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渔猫子是汪家的长辈,头发胡子都已花白,像冬天的雪,据说年轻时以捕鱼为生,水性极好,能在水里憋气许久,曾独自一人捕获过几十斤重的大鱼。
如今虽已年迈,却依旧精神抖擞,每天坐在门口的竹椅上,望着远方的河流,眼神悠远,仿佛在回忆着年轻时的岁月。
三座大瓦房在阳光的照耀下,本该透着温暖的气息,却莫名透着一丝沉静,像里面藏着不为人知的过往,等待着被人探寻。
老渔猫子的存在,更添了几分神秘色彩,他的眼神里似乎总透着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坦然,仿佛看透了世间的一切荣辱兴衰。
原来左厢房的位置是杏花嫂的家,院子里种着几株月季,开得正艳,红的像火,粉的像霞,黄的像金,争奇斗艳,散发着浓郁的香气。
隔着天井对面,原来右厢房的位置是汪经纬的家,门口堆着一些柴火,码得整整齐齐,像一堵小小的墙,是过冬取暖用的。
杏花嫂的家大门紧闭,门板上贴着褪色的春联,“春风入喜财入户,岁月更新福满门”的字迹依稀可见,红色的纸张已变成浅粉色,像在守护着什么温馨的日常;汪经纬的家窗户半掩着,偶尔透出一丝昏黄的微光,那是煤油灯的光芒,在夜色中显得格外温暖,却让人感觉更加平和,仿佛里面正上演着普通的生活场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说着田间地头的趣事。
汪经纬在家也以杀猪为业,他的屠刀锋利无比,寒光闪闪,据说能一刀毙命,干净利落,方便附近的乡亲买肉,不用跑到十几里外的镇上,节省了不少时间。
但他从不在家里处理,因为杀猪会产生大量的血水和内脏,气味腥臭难闻,会污染居住环境。
为了避免腥臭气味污染住房,以前他在老农会大院子前面的老堰边上搭建了棚子、台子和锅灶,棚子由粗壮的竹木搭建框架,上面覆盖着厚实的油布,能遮风挡雨;台子是用水泥浇筑而成,光滑平整,方便处理猪身;锅灶则用来烫猪毛,大铁锅能装下整头猪的下水。
长期的处理导致老堰的水质多年不能用于家用,连灌溉庄稼都受到影响,禾苗长势稀疏,水面时常漂浮着油污和杂物,散发着一股异味,没有人愿意靠近。
那老堰如今水面平静,像一面蒙尘的镜子倒映着天空的云彩,却像藏着无数平静下的故事,水面偶尔泛起的涟漪,像在诉说着过去的点滴,那些关于杀猪时的吆喝、关于邻里间的讨价还价、关于生活的琐碎与艰辛。
如今,汪经纬应了家父的请求,把生猪屠宰的地方搬到了豆腐堰埂的一角,由家父亲自设计,家父年轻时在县城的建筑队学过些土木工程,对布局颇有心得,注重实用性与环保性。
新的屠宰点配备了全套的清洁和处理设施,有专门的排水管道,将血水引入沉淀池,经过多层过滤后再排入农田,作为肥料;所有排出的杂物,如猪内脏、猪毛等,都给豆腐堰中的鱼儿当了养料,让鱼儿长得肥硕健壮。
这是一种互利双赢、让双方都便利的改变,既保证了环境的整洁,不再有难闻的气味,又让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变废为宝。
可这改变背后,是否藏着什么特别的用意,让人不禁心生好奇,却也为这样的安排感到欣慰,毕竟环境好了,大家的生活也能更舒适,邻里间的关系也更加和睦。
家父还与相关方面协商好,就在这个冬天,把老堰的积水全部置换到豆腐堰中进行净化,豆腐堰的水较深,容量大,有足够的自净能力,能容纳这些水体。
等老堰清塘干涸后,再截流月泉的流水引入,月泉的水质清澈甘甜,富含多种矿物质,能直接饮用,让老堰重新恢复清澈,再现往日的碧波荡漾。
而豆腐堰的鱼儿也能获得丰富的养料,长得更加肥硕,到了年底,每户都能分到鲜美的鱼肉。
这一系列安排看似合理有序,却像有股自然的力量在推动,让人感觉一切都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充满了希望,仿佛看到了老堰重新焕发生机的模样,孩子们在岸边嬉戏,妇女们在水边洗衣,一派祥和的景象。
农村的资源丰富多样,土地肥沃,黑土地能种植各种农作物,水稻、小麦、玉米、蔬菜等应有尽有;山林里有采不尽的野菜,荠菜、马齿苋、蒲公英等,营养丰富;还有野果,酸枣、野梨、山葡萄等,酸甜可口;更有各种药材,柴胡、黄芪、桔梗等,能治疗常见疾病;河流里有鱼虾,鲫鱼、鲤鱼、泥鳅等,味道鲜美。
大有可为,关键在于能否合理地开发利用,这与乡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直接影响着大家的收入与生活质量,并非无关紧要的题外话。
