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6章 一张床,躺着五辈矮老太爷
    巴蜀盆地的紫色丘陵间,晨雾如灵动的白练,在山峦沟壑间蜿蜒流转。

    寅时三刻,雾霭最浓时,连十步外的老槐树都只剩一团模糊的剪影,唯有枝头的晨露坠地时,能听见“嘀嗒“的轻响,像是大地的脉搏在缓缓跳动; 雾气流淌过梯田的田埂,在稻穗上凝成细密的水珠,每一颗都裹着微光,待卯时的第一缕曦光刺破云层,便会折射出七彩的虹光,宛如天地间撒下的一把碎钻。

    当朝阳冲破云层的刹那,万道金光如利剑般倾泻而下,为层层叠叠的梯田镀上璀璨的金辉。

    最上层的梯田里,昨夜未干的积水反射着天光,恍若铺在山间的铜镜,镜中倒映着远处鹰嘴崖的轮廓,崖顶的孤松在风中舒展枝丫,松针上的露珠坠落,在镜面上敲出一圈圈涟漪; 稻穗上的露珠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芒,宛如仙人遗落的万千珍宝,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坠落时砸在田埂的青苔上,溅起细不可察的水花,惊起几只藏身其间的跳蛛,慌慌忙忙钻进石缝。

    长生居便隐匿在这如诗如画的仙境深处,四周的梯田宛如大地用岁月织就的锦缎,每一道田埂都镌刻着千百年的农耕智慧。

    田埂上的芭茅在风中舒展叶片,叶尖的白絮随风飘散,像是在传递着古老的讯息——那是秦汉时牛耕的吆喝,是明清时水车的吱呀,是如今农人挥镰的飒爽,文明的火种在这片土地上从未熄灭。

    然而,在这宁静祥和的表象之下,一场因传言而起的波澜,正如同暗潮般悄然涌动。

    村口的老槐树下,昨夜聚集的村民遗落了半截蒲扇,扇面上“风调雨顺“的字样已被岁月磨得模糊,竹骨却依旧坚韧,在晨风中微微颤动,似在预示着风雨将至; 树洞里的蚂蚁正衔着碎叶搬家,沿着树干爬成一条黑色的细线,这在村里老人的经验里,往往是天变的征兆。

    不知何时,火罐宝的传言如星火坠入干柴,瞬间在长生居引发燎原之势。

    街头巷尾,老槐树下,村民们摇着古朴的蒲扇围坐成圈,竹椅的“咯吱“声与蝉鸣交织成夏日午后的背景音; 卖豆腐的王婆提着竹篮经过,总会被拉着坐下说上半晌,她的蓝布头巾被汗水浸得半湿,说起火罐宝时,眼角的皱纹挤成一团:“前儿个夜里,我家那口子起夜,瞧见黄莲嘴山包上有团红光,像个倒扣的火罐,悬在半空不动呢!“

    有人神情肃穆,坚信火罐宝是山中神灵的化身,能驱散邪祟,庇佑一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打谷场的刘大爷用烟袋锅敲着鞋底,烟锅里的火星随着他的动作点点坠落:“光绪年间县志上就记过,咱这地界出过火罐仙,说是能治百病,当年瘟疫横行时,就是它显灵救了半个县的人。“

    也有人满脸忧虑,言之凿凿地称其为不祥之物,会招来天灾人祸,让村庄陷入困境。

    染坊的张掌柜捏着算盘珠,算珠碰撞的脆响里带着焦虑:“我祖父说过,道光年间那回山洪,头天夜里就有人见着红光,那水来得邪乎,漫过了三层石阶,冲走了七户人家的牲口!“

    而关于矮大娘与汪二爷口中火罐宝的种种揣测,更是成了乡民们茶余饭后热衷探讨的话题。

    有人说曾见矮大娘在月圆之夜往山包上送祭品,竹篮里装着三只白瓷碗,碗里盛着新酿的米酒; 也有人讲汪二爷去年在石场打眼时,钢钎碰出的火星在暮色里连成串,像极了传说中火罐宝的形状; 这些毫无根据的言论,在擅长“囋言子“的村民口中不断发酵,被添油加醋地赋予各种夸张离奇的情节。

