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方局势逐渐稳定之后,李远终于正式登基称帝,宣告华夏帝国的建立。李武被册立为皇储,成为帝国未来的接班人。同时,李远对朝廷的重要职位进行了精心安排,贾诩出任第一任首辅,负责统筹帝国的政务;
杜富贵则荣膺第一任元帅,统领帝国的军事力量。此外,法正、黄邵、何雨柱、李大山、裴元绍、杜杰、王平、李大虎、阎圃等众多能臣干吏,也都各自被委以重任,有的进入中央机构,参与帝国核心决策;有的则被派往四方重镇,坐镇一方,确保帝国的稳定与安宁。
天下虽已大体平定,但辽东的公孙度一直密切关注着李远的一举一动。在李远建国之时,公孙度权衡利弊后,选择递交降书,名义上表示愿意归附华夏帝国。
然而,除了派出使者表达归附之意,他并未派遣任何人前往长安,实际上依旧割据一方,掌控着辽东的军政大权。公孙度心里清楚,以李远的雄心壮志,是不会轻易放过自己的,但他实在舍不得手中的权势,眼下低头不过是为了给自己争取更多时间,以图日后的变数。
李远自然明白公孙度的心思,不过他还是接受了公孙度的归附,同样也没有派人前往辽东。双方都心知肚明,这一仗迟早要打,只是看李远何时决定动手。
此时的华夏帝国,正处于百废待兴的阶段,急需文治来恢复和发展国力。李远将大量的人力投入到安定四方疆域、肃清不法分子的工作中,短时间内并没有征战辽东的计划。而且,他有意将辽东之战留给下一辈,希望借此让他们积累经验,锻炼领导才能。
建国之后,一切似乎没有太大变化。官员们依旧按照以往的方式执政,李远除了变换了自己的身份名义,增设了一些必要的部门,其他方面并没有太多显着的变动。然而,在平静的表象之下,朝廷一直在积极地备战练兵,暗中为攻取辽东做着充分准备。
为了培养李武成为合格的帝国接班人,李武的功课增加了不少。除了日常的上下学,李远还会特意带他接触各类政务,让他熟悉帝国的运作。每逢周末,李远便会带着李武,以平民的装扮出行,深入民间,贴近百姓生活。
这一日,化好妆的李远和李武,在一些暗中保护的警卫陪同下,漫步在长安繁华的街道上。李远一边带着李武询问各类物价,一边耐心地教导他要懂得见微知着。
李远说道:“武儿,物价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百姓的生活。物价过高,百姓难以维持生计;物价过低,则会伤害到农民的利益,所谓‘谷贱伤农’。朝廷必须派人密切关注并合理控制物价,以保障百姓的生活稳定和国家的经济平衡。”
逛了许久,父子俩都感到有些疲惫,便打算找个地方用餐。李远看到一家食客众多的摊子,心想人多的地方味道想必不会差。然而,摊子上已经坐满了人,似乎没有空位。这时,李远瞧见一旁有位老者正慢条斯理地用餐,仔细一看,竟是老熟人杜长寿。于是,李远带着李武走上前去,询问是否可以拼桌。
杜长寿看着两人走近,觉得有些眼熟,却又不太确定。李远微笑着说道:“长寿叔,还记得之前的敲门人吗?”杜长寿一听,顿时激动地说道:“记得,怎么会记不得呢!那可是我这辈子都难忘的经历啊!”
随后,他又看向李武,感慨道:“这是小武吧,一晃眼都长这么大了,真是岁月不饶人啊!”李武乖巧地说道:“长寿爷爷好。”
随后,杜长寿和李远愉快地交谈起来。自李远拿下汉中之后,由于事务繁忙,与杜长寿的交流便渐渐少了。如今老友重逢,杜长寿兴致勃勃地讲述着这些年来的变化,让李远和李武都有一种别样的满足感。
杜长寿感慨道:“我是真没想到啊,我们家世代泥腿子出身,竟然能出了个大元帅。”
李远说道:“富贵这些年为了国家可是劳心劳力,这个位置是他应得的,还有杜芸和杜杰也都很争气,这些年陪着我从无到有,他们所得到的一切,我会记住,百姓也会记住的。
上次册封的时候你没去,我给您还准备的位置呢,后面让人给你送爵位,你也没要接受。”
杜长寿笑着摇摇头,说道:“我都半截身子入土的人了,要那些虚名有什么用。 你都舍得将权利分出去,我这个老头子还有什么舍不得的呢?
不过话说回来,我当初怎么也没想到,你这个落魄书生,连耕地都不太会,最后竟然能拿下整个天下,真是了不起啊!”
李远谦逊地说道:“长寿叔,我能有今天,全靠百姓的支持啊。只要我们真心对百姓好,百姓自然会拥护我们,将我们高高举起。”
这时候前面走过一群群学生,手里拿着书,意气风发地朝着图书馆走去,杜富贵说道:你看他们,那股子劲和你之前一样。”
李远满怀期待地说:“没错,以后将会有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学子,他们就是帝国的希望,能为国家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和智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时光荏苒,一晃五年过去了。在这期间,李远暗中安排甄家,将之前在各个诸侯手中收缴的兵器,偷偷运往辽东,帮助公孙度拿下了三韩和夫余。
公孙度心里明白李远此举是将他作为马前卒的意图,但是一方面,他想要借助李远提供的武器,增强自己的实力。毕竟拿下三韩和夫余,能够极大地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万一将来抗击李远成功,他便可以在这片土地上称王称霸。
另一方面,他觉得自己按照李远的安排行事,即便最后失败了,也算对李远有一定的功劳,以李远的为人,应该不会过河拆桥。而且,他也觊觎李远手中更先进的武器,只是李远管控极为严格,武器根本无法外流。
此时,李武从学院毕业了。李远知道,攻打辽东的时机已然成熟。于是,他下令让公孙度进长安述职。公孙度接到命令后,经过再三考虑,最终以生病为由拒绝了李远的要求。同时,他在辽东积极备战,准备抵御李远的进攻。
李远见公孙度公然违抗命令,便果断下令备战。他精心部署作战计划,派遣徐庶、赵云、张燕、魏延率领陆军从陆路攻入辽东;李武则率领海军走海路,由周瑜担任总指挥,李武还邀请了庞统作为幕僚一同出征。此外,甘宁则带领娄发、沈弥等人,乘船进攻琉球,随后再顺势攻下李远所提及的东瀛。
李远将帝国的政事暂时交给贾诩等一众能臣,自己则带着蔡琰和诸葛亮前往幽州,为前线作战的将士们保障后勤供应。
同时选择海路进攻,风险极大,李远心中难免担忧自己的儿子李武。但他深知,未来必然要开启大航海时代,身为未来的帝国君主,李武不能对大海一无所知,必须经历这样的历练。
喜欢人在三国开启工业革命请大家收藏:()人在三国开启工业革命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