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7章 天下之治〔五〕三王子
    泰昌十一年孟夏,瀛洲海岸的定东城港口千帆林立。高沐负手立于码头石阶,望着三十余艘悬挂“南”字帅旗的船队缓缓靠岸。甲板之上,身着轻甲的安南士卒与头戴竹笠的吕宋兵卒分列两侧战船,中间夹杂着肤色黝黑、腰佩短刀的爪哇兵。这支队伍虽来自三地,却同样透着一股肃杀精悍之气。

    这是很不容易的事,因为大南多数地方居于热带,当地人往往懒散成性,纪律性之差更是令人近乎绝望,所以要将当地人练成精兵,耗费的精力至少是汉兵的三到五倍。

    不过,这次送来的三协“南兵”倒也不完全是当地兵员,或者直白一点说,他们几乎都是混血儿。此事要说明白,还得从高务实当初派自己几位兄弟分管南疆各处说起。

    高务实的政策光明正大,无非《归化户籍制》一法,但因为他本人毕竟不亲镇南疆,具体的执行还得看他那几位弟弟。

    不知从何时起,他这几位弟弟开始不约而同地扭曲起高务实的政策来——简单来说,只要某地爆发叛乱、骚动、聚众闹事等情况,这几位爷都不会执行什么怀柔政策,而是直接镇压。在镇压之后,则实行“留女不留男”策略,造成当地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继而,他们开始往当地迁入汉民男子,让这些人与当地女子通婚,逐渐造就大量混血儿。

    由于这些混血儿父系为汉,因此生来便自动成为汉民。通过这一策略,大南的汉民丁口才得以提升到“一千七百万户”(是户,不是人),占比超过四成,基本完成汉化。

    同时,因为父系为汉人,他们受到的教育自然也是儒家式的,因此这些“二代汉民”无论从纪律性、服从性、道德感等各个方面都远胜于当地绝大多数胎教肄业水平的土着,很快成为社会中坚。此次高渊调拨给高沐的三地兵员,几乎都是这类“二代汉民”。

    “启禀三王子,吕宋、爪哇、安南三协已按令抵达。”

    亲卫副将沈戎呈上军册,名册上朱砂标注的数字清晰可辨:“吕宋协四千一百二十三人人;爪哇协四千一百五十二人;安南协四千两百三十七人。三协共带来二号炮十六门,三号炮四十八门,神机箭一百二十四具,万历二式火枪并刺刀八千余杆、万历三式火枪并刺刀四千余杆,掌心雷两万四千余枚,枪、炮各用火药十三万斤,弹丸无论枪炮均为五个基数。”

    高沐微微挑眉,指尖划过军册上排在第一位的“黄南锦”三字,抬眼望向船队中最大的那艘三级战列舰。这艘巨舰的船首立着一名中年将领,身形魁梧如铁塔,左颊有一道浅浅的刀疤自耳际斜贯下颌——正是当年随高渊西征孟加拉的黄南锦。那年西征莫卧儿之前,他时任安南海东府锦普州守备,海东府第二镇第一协协统。

    因着西征的功劳,再加上这些年的历练,他本已经做到缅西镇守使,手下有一镇警备军,可谓年轻一代的实权将领之一。考虑到他父亲黄虎乃是黄芷汀手下头号亲信大将,黄南锦的前途自然一片大好。

    这样好的身世,却被打发来瀛洲,不得不引发一些人的质疑。有人认为,这是世子殿下对三王子有所防备,因此派了出身自己母族的亲信来监视弟弟;有人认为,这是黄南锦的镀金之旅,在瀛洲立下一些功劳,也就该回定南高升了;还有人认为,如今王爷已经还政皇上,随时可能南下之国就藩,因此世子担心自己过于重用母族会令父王不喜,只好委屈一下黄南锦,让他跨海来瀛洲这“蛮荒之地”避避风头……总之,说什么的都有。

    “黄统制别来无恙?”高沐迎上前去,见黄南锦甲胄未卸,腰间别着一柄短火铳,正是定南工坊改良自万历三式的“定南一式”将领特供版。

    黄南锦不等高沐上前,已然单膝触地,声如洪钟:“末将奉南王世子之命,率三协子弟赴瀛洲听令。世子临别托言:‘瀛洲开拓需赖大南之力,今以三地万二子弟襄助,望吾弟善用之。’”言罢挥手,身后士卒依次抬出木箱,掀开麻布可见俱为火炮,最近一门的炮身刻着“泰昌四年京华造”字样。

    高沐肃然扶起黄南锦,颔首道:“思恩(黄南锦字)一路辛苦,兄长之教诲,愚弟一定时刻谨记。”

    高沐刚刚安排好黄南锦一行,北方海道又传来消息:二哥高演派遣的船队已通过白令海峡,抵近瀛洲西海岸。

    高沐接过军报,目光落在“宇喜多秀家”五字之上。这位关原之战后被德川家康流放的日本名将,此刻也正率领一万两千名流浪武士,乘坐北洋舰队的战船,载着稻种、漆器、武士刀与同样的万历二式火枪,横渡太平洋而来。

    五日后,定东城校场。高沐身着明式山文甲,腰间悬着高务实亲赐的唐式横刀,刀鞘上“扬威海外”四字在阳光下闪着冷光。

    校场分东西两侧,东侧是黄南锦统领的瀛洲左卫,三协士卒按地域列阵,吕宋兵、爪哇兵、安南兵各分旗色,旌旗分别以红、绿、黑三色区分,领队的黄南锦一身山文甲,傲然而立;西侧则是初来乍到的瀛洲右卫,昔日武士们身着清一色黑色胴丸铠,船头形兜鍪上插着白色鹭羽,带队的宇喜多秀家身披猩红披风,形如血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左卫掌瀛洲之左,右卫镇瀛洲之右。”高沐的声音掠过校场,“即日起,与瀛洲卫合编为瀛洲三卫,入则拱卫定东,出则涤荡瀛洲!”

