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营指挥部的建筑物,阿斯卡列波夫看了看天色,时间已经接近中午了。他觉得自己和身边的三连已经在这个小村庄附近逗留太长时间了,现在的他很想去东南方向上的路口与友军会合,至少能从友军那里获取一点目前的战场情况而不至于一直这么对敌情完全不了解。毕竟,和外界的通讯联系已经中断了至少十天了,在这场战役中,十天的时间对于双方形势的变化足以改变很多了。
就在这时,他看到了三连连长和政治副连长从远处跑来,阿斯卡列波夫站定在原处,等到这两人跑到自己的面前才问道:“刚才怎么又响起了一阵枪声?”
三连政治副连长很是镇定地汇报道:“那是在处决德军战俘。我们俘虏了七八名德军士兵,巴博诺夫同志决定处决他们。”
阿斯卡列波夫张了张口,但随即将已经在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虽然说在很多后世的历史书上介绍这场大战的时候也记录了双方俘虏对方士兵的事情,但是事实上,苏德双方对对方的战俘都没有进行优待,这和后世的解。放。军在对待敌方战俘的做法有着截然不同。
德国人在对待俘虏的苏军官兵时全部将战俘投进了集中营,有很多苏军战俘最终在集中营里被累死和饿死,即便是苏军战俘能活下来,也处于严重营养不良的情况。
而苏联方面对待德国战俘的时候同样如此,被俘虏的德军官兵则被苏联方面直接押往西伯利亚去做苦力,同样有不少德国战俘最终被累死和冻死在西伯利亚那个苦寒之地。
这还是有记录的战俘待遇,更多的双方战俘则被处决了。德国人专门宣布了一条命令,对于任何被俘虏的苏军政工人员统统
枪毙,任何在德军占领的区域进行破坏活动和反抗的人都会被处决。比如很出名的女游击队员卓娅·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以及布列斯特要塞的政工人员领导、团级政委福明!
而在苏联方面,历史上也曾经专门颁布过一条命令,针对杀害女英雄卓娅的德军第197步兵师第332团全体官兵,苏军不得接受这些人的投降,全部击毙。
因此,实际上在千变万化的战场形势下,双方对待对方战俘的实际手段有不少是不被记录在案的直接处决。特别是像现在这样,三营急需紧急转移,根本无法带着德军战俘撤退的情况下,处决德军战俘是一种非常让苏军解恨同时也最方便的办法。
一开始,阿斯卡列波夫本能地想着是不是要劝阻巴博诺夫枪毙德军战俘的这种做法,但是他立即反应过来,这种做法反而会引起苏军指战员们的反对和不满,还不如直接枪毙了事。反正这种事情一直是巴博诺夫这个政治副营长在做出决定。
阿斯卡列波夫将话题一转,对三连连长吩咐道:“既然是这样,您立即派人去打扫战场,我说的可不是处理那些德军尸体,而是去搜一搜德军身上的食物,现在我们急缺食物,能多弄到一点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另外,我希望三连立即清点目前的人数,每一次战斗结束以后,你们作为三连的指挥员,应该立即清点人数和伤员数量,方便我掌握目前三连的战斗力还剩多少。执行吧。我只给你们十五分钟,十五分钟以后,三连和营指挥部必须立即出发!”
虽然阿斯卡列波夫预定的是十五分钟后出发,但是足足过了二十五分钟,三连和营指挥部才做好了出发的准备,将阿斯卡
列波夫的每一条命令都完全执行以后,部队重新上路,向东南方向开始行军。
这一次,三连的力量被再次削弱了,实际上有战斗力的士兵只剩下了70人左右,而跟随营指挥部一起行军的除了老兵班,还多了一支小队伍,7、8具担架!
