸,北极熊靠这种方式捕猎,可现在冰洞越来越少,它们得等更久才能抓到一只。”

    萧凡拿出长焦相机,镜头里的北极熊毛发杂乱,沾满了雪粒,原本该圆润的腹部凹陷下去,露出清晰的肋骨。它趴在冰面上一动不动,只有耳朵偶尔抖动一下,耐心地等待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寒风越来越烈,吹得冰面发出“咯吱”的声响。突然,北极熊猛地抬起头,前爪用力拍向冰洞,可洞口只溅起几朵水花,海豹早已不见踪影。它愣了愣,然后慢慢站起身,拖着疲惫的脚步,走向另一块浮冰,背影在空旷的冰原上显得格外孤单。

    “它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赵教授叹了口气,“再这样下去,它撑不了多久。我们得想办法给它们投放食物,同时加快冰原保护的研究。”

    回到科考站后,萧凡和队员们立刻分成两组:一组跟着赵教授整理冰原监测数据,分析海冰融化的速度和原因,尝试制定人工干预方案;另一组跟着奥拉夫前往冰原深处,寻找被困的北极熊,给它们投放营养补充剂。

    在数据整理室里,电脑屏幕上的海冰变化图格外刺眼——十年前,斯瓦尔巴群岛周围的海冰像一块完整的白玉,覆盖了大片海域;而现在,海冰碎片化严重,只剩下零星的“小岛”漂浮在海上。“海冰融化不仅影响北极熊,还会破坏整个北极生态,”赵教授指着屏幕说,“海冰是浮游生物的栖息地,浮游生物减少,鱼类就会减少,海豹、海象也会跟着遭殃,最后影响的还是北极熊。”

    与此同时,奥拉夫带领的投放组也遇到了困难。在西部冰原,他们发现了一只被困在小浮冰上的幼熊,浮冰只有一张桌子那么大,周围是一望无际的海水,幼熊吓得缩在浮冰边缘,发出“呜呜”的叫声。“它的妈妈应该是在找食物时,不小心和它分开了,”奥拉夫看着幼熊,眼圈泛红,“我们得把它救回来,不然晚上的寒风会把它冻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萧凡立刻让队员们准备救生筏,奥拉夫则拿出一块冻好的海豹肉,举在手里,慢慢靠近浮冰。幼熊警惕地看着他们,往后退了退,可闻到肉的香味后,又忍不住往前挪了挪。奥拉夫趁机将肉扔过去,幼熊立刻扑上去,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趁它吃东西的时候,萧凡和队员们悄悄将救生筏划到浮冰旁,奥拉夫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将幼熊抱进怀里,幼熊没有挣扎,只是紧紧抓着奥拉夫的衣服,像是找到了依靠。

    他们给幼熊取名“雪球”,带回科考站后,兽医立刻给它检查身体。检查发现,“雪球”除了有些营养不良和轻微冻伤,没有其他大碍。奥拉夫每天都会给“雪球”喂新鲜的海豹肉,陪它在保温舱外的空地上玩耍,“雪球”渐渐变得活泼起来,有时候还会追着奥拉夫的靴子跑,用小爪子轻轻拍他的腿。

    一周后,冰原监测组传来了好消息。赵教授和队员们通过分析数据,发现人工投放“冰核”可以延缓海冰融化——将特制的低温冰核埋在冰原深处,能降低周围冰面的温度,减缓融化速度。他们立刻联系了附近的科考站,调来了足够的冰核,准备在东部冰原进行试点投放。

    投放当天,萧凡和队员们顶着寒风,在冰面上钻孔,将冰核一个个埋进冰层里。奥拉夫牵着雪橇犬,帮忙运送设备,雪橇犬的铃铛声在冰原上回荡,给寂静的冰原添了几分生气。“如果这个方法有效,我们就能在更大范围投放冰核,”赵教授擦了擦脸上的雪,“我们还和当地政府商量,禁止在北极海域进行石油开采和过度捕捞,减少对北极生态的破坏。”

    在众人的努力下,东部冰原的试点区域有了明显变化——原本正在融化的冰面速度减缓,冰洞的数量也渐渐多了起来。有一天,萧凡在监测时,惊喜地发现“白霜”再次出现在冰原上,它趴在一个冰洞旁,这次,它成功抓到了一只海豹,正低着头享用美食,腹部比之前圆润了一些,眼神也多了几分神采。

    离开斯瓦尔巴的前一天,萧凡和奥拉夫一起去看“雪球”。“雪球”已经长得壮实了不少,正在保温舱外的雪地里打滚,看到奥拉夫,立刻跑过来,用脑袋蹭他的手。奥拉夫从口袋里拿出一个用海豹皮做的小项圈,给“雪球”戴上,项圈上挂着一个小小的定位器:“等它再长大一点,我们就把它送回冰原,定位器能帮我们监测它的情况。”

    萧凡拿出笔记本,在最新一页画了幅北极冰原的画:洁白的冰原上,“白霜”正带着一只新的幼崽在冰洞旁捕猎,“雪球”在雪地里打滚,科考队员们正在投放冰核,雪橇犬的铃铛声在风中回荡。旁边写着:“每一块融化的浮冰,都承载着希望;每一次对冰原的守护,都是与北极的共生之约。”

    第二天清晨,“探索号”准备驶离朗伊尔城港口。赵教授、奥拉夫和科考站的工作人员都来送行,奥拉夫给萧凡送了一个用鲸鱼骨雕刻的北极熊挂件,挂件上的北极熊眼神坚定,站在冰原上眺望远方:“这是我父亲留给我的,希望它能提醒你,斯瓦尔巴的冰原和北极熊,永远等着你们回来。”

    萧凡接过挂件,郑重地挂在背包上,和之前的红毛猩猩毛发挂件、鹦鹉螺贝壳放在一起。他站在甲板上,挥手向大家告别,直到他们的身影变成远处冰原上的小点。林夏走到他身边,递来一份新的资料:“下一站,非洲撒哈拉沙漠边缘。科考站的孙教授说,那里的沙漠化速度越来越快,很多绿洲正在消失,当地的非洲象和长颈鹿失去了栖息地,我们得去看看。”

    萧凡接过资料,照片上的撒哈拉沙漠一片金黄,原本的绿洲只剩下零星的几棵枯树,几只非洲象在干裂的土地上行走,长长的鼻子时不时伸向天空,像是在呼唤着雨水。“走吧,”他对林夏说,“去赴下一场与生命的约定。”

    “探索号”的汽笛声响起,缓缓驶离朗伊尔城港口。阳光洒在冰原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远处的冰山在海水中若隐若现,像是在向他们告别,也像是在等待着下一次的重逢。萧凡知道,这场守护生命的旅程没有终点,从加里曼丹的焦土到澳大利亚的蓝海,从斯瓦尔巴的冰原到撒哈拉的沙漠,只要还有生命在呼唤,他们就会带着希望,继续前行。

    海风裹挟着雪粒,吹过甲板,也吹过萧凡的脸颊。他摸了摸背包上的三个挂件,心里充满了力量——每一个挂件,都是一场守护的见证;每一场守护,都是与地球的约定。而这场约定,会永远延续下去,直到每一片土地都恢复生机,每一个生命都能安稳栖息。

    喜欢未来我必将站在世界之巅请大家收藏:()未来我必将站在世界之巅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