    高沐所谓的瀛洲卫,便是他早期带来的六千陆战队,以及后续扩编的部分,如今总共才八千来人,反倒比左右二卫都少。不过这倒不打紧,他如今拥有对瀛洲大小事务的便宜行事之权,今后扩编的兵力都可以往瀛洲卫里塞,慢慢扩大嫡系主力规模。

    黄南锦跨步出列,声若洪钟:“瀛洲左卫万二将士,愿随三王子海外开疆,扬威异域!”

    宇喜多秀家随后也跨步出列,用略显生硬的汉语立誓道:“秀家败军之将,蒙征夷大将军厚恩,乃得效命大明。今愿以武士之魂,为三王子拓土开疆,不死不罢!”言罢拔刀出鞘,刀身映出高沐冷峻的面容。其身后,一名年轻武士捧出漆盒,内盛离开日本时高演赐予的军旗——如今已被改制成瀛洲右卫的“白虎旗”。

    高沐点头示意,目光扫过校场东侧的兵器架。那里并列着明制火铳、日本太刀、南洋标枪,乃至安南的毒弩,恍若万国兵器博览会。

    高沐深受父亲高务实的影响,本来是坚定不移地“制式装备论”者,像这支混合军团之成分复杂,并不为他所喜。但是,经过在瀛洲的一段时间历练,他发现在这片大陆上,混合军团未必无用,反而更便于应对瀛洲的多样战局——无论是西班牙人的大方阵,还是北美土着的毒弩游击战术,皆可从容应对。

    例如,与西班牙大方阵作战,统一的火枪阵列加刺刀很好用,但如果面临北美土着的毒弩游击,那么传统弓矢反而更能灵活反击。不过,他如今更希望的却是父亲的直接调派——他向父亲申请了三千骑兵,需要近万匹战马。

    瀛洲本无马(本来有,但在人类大规模活动前就消亡了),西班牙人从欧洲带来了一些,但规模迄今不大,以至于只能供少数西班牙殖民高官与贵族使用,几乎不足以组建出一支像样的骑兵。因此在高沐看来,如果自己尽早获得三千左右的骑兵,就足以对西班牙人形成战斗力碾压。

    当然,他也知道,调动三千骑兵和近万战马横渡太平洋,就算父亲批准,各项准备工作也需要不少时间,否则途中必然出现大量损耗,反而不美,因此这件事只能慢慢等。

    暮色浸染定东城时,高沐登上城北的“望海楼”。举目回望,脚下的城池已初现规模:中央正街宽达两丈,用当地一种坚固的青石制成长条状,然后密密地直插土中铺成,虽然费料费力,但是坚固耐用;东侧是连片的工坊区,铁匠铺的火星与陶窑的青烟交织;西侧则是错落的民居,来自大明的移民与当地友善的“殷人”杂居,炊烟中混着麦香与烤鹿肉的气息。

    这些民居大规模使用当地红土烧制的红砖建成,使得整座西城看起来一片赤红,不仅颇具特色,还煞是漂亮。至于所谓“殷人”,便是西班牙人口中的“印第安人”。

    高沐一行抵达之后发现,这些人与汉人颇为形似。他立刻想起自己与父亲临别前,父亲提出一种说法:“西班牙人所谓的印第安人其实是殷商后裔,你若能令其认祖归宗,实乃善之大善,当尽力为之。”

    有此一条,他所部对遇到的北美土着尽量友善,只要是愿意友善相容的,他都称之为“殷人”,不仅善待,甚至特意开设学堂,教他们如何“认祖归宗”。当然,也有一些不愿意相善的部落,那他也只有刀兵相见了。

    “三王子,按您的吩咐,农田已开垦至城东三十里。”幕僚林可远展开地图,“这里是当地人所称纳帕谷地,土壤肥沃,可种稻麦、葡萄;此处是索诺玛山林,适宜设伐木场;至于港口……”他手指向南,“半月湾可泊巨舰,已动工修建船坞。”

    高沐接过侍从递来的葡萄酒,酒液在夜光杯中泛着玫瑰之色。这酒产自城北葡园,用瀛洲本地葡萄酿制,虽不及安西美酒醇厚,却带着一股野性的果香。

    “传我令:明日开埠通商,允许各地殷人以毛皮等物换我铁器,西班牙商船也可泊港交易,但需缴纳三成关税。”

    林可远面露难色:“西班牙人素来傲慢,又视我等为入侵者,即便前番战败,却岂肯屈从?”

    “屈从?他们会屈从的。”高沐望向东南方向,数百里外便是西班牙的墨西哥总督区了,“此前我兵力不足,败其军而不敢久追,此番兵精粮足,岂能坐视其从西班牙国内搬来救兵再做长久之战?不日我军便将南下,届时他们便会知道,瀛洲的规矩,由我大南来定。”言罢放下酒杯,瓷底与木桌相击,发出清越之音。

    林可远并非军事幕僚,见事情说远,赶紧拉了回来,报告道:“三王子,经过详细打探,定东以东又一片巨大谷地,无论气候还是水土,都异常优异,极适合开辟为我瀛洲之粮仓……”

    “我知道,”高沐摆了摆手,露出笑容,“姨娘说过那地方,她称之为中央谷地。嗯,这名字虽然有点奇怪,蛮荒之地谈何中央?不过,地肯定是好地,是瀛洲的王业之基,必须要好好规划一番。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