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242章 见面
    "奇怪"王晨喃喃自语,"这些稻子怎么比正常的矮一些?但穗子却更饱满"

    刘建国突然拍了拍他:"小王,看右边!"

    右侧田野里,几台联合收割机正在作业。

    更远处,金色的稻海一直延伸到地平线,在秋阳下泛着绸缎般的光泽。

    路边广告牌上写着:"长滩县盐碱地水稻示范区——亩产突破500公斤"。

    王晨的手不自觉地摸向采访本。

    作为农学专业出身的记者,他太清楚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

    心跳越来越快,喉咙有些发干。

    "师傅,"他向前探头,"这些真是盐碱地种出来的?"

    司机笑呵呵地指了指窗外:"前面就到核心区了,您自己看嘛。去年这里还白花花一片,兔子都不来拉屎哩!"

    当车子转过最后一个弯道,王晨猛地倒吸一口凉气——目之所及全是金色的稻浪,数十台收割机在田间穿梭,临时搭建的主会场彩旗招展。

    更震撼的是,远处还保留着一小块未收割的盐碱地原型展示区,白茫茫的盐壳与周围金黄的稻田形成魔幻对比。

    "我的天"刘建国的摄像机已经本能地举了起来。

    车子刚停稳,王晨就冲了下去。

    他踉踉跄跄地跑到田边,抓起一把稻穗。

    谷粒饱满得扎手,拨开稻丛,下面的土壤依然能看到白色盐晶。

    "小伙子,别踩坏了稻子!"一个戴草帽的老农急忙过来。

    "大叔,这这真是盐碱地?"王晨声音发颤。

    老农咧嘴笑了,掏出手机划拉几下:"你看,这是我去年拍的。"

    手机照片上,同一片土地白得刺眼,裂缝里泛着盐霜,只有几株枯黄的碱蓬草顽强地活着。

    "这这怎么可能"王晨的采访本掉在了地上。

    会场方向突然传来一阵欢呼声。

    王晨抬头看去,只见各家媒体的直播车已经排成一列,本地媒体的航拍无人机正在升空。

    "老刘!"他猛地转身,"快开机!我们得做直播连线!"

    刘建国一边架设备一边嘀咕:"周部长不是让咱们随便拍点素材就行吗?"

    "管不了那么多了!"王晨已经拨通了编辑部电话,"这是要改写农业史的大新闻!"

    电话接通,周部长的声音透着不耐烦:"小王?拍到素材了?"

    "部长!必须立刻启动直播!"王晨几乎是吼出来的,"是真的!10万亩盐碱地全部种出了高产水稻!我亲眼验证了!农民还有改造前的照片!现在现场的所有媒体全在直播!"

    电话那头沉默了三秒,接着是椅子倒地的声音:"你确定?!不是摆拍?!"

    "千真万确!稻子长得比普通农田里的还好!"

    "等着!我马上协调直播车!"周部长的声音都变调了,"联系周边所有驻站记者立刻支援你!"

    十分钟后,王晨站在稻田边整理领带,刘建国给他打着手势:"三、二、一,开始!"

    "各位观众好!这里是《国家日报》记者王晨在丰城市长滩县为您带来的现场报道"

    他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抖,"在我身后,是曾经被称为'死亡之地'的10万亩盐碱荒原,而现在"

    镜头随着他的手臂扫过无边的金色稻浪,特写沉甸甸的稻穗,最后定格在那块保留的盐碱地对照区。

    "据当地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在含盐量08的土壤中生长的水稻,亩产达到惊人的502公斤"

    王晨的声音越来越稳,"这不仅意味着我国15亿亩盐碱地的开发成为可能,更将对全球粮食安全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远处,农科院专家团队正在采集样本,赵爱国教授颤抖着手将稻穗装进密封袋;

    主席台上,李旭正与林市长低声交谈;

    田埂边,老农捧着新米泪流满面

    所有这些画面,都通过《国家日报》的直播信号,传向了全世界。

    王晨结束连线时,发现自己的衬衫已经湿透。

    他望着阳光下闪耀的稻浪,突然想起周部长那句"夸大宣传",忍不住笑出了声。

    "怎么了?"刘建国问。

    "没什么,"王晨擦了擦眼角,"就是觉得当记者真好。"

    ……

    吉田正一走下飞机舷梯时,丰城潮湿的空气扑面而来。

    机场大厅里,巨幅电子屏正循环播放着丰收大典的宣传片——金黄的稻浪在风中起伏,与"10万亩盐碱地变良田"的标语交相辉映。

    "教授"助手低声提醒,"接我们的车到了。"

    吉田没有回应,镜片后的眼睛死死盯着屏幕。

    那些稻穗沉甸甸的弧度,叶片健康的色泽,无一不在刺痛他的神经。

    "假的一定是假的"他喃喃自语,手指不自觉地捏紧了公文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专车驶出机场,吉田始终沉默地望着窗外。

    道路两旁,金色的稻田连绵不绝,每隔几百米就竖着"盐碱地水稻示范区"的标牌。

    助手忍不住小声惊叹:"教授,这些稻子的长势"

    "闭嘴。"吉田冷冷打断,"不过是精心挑选的示范田罢了。"

    然而,随着车辆深入长滩县,窗外的稻田越来越广袤,直到地平线尽头都是翻滚的金色波浪。吉田的指节渐渐发白——这规模,根本不可能造假。

    会场入口处,工作人员恭敬地引导:"吉田教授,请跟我来。"

    吉田整了整西装,昂首走上观礼台。

    不远处,一个穿着简单白衬衫的年轻人正被记者们围着采访。

    "那就是李旭?"吉田眯起眼睛。

    虽然在照片里看到过李旭,

    但见到真人,

    吉田发现李旭年轻的过分。

    助手点头:"是的,根据资料显示,他今年才25岁。"

    吉田的胸口一阵发闷。

    更加难受了。

    他研究农业四十余年,发表论文数百篇,却在草莓、番茄、大米领域接连被这个年轻人碾压。而现在,对方竟然连海水稻的难题都攻克了?

    "您就是吉田教授吧,欢迎前来观礼。"李旭走过来,微笑着伸出手。

    吉田盯着那只手看了两秒,才勉强握了握:"李先生。"

    他故意没用敬语,"贵公司的成果,令人印象深刻。"

    喜欢我随手浇水的植物变异了?请大家收藏:()我随手浇水的植物变异了?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