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8、火苗点燃了
    现在。

    大秦,西汉,蜀国,西晋等各国,许多人都在看着大盘点内容。

    【年,异族列国凭借资本发展,相继进入新的阶段,落后国持续遭受侵占,国将清朝划分为一块块势力范围,豆剖瓜分,马关条约割地赔款,清朝主权再丧】

    【甲午海战落败,清朝无力自守,寻求新路,康广仁,梁启超等人创办学堂,报刊,改朝廷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商,翻译学习西文,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废除科举考试股文。这场托古改制旗号下的百日维新,史称戊戌变法,持续了一百零三天后,泄密】

    【太后慈禧囚禁光绪,抓捕谭嗣同等六人斩首】

    【年,各地遭遇入侵,义和团转而扶清灭洋,清太后慈禧先与义和团商定共灭异族,后东北,东山相继陷落,为讨异国欢心,联手针对义和团,义和团覆灭】

    【那些…..一直希望看到美好的人死了】

    【他们没等到变法或创新国】

    【只是这一道光划过灰暗天际,一束束光来源灰暗地面,越来越多…】

    彼时,金榜上画面出现。

    大清国内。

    老龙头车站,身上染血,满是创口的义和团“仅存”青年跪倒在地,口中大口喷涌鲜血。

    他迷茫的看着还在和异族厮杀,却遭遇清兵屠戮的师兄,老师。

    不是说扶清灭洋吗?

    为什么?

    为什么啊?

    -

    川崎海边,逃亡的梁启超回头看着天色阴暗,风浪巨大,暴雨倾盆。

    他看着西方的报纸,上面写着东亚病夫,不堪一击,一盘散沙。

    这一刻,他愤怒的攥紧了拳头,任由雨水模糊眼睛。

    手里还带着来信,逐渐迷茫。

    他很希望皇帝能好好的,可如今如此昏庸的皇帝,让他彻底迷茫了。

    还有一些自暴自弃对待如今之国的人。

    海边,大雨中,他终于知道了,也许自己保皇是错误的。

    这个留着辫子的男人红了眼眶,愤怒而绝望,声音也嘶哑起来。

    “我希望后人有对的路,找到对的路,求求你们了。”

    于是这一刻,他回到房间,开始提笔。

    昏暗灯光下,笔端游走,气势如虹。

    “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这一刻,他在发光。

    他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至少让国人少年骄傲!

    如今。

    金榜仍在继续。

    画面中,文字盘点。

    【清朝魔都,津地,胶澳,登州,两广等地先后遭遇异国侵占,沦为租界,如今偌大山河,破碎飘零,太后慈禧惶恐不安,派遣臣子献上了义和团的人头。】

    画面震撼。

    朝廷内,有人还在宣扬保皇尊孔,欲继续改制,力主尊皇帝而定四方,稳固邦交。

    各省不少拥有实权的官员,默默筹集兵力,偏安一隅,割据动荡。

    学校里,戴着眼镜的读书人奋笔疾书,目光炽烈决然,怒斥保皇派。

    川崎,有人在会议上探索新的道路,以驱逐鞑虏,创建新国为己任。

    -

    这一刻金色榜单映照各朝代。

    各朝代上到王侯,下到贫民,都看着一个国家的覆灭,一个真正国家的火苗被点燃。

    什么叫立国之正!

    宋朝汴梁,很多小商贩老百姓无法想象看着这金色榜单画面,

    那画面称得上惨烈,那个义和团也抗大清,但当洋人来了,大清跑了,

    这个义和团开始抗击洋人,

    他们宗教之说,迷信古老,但一次次的抗击,他们也迷茫,义和团的成员迷茫说着:“救世!”

    “不能被洋人这么欺负,他们太瞧不起我们了。”

    “那就....那就用生命抗争一次!”

    “我们没什么用,只是这样做了,希望后人,后人要好好的啊,好好的做个事情,起码我们不算那无用白骨。”

    于是义和团,用这个古老农业文明的武器,用生命奔赴,死亡,死的时候眼神还在迷茫,而全国各地,烽烟四起,这个大清朝要完了,各地有人求变,思考出路。

    很多宋朝百姓都在说:“该国开国如此艰难....真的会成为伟大之国吗?”

    “如何成为?”

    而金色榜单,文字再现。

    【哪怕燃烧生命,仍在昏暗世道上下求索,心里装着浩荡之国,肩上扛着万世黎明,步履蹒跚,朝着海清河晏的远方前进】

    【先生大义,可前路太过于昏暗了】

    【先生说:没什么,我中华文明很久,总会起来的,我的后世,不是这样子的】

    大宋。

    刘过斜斜倚靠在亭边,醉醺醺的模样变了。

    辛弃疾,陆游的赏识,并没有改变无法恢复中原的局面。

    这位写出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的词人,似乎眼里又有了光。

    眼眶开始发热,泛红,这一刻他很想哭。

    他看到原来曾经有一个国,哪怕燃烧生命,仍愿肩负万世黎明,步向海晏河清。

    就算前路昏暗,他们依旧坚定前往。

    他看到这些注定见不到未来繁华盛世,理想中的国是否能出现的人,一步步用自己的血,染红了那片土地。

    他看到的是这些人的的风骨,永远不肯屈服,永远不做奴隶,骨子里的决然。

    那是,华夏民族的风骨。

    刘过脚步又抬起来了,跌跌撞撞,热泪盈眶。

    “后代风骨还在,我华夏民族还在!”

