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60章 乾隆第六次南巡(1)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正月,紫禁城尚沉浸在新春喧闹年味里。

    73岁的乾隆帝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开启第六次南巡,这亦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下江南。

    古人云:“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乾隆感觉属于自己的时光不多了,趁还能走动,再去一趟江南。

    乾隆效仿祖父的六次南巡规制,却刻意恪守“不越祖父之数”的界限。

    此次南巡规模较前五次大幅缩减:仅带2000余随从、千辆马车辎重。

    路线仍沿旧例——从北京出发,经江宁、苏州、杭州、海宁后返京。

    巡视目的与往昔无异:视察江南河堤修缮、海宁堤坝稳固情况,笼络江南文人群体。

    但从后续影响来看,这场巡游更像是对祖父“六巡”的机械效仿:除了凑足次数与康熙看齐,实质并无革新。

    后世对乾隆六下江南评价颇低:表面上是“体察民情”,实则是好大喜功劳民伤财。

    乾隆执着于排场与虚名,忽视实际治理之需求,让南巡沦为粉饰太平的表演。

    相较康熙南巡的务实勘察,乾隆此举更多出于虚荣心态,甚至被认为,乾隆六下江南,是造成“康乾盛世”由盛转衰的开端。

    “……”

    【江宁之行】:乾隆南巡船队行至江宁(南京),他按前例往明孝陵祭拜,

    乾隆三跪九叩时,指尖触到明孝陵地砖的微凉,目光却死死盯在享殿的金丝楠木柱上,

    那木色温润如琥珀,隐约映着百年前的斧凿的痕迹,也映着他此刻沉如寒铁的脸色。

    “皇上万岁万万岁!”场外的南方文人,热泪盈眶高喊着。

    乾隆似乎闻所未闻,脸色变得愈加沉痛,如五爪挠心,突然他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回到行宫,乾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如此感念明朝先祖吗?

    非也,乾隆内心并非感怀朱元璋,是因为看到楠木柱子触景生情,想到了关于自己的那些传说。

    他为自己遭到不公平对待而心情沉重,他想起十五年前重修明孝陵时,特意手书“治隆唐宋”碑,如今却被演变成“借修缮行盗木”的传说。

    他为自己不管怎样做,都得不到所有人的理解而悲哀——

    “……”

    原来在乾隆第6次南巡之前,民间突然传出,称乾隆6次南巡是自罚流放。

    理由是他干了偷坟掘墓之事,还称该行径按律灭族,因乾隆乃帝王身份,遂换做南巡自罚3000里。

    呜呼哀哉!乾隆很伤心,愤然道:朕关心水利工程,在民间口中却变成了流放赎罪。

    有关乾隆“盗楠木”的传说是这样记载的,称乾隆在修建自己的寝陵裕陵时,突然发现金丝楠木稀少,

    原因是由于明朝修建陵墓使用了大量的楠木,几乎把整个国家的楠木砍伐殆尽。

    乾隆修陵墓要用楠木,可出产地没有成型的木材。

    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此时工部尚书金简建议:何不借修睿明朝皇陵的机会,

    把永陵大殿的楠木改大为小,这样就能把省出的金丝楠木用于修建裕陵。

    乾隆一听这主意不错,就批准了,因此永陵的金丝楠木被“偷梁换柱”运往了裕陵。

    这种传说描述的有鼻子有眼,让人很难判断真伪。

    实际情况是,乾隆看到明陵大殿年久失修,金丝楠木的头儿,由于雨水的侵蚀变得腐朽,

    他就命工部尚书金简,派工匠将这些楠木大梁和檩条拆下来。

    把腐朽的头部锯掉,重新盖了一座小一号的大殿。

    就因为这件事儿,民间纷纷传说,乾隆用松木或者其他木材,换下了明陵的楠木。

    这件事是谁造的谣言,大概其是反清复明那些文人编造的。

    乾隆感觉到很委屈,自己的裕陵竣工于乾隆17年,比修缮永陵整整早了9年,怎么会存在“偷梁换柱”这种可能呢?

