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88章 《南山集》一案
    南山集案是清朝“文字狱”中的一桩案件,这个案件其实并不复杂。

    有个叫戴名世的人,在其着作《南山集》里写了些不该写的内容,说了些不该说的事。

    正巧被清朝的监察官员看到,于是便将他告发,皇上大怒,将他处死,就这么简单。

    表面看并不复杂,可深入探究的话,还是存在一些蹊跷之处,下面我就把这个故事从头至尾讲述一遍。

    ……

    康熙五十年深秋,北京城内秋风乍起,人们缩着脖子匆匆往家赶。

    此时,都察院左都御史赵申乔正端坐在书房前,他目光犀利,反复翻看着手中的书页,时而瞪眼,时而凝眉。

    “怎么这么大胆,太狂妄了!”赵申乔生气嘟囔着。

    赵申乔是江苏常州武进人,康熙九年考中进士后步入仕途。此人工作认真,秉公办案,不畏权势,是个优秀官员。

    后经李光地举荐,担任浙江布政使。

    经过多年奋斗,康熙49年,66岁的老赵擢升为左都御史,成为康熙手下着名的监察官员。

    老赵看的是什么书呢?又是皱眉又是瞪眼,是《金瓶梅》?《水浒传》?

    都不是,而是翰林院编修戴名世所着的《南山集》。书中内容有问题吗?答案是肯定的。

    书中有许多关于南明的年号和事件,在当时是不能提及南明年号的,若要提及年号,只能称“流寇”“伪明”等。

    然而戴名世却用正统年号称呼南明皇帝,用正常编年史记述事件,老赵想学习司马迁那样据实写史。

    这被敏锐的赵申乔抓住了把柄。本来,专挑官员毛病的监察官员,政治敏感度就很高,

    何况戴名世如此明目张胆地在书中歌颂、美化南明,这让老赵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

    “来人!”赵申乔突然喊道。

    一名幕僚匆匆走进书房,恭敬地问道:“大人,有何吩咐?”

    赵申乔把《南山集》猛地推到幕僚面前,严肃地说:“你看看,这书中内容妄议时政,言语多有狂悖之处,显然是对朝廷大不敬!

    奶奶滴个腿!戴名世恃才放旷,若不加以惩处,如何维护朝廷纲纪?”

    幕僚小心翼翼地拿起书,快速浏览了几页,心中也不禁一惊,但还是谨慎地说:

    “大人,戴名世在文坛颇有名望,是江南文人扛把子的存在,其文章流传甚广。

    若贸然治罪,恐怕会引起众多文人不满,招致非议啊!”

    赵申乔猛地一拍桌子,生气地说:“法纪攸关,岂能因些许非议就姑息纵容?

    我赵申乔行得正坐得端,和他向来无仇怨,此举不过是为朝廷除害,为江山社稷着想!”

    说罢,他便伏案疾书,奋笔起草弹劾奏章,字字犀利,直指戴名世“妄窃文名,恃才放旷”的罪名。

    ……

    在京城一处幽静小院里,戴名世正与友人围炉夜话。屋内炭火噼啪作响,映照出他略显疲惫却依旧坚毅的面容。

    戴名世乃江南桐城(今安徽桐城)人,自幼聪慧好学,尤其喜爱历史。

    35岁时做官,因看不惯官场腐败,不久便弃官回乡,专心在家研究历史。

    康熙48年(1709年),56岁的老戴殿试考中进士,受翰林院编修,参与编撰《明史》,

    闲暇之余,老戴写了这本《南山集》,书中多采用方孝标的《滇黔纪闻》等书中的南明史料。

    方孝标是谁呢?方孝标与戴名世同为安徽桐城人,方孝标是顺治六年的进士,官至内弘文院侍读学士,

    后因江南科考案牵连被流放宁古塔,刑满释放后,他去了云南,做了吴三桂的幕僚,

    吴三桂叛乱时他未参与,最后得以保全性命回到了南京,之后隐居山林潜心研究历史。

    他写的《滇黔纪闻》是据实而写,戴名世写自己的《南山集》采用的就是方孝标的史料。

    说回正题,好友老杨和老戴的夫人劝解戴名世:“听说赵申乔正在搜集你的文章,这是要弹劾你的意思,你可要多加小心。”

    戴名世轻轻叹了口气,苦笑道:“我是史学家,不过想以笔墨如实记述史实,让后人了解那段历史,没想到竟惹来这样的麻烦。”

    他端起茶盅,抿了一口,接着说:“我一生之追求,不过是以文传世,把心中所想、所见的事实记录下来,我手写我心,难道这也有错?”