    但在这片浸润着古老传说的土地上,真假早已如同云雾般难以分辨,所有的故事在口口相传中,都渐渐融入了当地的文化血脉,成为了独特的乡土记忆——就像那座不知建于何年的山神庙,虽无人能说清供奉的神灵来历,却依旧香火不断; 庙门前的香灰积了半尺厚,最底层的灰烬里还能找到民国年间的铜制香插,插脚上刻着模糊的“平安“二字。

    谁能想到,这些看似随意的玩笑话,日后竟会酿成一场足以摧毁美满家庭的悲剧,令人痛心不已。

    不过,这一切,都还在命运的暗处悄然蛰伏,如同山雨欲来前的沉闷,等待着揭开残酷的面纱; 山神庙后的古柏树上,一只乌鸦突然“嘎嘎“叫了三声,扑棱棱飞起,翅膀扫落的柏子砸在供桌上,滚落到香灰里,像是某种无声的预兆。

    在这片广袤的丘陵之中,长生居宛如一位遗世独立的隐者。

    四周的山丘连绵起伏,恰似巨龙蜿蜒盘踞,千百年来默默守护着这片神秘的土地; 龙首处的鹰嘴崖常年云雾缭绕,传说月圆之夜能听见龙吟,那是山神在清点山中的生灵——子时是走兽,丑时是飞禽,寅时则是地下的虫豸,若有哪样数目不对,便会降灾警示。

    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在层层叠叠的梯田上,折射出五彩斑斓的光芒,仿佛为大地披上了一件绚丽的霓裳; 傍晚,夕阳的余晖为整个村落镀上一层金色的纱衣,青石板路在光影交错中,更显古朴与沧桑; 石板上的马蹄印深浅不一,最深的那道据说是百年前的邮差坐骑留下的,铁掌的纹路还清晰可辨,当年这位邮差在风雪夜坠崖,包裹里的家书却被山民寻到,辗转送到了收信人手中,信封上的字迹早已模糊,却成了村里“守信“的活教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然而,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下,却涌动着不为人知的暗流,仿佛有一双无形的大手,在暗中操控着这里的一切。

    村西头的古井里,昨夜还清澈的井水今晨竟泛起浑浊,井底的吊桶摇晃着撞在井壁上,发出“咚“的闷响,井绳上的青苔滑腻如油; 打水的二丫刚把木桶提上来,就见桶沿漂着几片从未见过的枯叶,叶片边缘泛着诡异的暗红,吓得她尖叫着打翻了水桶,水在青石板上漫开,倒映出天上迅速聚集的乌云。

    当周围村落都在时代的浪潮中焕新,白墙黛瓦的新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砖缝里还留着水泥的潮气,充满生机与活力时,长生居的三间茅草屋却依旧坚守着岁月的痕迹。

    茅草屋孤零零地矗立在黄泥巴山下的小山包前,四周的狗尾草已长到半人高,草叶上的细毛在风中颤动,寂静得只能听见风拂过草尖的沙沙声,以及偶尔传来的几声鹧鸪啼鸣——这种鸟在当地被称为“冤鸟“,传说会为含冤之人啼鸣。

    这个名为黄莲嘴的小山包,名字中透着一丝苦涩与神秘。

    山包上裸露的岩层呈赭红色,雨后会渗出铁锈般的水痕,顺着岩缝流淌,在山脚积成小小的水洼,水色如血,饮过的牛羊常会无故癫狂; 几株古老的松柏倔强地生长在岩缝中,虬曲的枝干如同饱经沧桑的手臂,在岁月的风雨中顽强抗争,树身上的刀痕是不同年代的村民留下的祈愿标记:最深的一道刻于光绪年间,据说是为了祈求丰年;最浅的则是去年刻的,旁边用红漆写着“平安“二字。