    令乾隆更悲伤的是,人们宁可相信传说,也不相信他是一个敬重前朝皇帝的皇帝。

    乾隆“偷梁换柱”这些传说,记载在《清稗类钞》书里,书中写到:乾隆密令侍卫“勘察明陵木料”,拆下运走。

    还描述工匠们用细砂纸打磨楠木时,竟在纹理中发现永乐年间刻下的“奉天承运”的字样,

    乾隆听闻后惊出一身冷汗,急令用黄绫包裹柱身,对外宣称“得到了明成祖的神佑”。

    江南百姓中流传着一首民谣:

    乾隆下江南,

    明陵少根梁,

    楠木换去修宫墙,

    祖宗尸骨寒。

    尽管歌谣和书中情节描绘的惟妙惟肖,事实却有《钦定工部则例》中记载:

    “明永陵楠木柱朽坏三尺,奉旨截断重安,余木收储备用。”这样的记载,

    从这传说中可以看出,如果一个人想改变以往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很难的。

    一旦被人怀疑,你所做的一切都被人误解。

    认为你所做的一切,要么是别有用心,要么是别有所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从乾隆身上我们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乾隆太会表演,南方文人对他的表演一点也不感冒!

    乾隆制造了多起文字狱,打击江南舆论,他一边祭祀朱明皇帝,一边打击朱明朝代的遗老遗少。

    这种矛盾的做法和行为,不能不让人怀疑他的动机。

    “……”

    【扬州趣事】:船队抵达扬州时,盐商们为表现出效仿皇上“节俭”的样子。

    乾隆每次下江南,都谆谆教诲臣子和商人们要节俭,要想到老百姓有一半还处于温饱阶段,我们不能浪费粮食。

    既然皇上标榜自己节俭,盐商们信以为真,特意在敬献的御膳中加入糙米饭与野菜。

    乾隆浑然不知,刚咬下一口糙米饭,便猛的地吐了出来,眉头拧成了疙瘩,

    刚要发怒,想想不对劲,又强忍了下来。

    他在宫中吃惯了大鱼大肉,吃糙米野菜,这些盐商脑回路够大的。

    随后,乾隆悄悄让太监从随行的“移动御厨”中取来冰糖炖燕窝,瓷勺舀起时,燕窝丝在汤中颤微微晃动,冰糖丝拉的很长。

    色泽如琥珀一般燕窝粥,勾起人的食欲。

    乾隆的眉头顿时舒展开来,不到一分钟,就把燕窝粥吃下了肚。

    盐商们本想以节俭讨巧,却没料到皇上的节俭只是嘴上功夫,此刻见龙颜微动,吓得他们跪地发抖。

    虚伪的皇帝,说的话比谁都高尚。

    更戏剧性的是,在杭州,乾隆为了显示亲民,在游瘦西湖时,坚持乘民间小船游玩,

    瘦西湖春水泛着冷光,民间小船儿的木板儿被雨水泡的湿滑。

    乾隆刚踏上船头,船身猛地一晃,龙袍下摆浸入冰水。

    侍卫们大惊失色,“扑通,扑通”纷纷跳入湖中救驾,

    乾隆却强作镇定,牙齿打着颤抖,指着湖心亭说:“此景颇似燕京琼岛。朕真想畅游一番。”

    真是一位言不由衷的皇帝,此时吓得他脸色煞白。

    到了苏州,地方官为迎合圣意,更闹出荒诞事:苏州知府为让乾隆途经的河道“香气袭人”,

    命人在两岸遍撒花瓣,万千粉色花瓣儿被春雨打湿,黏在河道里结成花泥,

    南巡船队的木浆每划一下,就带出一股甜腻的腐香,然而船就像陷入泥中一动不动,

    地方官跪在船头,面面相觑无计可施,这真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这种场景,被随行的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在日记中记下:

    “河岸百姓跪地迎驾,手中捧着果品,而士兵却用鞭子抽打靠近的人,花瓣与血滴混在泥地里。”

    真实和虚伪交织在一起。

    喜欢清宫秘史十二章请大家收藏:()清宫秘史十二章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