    老杨无奈地摇摇头:“先生文名远播,却不知在这世道,文字也会招来灾祸。还记得《明史辑略》庄允诚一案吗?

    戴兄,前车之鉴,不得不小心啊!为今之计,莫不如主动投案,向皇上赎罪,求得宽恕。”

    “老兄弟,我戴名世什么脾气你是了解的,我没有错,没有罪,又何必求得宽恕呢?”

    老戴的犟脾气上来了,九头牛也拉不回,戴名世的夫人气鼓鼓道。

    “兄弟,你还是多加小心吧,唯有静候圣裁,盼皇上明察,还先生清白。”老杨说完,叹口气辞别而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戴名世重新坐在椅子上,望着跳动的火苗,眼神中透着一丝迷茫:“老天爷,造化弄人啊,本想以据实书写历史,却不想反被文字所困。”

    不久后,赵申乔的弹劾奏章呈递给了康熙帝。康熙帝看完后,神色凝重,当即命刑部查办。

    一时间,京城上下人心惶惶,与戴名世稍有往来的人都不敢再登门。

    刑部衙门内,官员们紧张地进行会审。大堂之上,《南山集》被当作证物摆在显眼位置,

    戴名世被押解至此,虽身陷囹圄,但仍不失文人的风骨。

    主审官一拍惊堂木,厉声道:“戴名世,你可知罪?你所着《南山集》引用南明永历年号,言语多有狂悖之处,这是大逆不道之罪!”

    戴名世挺直腰杆,大声说:“大人,在下不过是如实记录历史,并无他意。南明之事,也是史实,为何记录下来就有罪?”

    主审官冷哼一声:“大胆!在我大清统治下,竟敢尊崇前朝年号,分明是对我朝统治的挑战!”

    “大人,前朝好与坏自有公论,我不过是据实写历史罢了。圣上还跪拜明陵,难道也有错吗?”戴名世据理力争。

    “大胆,狂妄,圣上该怎么做难道还要请教你吗?来人,将戴名世罪行如实记录,等候圣裁!”

    ……

    审理拖拖拉拉一晃两年过去了。康熙五十二年二月初七,紫禁城养心殿内气氛凝重。

    大学士索额图将刑部审拟的《南山集》案结果上奏,请求康熙帝定夺。

    “戴名世应按大逆例处以凌迟,请皇上圣裁。”大学士李光地出班奏道。

    康熙帝微微皱眉,沉思良久后,缓缓说:“戴名世乃朝中撰写明史史学家,从宽免凌迟,立即处斩。

    方孝标挖掘坟墓挫骨扬灰;方登峰、方云旅、方世樵都从宽免死,妻子、儿女随其充军发配到黑龙江宁古塔,执行去吧。”

    二月初十,京城菜市口,寒风凛冽。戴名世被押赴刑场,他望向围观的人群,眼中满是悲凉与无奈。

    “时辰已到,行刑!”监斩官一声令下,三声追魂炮响起。

    “咔嚓!”刽子手手起刀落,一代文人就此殒命,终年61岁。

    人群渐渐散去,只有好友杨千木含泪上前,冒险为其收尸,而戴名世的家人因恐惧,始终不敢露面。

    这场震惊朝野的南山集案,就此落幕。

    总之,经过两年审理,从最初牵连众多人,到最后康熙赦免了许多人,没有大开杀戒,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也有网友认为赵申乔有报复戴名世的因素。理由是,方孝标早就写了《滇黔纪闻》,

    为何老赵当时不出手?偏偏戴名世写的《南山集》就被他盯上了?

    戴名世在康熙四十八年的会试中名列第一,殿试却屈居第二,而状元是赵申乔之子赵熊诏。

    戴名世才名远扬,赵熊诏则相对才名不显,于是民间传言赵申乔倚仗权势,在其中做了手脚。

    赵申乔为避免此事被追查议论,可能是为了维护家族声誉和儿子的前程,

    以戴名世《南山集》中有“狂妄不谨”“语多狂悖”等内容为由弹劾他,导致戴名世最终被处死。

    也有观点认为《南山集》案是政治斗争的结果,是废太子胤礽一党为打击异己而发起的。

    是是非非转头空,南山集案最终被定性为清朝文字狱案。

    喜欢清宫秘史十二章请大家收藏:()清宫秘史十二章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