    北宋。

    宋徽宗复杂的看着。

    这位花鸟皇帝放下了笔,复杂的看着天空中的金榜画面。

    他看到了那些人说话的时候的慷慨,有人读过书,有人没读过书,这些人,都是百姓。

    他不理解为什么这些百姓要起义,又不是为了当皇帝,而是......也为了百姓。

    为了其他百姓,他们愿意赴死?

    “这些到底是何人?”

    他继续看着天空中出现的文字盘点。

    【光绪二十七年,九月,辛丑条约签订,抗击异族的义和团失败,清廷战败,异族联军攻入京城,要求清廷赔款议和】

    画面出现。

    京城,小巷子里,不肯逃离的年轻读书人看着这些跨枪骑马的异族耀武扬威的走出,看着京城张贴的榜单宣布他们要向这些侵占劫掠他们的各国异族赔款,看着那位逃出去的所谓太后,身躯在发抖,眼眸猩红,呼吸都带着窒息。

    “耻辱,此为我泱泱华夏数千年之奇耻大辱!”

    有人死死盯着身后的辫子,咆哮着开口。

    “自有华夏以来,皇汉血脉,何曾被人踩断脊梁,如今异族占我土地,劫我民富,夺我妻女,丧权辱国,这条辫子,还有何用!”

    于是剪掉辫子!

    若为自由故!

    万物皆开抛!

    -

    天空中,文字盘点还在继续。

    【光绪二十年,康有为发布两书,驳斥十省分立,主今令以举国之力,日以击荣禄请归政为事,则既倒政府之后,皇上复辟,即定变法变新政而自强,是则与川崎同轨而可望治效耳,若移而攻满洲,是师法印人之悖蒙古而自立耳,则其收效亦与印同矣,康有为不准各埠再言革命,不准保皇党人稍涉游移,力争尊孔保皇】

    康有为还是支持保皇,希望清朝改革!

    但!

    【同年,大学者章太炎发布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唯有一态,反清,希望新的华夏国家出现】

    画面至此,再次转变。

    在这个辫子遍布的时代,留着短发,戴着眼镜的章太炎远远站在苏报不远处,面前烟雾氤氲,看着学生鲁迅等人。

    他知道自己发表这篇文章意味着什么,尽管清朝腐朽,但如今仍是他们的天下。

    昔日南宋之亡国,衣冠文物,明汉不亡于清,不如亡于李闯。

    他这辈子都坚定着自己的血脉。

    这一刻,这个男人目光坚定,一步步迈向苏报报刊所在,学生们亦步亦趋。

    “大清不是我的国。”

    “我们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新的国。”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在苏报刊印,发售。

    识字的百姓看着,震撼着,颤抖着。

    “自甲申沦陷,以至今日,愤愤于腥羶贱种者,何地蔑有!”

    “然则满洲弗逐,而欲士之争自濯磨,民之敌忾效死,以期至乎独立不羁之域,此必不可得之数也。浸微浸衰,亦终为欧、西之奴隶而已矣!”

    反对保皇,不为大清之民!

    “大清不是我的国。”

    “我的国晨光雨露,璀璨星辰,信念坚定,不是这样子的腐朽大清。”

    报刊外,戴着眼镜的男人脊梁挺得笔直,步步前行,身后跟着目光坚毅的学生,一路同行的好友。

    他们站出来了,于黑暗中踽踽独行。

    这一幕画面,震撼至极。

    从最初义和团等人造反抗清,到如今隐隐掀起浪潮。

    这些人里,有脚夫,力夫,农人,船工,有读书人。

    这是第一次,有这个时代知名人物站出来。

    越来越多的人,不同行业,不同身份,高者如大儒学者,低者如区区力工。

    全部都在推翻清朝!

    这些学者造反,不为了当皇帝,只为新的国。

    大汉。

    从一个亭长,一路走来,成为如今的开国皇帝,刘邦看着金榜上这一幕。

    这位曾言大丈夫当如是,于是提三尺建立不世之功的皇帝,只是定定的盯着那个时代很多大义之人。

    “你为了什么呢?”

    刘邦有些迷茫了。

    “为了什么啊?”

    这一刻,站在他身后的韩信笑了,一双眼眸亮起来。

    “为了他心中的山河月明!!!”

    “我很好奇,这么多这般风骨的人,将会缔造一个怎样的国。”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