    而山包下的碾房弯,宛如一个深邃的秘密,将长生居紧紧藏在其中。

    废弃的碾盘上还残留着稻谷的碎屑,阳光照过碾盘的凹槽,在地上投下蛛网般的阴影,石碾子边缘的凹槽记录着无数个丰收的季节——最深的纹路足有半寸,是民国二十三年那场大丰收时磨出来的,那一年的稻穗饱满得能压弯竹扁担; 碾房的木门早已腐朽,门轴上的铜环锈成了绿色,推开门时,“吱呀“的声响能惊起梁上的蝙蝠,黑压压一片掠过头顶。

    传说中,长生居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历经无数风雨的洗礼和岁月的侵蚀。

    梁柱上的纹路呈螺旋状向上攀升,是时光留下的深刻印记,每一道纹路都对应着一个甲子的轮回——最底端的纹路已模糊成一片,据族谱记载是顺治年间所刻; 屋顶的茅草经过七代人的更换,在风雨中顽强地坚守着,最新的一层是老矮子去年秋收后亲手铺就的,用的是晒干的稻草,带着阳光的味道,草茎里还夹着几粒未能脱壳的稻粒。

    即便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它依然顽强地屹立不倒,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

    屋檐下悬挂的铜铃是民国年间的物件,铃身上刻着“平安“二字,笔画被岁月磨得圆润,铃舌上缠着细细的红绳,那是矮大娘去年求来的平安绳,绳结打得是“万字结“,寓意万福万寿; 铜铃在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五声一组,间隔均匀,像是在传递某种密码,连村口的老狗听到这铃声,都会竖起耳朵朝这边张望。

    每到夜晚,月光洒在茅草屋上,银辉透过稀疏的茅草屋顶,在泥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如同打碎的镜子。

    屋内昏黄的灯光透过斑驳的窗纸,窗纸上的剪纸是矮大娘亲手剪的喜鹊登梅,只是梅枝的剪痕有些歪斜,像是被人刻意撕过又粘好; 偶尔有夜行动物跑过窗下,黄鼠狼拖着蓬松的尾巴,在窗台上留下几枚梅花状的脚印,惊起一阵细碎的响动,仿佛能让人穿越时空,回到过去的岁月。

    我曾帮老矮子撰写家信,那时站在茅草屋前,望着斑驳的土墙和摇摇欲坠的茅草屋顶——茅草间还夹着几束干枯的艾草,是端午时用来驱邪的,墙根处的裂缝里长着几株马齿苋,这种野菜在当地被称为“长寿菜“。

    心中突然有了一个想法,我提议将这里改名为长寿居,在我看来,老矮子家世代长寿,这无疑是他们家族最大的优势。

    他们家族的男人,仿佛受到了某种神秘力量的庇佑,个个都能跨越一个甲子的时光。

    老矮子的祖父活到了九十六岁,临终前还能清晰地背诵年轻时学的《石匠三字经》; 曾祖父更是享年一百零三岁,下葬时棺木旁陪葬的钢凿,刃口依旧锋利如新; 而关于长寿的极限,更是难以估量; 据说在长生居最鼎盛的时期,一张用上好楠木打造的床上竟同时躺着五辈矮老太爷,最年长的那位已逾百岁,仍能清晰地讲述咸丰年间的往事——他说亲眼见过太平军路过此地,为首的将领腰间悬着的玉佩,在月光下泛着和火罐宝一样的红光,这是何等令人震撼的场景!

    仿佛这里有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延续着家族的命脉,让家族的传承生生不息。

    家族中流传着古老的传说,据说矮老太爷们在弥留之际,会看到祖先的身影前来接引,那些身影穿着清朝的马褂,袖口绣着石匠工具的图案,他们的灵魂将融入这片土地,继续守护着子孙后代; 这些传说在家族中代代相传,写在泛黄的族谱空白处,墨迹早已发黑,旁边还画着简单的符咒,据说是能增强祖先庇佑的咒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