可在这看似平常的话语背后,却像藏着更深层次的含义,提醒着人们要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不能过度索取,否则会遭到自然的报复,受到惩罚,让人不禁深思,如何才能在发展与保护之间找到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汪家的这三座房子也已相互断开,中间的间隔宽敞得能让四轮大卡车顺利通过,卡车是运送农资和农产品用的,方便将化肥、种子运进来,将粮食、蔬菜运出去,不再像老式家院那样紧密相连,挤得连自行车都难以通行,阻碍了物资的流通。
这断开的间隔像一道时代的鸿沟,隔开了过去的封闭与现在的开放,也见证了生活方式的变迁,虽少了些往日的紧凑,邻里之间的距离远了些,少了些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亲密,却多了份便捷与通达,让物资的运输更加方便,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与财富。
昔日陈家大院正院中唯一留存的建筑,只有这座石头砌成的小小水池。
水池由青灰色的条石砌成,条石之间的缝隙用石灰勾缝,坚固耐用,石缝里长满了绿色的青苔,湿漉漉的,滑腻腻的。
池壁光滑,是常年被水冲刷的结果,呈现出温润的光泽。
水池的四周弥漫着宁静的气息,仿佛时间在这里都放慢了脚步,让人能静下心来感受岁月的流淌,听着水流滴落的“滴答”声,看着阳光在水面上跳跃,折射出五彩的光芒,像碎金般耀眼。
我现在都不敢叫它原来的名字了,因为它原本不叫水池,而是叫小水塘,是方形的小水塘,简称为“方塘”,取自“半亩方塘一鉴开”的诗句,寓意着清澈与智慧。
可我现在怕提到它会让人联想到“荒唐”!
这个名字仿佛被赋予了某种特殊的意味,一提起,就感觉有莫名的情绪涌上心头,或许是因为何曾精时常念叨着方塘的种种怪事,说在月圆之夜会看到水里有模糊的人影,说听到过水底传来奇怪的歌声,让人心里产生了阴影,对它既好奇又敬畏。
在简洛沟,简洛从一个扭曲的“官”字里,解读出“荒唐”,他是个落魄的秀才,屡试不第,却总爱研究文字的寓意,把简单的字赋予各种复杂的含义,常常自圆其说。
而老农会大院子里陈家老宅的这口象征着“传承”的小方塘,却已存在了好几百年,见证了陈家的兴衰荣辱,经历了战火纷飞与和平盛世。
这是术数上的玄妙,能跨越时间、空间,甚至虚实的界限,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塘底的淤泥里沉淀着无数的故事。
这小方塘就像一个神秘的符号,蕴含着无数的秘密,等待着人们去探寻和解开,或许里面藏着陈家的宝藏,是祖辈积攒的金银珠宝;或许藏着关于家族命运的预言,能预示未来的吉凶祸福。
邱癫子对风水宝地颇有研究,他边走边用手指点着四周的地势,嘴里念念有词,说着“龙脉”“气口”等专业术语,从大院子的磨房到这里,七弯八绕,经过二十多户农家,每家的院门、窗户朝向都被他看在眼里,时不时摇头叹息。
路程虽不算长,只有半里地左右,脚下的石板路凹凸不平,却走得异常缓慢。
但他心里已经叹息了一百多次——太多了!人为破坏风水的地方太多了!
有的人家把大门改成了斜向,违背了“方正”的原则;有的在院子里挖了深坑,阻断了地气的流通;有的则在屋前种了凶树,据说会招来晦气。
他每走一步,都像能感受到大地的呼吸,那些被破坏的风水,似乎在向他诉说着无尽的惋惜,也提醒着人们要重视对环境的保护,风水并非迷信,而是古人总结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学问,蕴含着生态平衡的智慧。
就比如这眼井,它可是天井中的井!
位于院子的正中央,像人的心脏,是整个院子的核心。
它是这个大天井的宅眼,也是整个大院子的宝眼,能汇聚地气,滋养住户,让居住在这里的人身体健康、家庭和睦。
所谓风水,一点都不神秘,就是地利,是大地上的资源对人们聚居活动的有利指数,也是环境的一种重要要素。
风水好意味着环境适宜居住、利于发展,能让人心情愉悦、精力充沛;破坏风水也是对环境的一种破坏,最终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导致疾病、纷争等不顺之事。
可如今,这眼井被密封,用一块大石板盖住,上面还压着几块厚重的石头,像被堵住的血管,无法流通。
就像人的眼睛被蒙住,无法尽情感受世界的光明与美好,让人不禁感到惋惜,也为居住在这里的人担忧,担心失去这股滋养的力量。
邱癫子蹲在井边,用粗糙的手抚摸着冰凉的石板,石板上长满了青苔,湿滑冰冷。
? ?章节名称请以内文中所显示的为准。
喜欢水不暖月请大家收藏:()水不暖月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