这是这两次战斗中受伤的重伤员,阿斯卡列波夫从来没有将自己的伤员遗留在战场丢弃给敌人的习惯,只要有可能,他都会带着伤员一起撤退。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的做法,才能保持住在德军包围圈里三营的士气。对于这种做法,巴博诺夫没有任何异议,反倒是非常赞同。
而实际上,在小村庄东南方向的那个路口,一开始实施进攻的内务人民委员部第4师那个连并不是非常顺利。
这源于德军的哨兵提前发现了苏军的接近,同时也是因为苏军进攻等战术不得当。内务人民委员部第4师的这个连虽然装备好与一般不同的苏军步兵连,而且战斗非常勇敢,但是对于偷袭敌人的却办法不多。
在苏军的部队中,进攻战术总是被强调要勇敢冲锋,但是战术十分呆板,苏军的进攻从来都是猛冲猛打,根本不讲究什么战术,按照中国的俗话来说更像是一力降十会。所以战斗一开始,苏军和德军屏护队就开始了一方拼命冲锋而另一方拼命射击的局面。
苏军仗着自己的兵力高于德军部署在路口的屏护队,一上来除了那些掩护射击的机枪组,其他人都端起了步枪和冲锋枪向德军的防御工事冲锋,苏军的进攻战术就是这么简单,只要能没有在冲锋路上被打死,冲进德军防御工事进行短兵相接,消灭防御的德军就行了。
所以,哪怕是苏军进攻的兵力几乎比
德军防御路口的屏护队兵力多一倍,但是在冲锋的过程中还是损失了不少的人。这还是在苏军机枪组比德军多一些,并且进行猛烈压制后的结果。
在一场战斗中,进攻的一方总是掌握着主动权,而防御一方只能凭借着防御工事进行抵抗,但是防御的一方凭借着防御工事,受伤的几率当然是远小于进攻一方的。
再加上苏军的进攻战术十分呆板,所以战斗开始后战局逐渐陷入了僵局。苏军的冲锋队伍再冲到一半的时候除了被打死不少人以外,剩下的苏军士兵只能被德军火力压制得只能趴在地上匍匐前进,同时苏军士兵们还不得不经常改变匍匐前进的方向,以免被德军防御工事里射来的子弹击中。
在远处一直观察战斗情况的巴格拉米扬看到这样的局面也有些心急,他知道,一旦自己手里这点可怜的兵力迟迟拿不下这个路口,那么方面军司令部纵队就不可能通过这个路口继续向东突围,而且这个路口的德军一定会向周围的德军部队进行求援,时间拖得越长,德军增援部队抵达这里的可能性就会越大。
一旦德军的增援部队抵达,那么拿不下这个路口的苏军只能选择撤退,不然很容易被德军歼灭,毕竟他的手里只有这一个连的兵力。而且这也将暴露整个方面军司令部纵队的意图,迫使方面军司令部纵队不得不另寻他路突围。
可即便是巴格拉米扬再怎么心急也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场小战斗陷入了双方都拿对方毫无办法的僵局。
战斗打响后又过了大约半个小时,从路口的西北方向开来一辆德军卡车。这一情况很快就被巴格拉米扬发现了,他从自己的望远镜
中看到,这辆德军卡车上装满了德军士兵,数量大约有二十多名。
德军卡车很明智地在距离路口还有一定距离的远处就下了车,然后这支德军小分队立即展开,从西北方向上向战场靠近,同时从这个方向上开始对正趴在冲锋路途中的苏军进行射击。
侧面有了敌人带来的新威胁让正在向路口匍匐前进的苏军不得不抽出一部分兵力去抵御,这种受到夹击的滋味很难受。哪怕是内务人民委员部第4师这个连的士兵们再怎么勇敢,再怎么死战不退,战场形势开始发生了变化,苏军面临的局面已经越来越困难了。
巴格拉米扬此时心急如焚,他开始后悔自己没有听从基尔波诺斯在出发前向他下达的命令,妄想一鼓作气拿下这个路口。
可开弓没有回头箭,此时的苏军已经骑虎难下,如果后退,这里可是荒原,德军完全可以出动出击,去追击撤退的苏军。即便是在路口的德军不追击,只要能守住这个路口,那么苏军依然会面临突围的困难局面。
这种困难局面又持续了大约二十多分钟,从西北方向上再次出现了步行的德军,人数大约有40名。发现这一糟糕情况后,巴格拉米扬心中已经萌生了退意,因为他认为德军的增援部队再次出现,说明了路口附近的德军已经开始陆续抵达了,要想占领这个路口可能已经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还不撤退,那么他们这个小分队就极有可能在这里被陆续抵达的德军全部歼灭。
在巴格拉米扬身边的几名侦察参谋也建议道:“将军同志,情况已经越来越糟糕了,德军会越来越多地抵达这里,我们拿不下这个路口只能撤退,另外选择其他方向突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