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091章 進京【重修】
    data-ad-slot="6549521856"</ins

    第091章 進京【重修】

    華枝春/懷愫

    容家上房院落的窗前種着兩株紅楓樹, 秋風一起,綠葉轉紅,自南窗望出去一片深紅淺綠。

    窗下钿螺雲石小案上擺着一壺茶, 兩封信。

    茶猶溫, 兩封信其中一封是前幾日收到的,另一封墨色還未幹透。

    容老夫人與兒媳楚氏相對而坐看着這兩封信, 楚氏略略起身, 一手攏起袖子,一手執壺為容老夫人添茶。

    語帶遲疑:“娘,依您看要不要遷?”

    容老夫人雖精神還好,但到底年邁,又遠離京城數十載。再回上京路途奔波不說,怕也非老夫人所願。

    容老太太看着信箋上的落款:“是剛送來的?”

    “是。”

    容老太太眉梢眼角無一不透出惋惜之意:“這個年歲, 這個見識……儀程可備下了?”

    “早已經備下了,預備發船時送去。”

    容老太太點點頭:“盡快通知各房收拾東西, 進京過年。”

    楚氏先想到了朝華和真娘:“這樣着急?不如明年春天再走?令舒的婚期定在了明年歲末, 要不然我留一留?”

    一家子進京城收拾東西就得好幾船, 動作再快也得十月中出發。

    “既要進京, 婚事就在京中辦,咱們原來也想着把朝朝帶進京中說親的。”老太太想到楚家便面色不虞。

    沈聿若只是中舉也還罷了, 偏偏是解元。與解元退親, 縱容家有心要瞞, 消息也壓不住。

    不親近的還繞着彎子打聽,親近些的就上門打聽來了。

    譬如楊氏,借着程氏到容家來議令舒親事的機會, 與程氏一起登門。

    容老太太對楚家這兩個兒媳婦早已經看得透透的,也不用楊氏起話頭, 老太太先開口:“恭喜你家六哥得中,正好與我家小五相伴進京,連咱們家的小六我也讓他上京去,跟他哥哥們見識見識。”

    楊氏可不管容老太太說了什麽,接口便道:“我家小六那是打小就聰明的,不過不肯讀書而已,這才半年不就中了?要是早些用功,名次必然更好!”

    一屋子就只見楊氏一個人的聲音。

    程氏托着茶盅,向着容老太太和楚氏尴尬賠笑。

    容老太太自然知道程氏是有意作戲,倒是楚氏是真的面上無光,娘家兩個嫂嫂一個得意忘形,一個作張作致。

    楊氏明知朝華剛退親,非要上門來顯擺。程氏則是明知楊氏愚魯,卻放任她行事,損人不利己。

    要說更厭哪個,還真選不出來。

    楚氏笑着開了口:“二嫂可真是的,大哥家中和我家中的兒郎又有哪個沒中?”

    “讀書人螢窗雪案方才苦得功名,二嫂可千萬莫要到外頭說這些話,免得叫人聽了以為是小六輕狂。”

    楊氏滿肚子誇耀的話才剛起個頭,一張臉先紅後白很是不快,跟着她像是想起了什麽,挑起眉梢笑了笑。

    任誰瞧見她這笑,都知道她在想什麽,無非是些貶損朝華的話。

    初聽說沈聿得了解元,楊氏還驚過:“姓沈的當真中了解元?她還能這個福分?”

    解元是頭名,她兒子是末名,朝華要是當上解元娘子,那外頭人不定怎麽笑話她家小六呢。

    楊氏整個人像泡在酸汁裏,張口喘氣都發酸。

    等聽說容家退親,楊氏“撲哧”樂了:“也是,沈家兒郎得了解元,自然有人要撬這門親,打鐵還得自家硬,朝朝麽……”

    但凡有人向沈解元稍稍透露兩句殷氏的病情,沈解元還不撒丫子跑?

    “容家也真是,擇了寒門又怕他沒個功名,非要等放榜之後,這下可好了罷?到嘴的鴨子還飛了。”

    程氏眼看妯娌幸災樂禍,輕輕刺一句:“弟妹可要瞞得好些,別叫小六知道了,我看小六的心思還沒熄,萬一死灰複燃?”

    一句話說的楊氏面上變色,她知道兒子必要犯癡症,這才非要跟着程氏上容家來炫耀。

    容朝華原來便配不上她家小六,如今小六是舉人,那就更配不上了!

    聽見楚氏這番譏諷,楊氏“自謙”:“我們小六不過是末名,哪裏敢輕狂?比不得頭名解元……”

    “弟妹!”程氏佯裝薄怒,“慎言!別把小六的好福氣給敗沒了!”

    楊氏張口結舌,忿忿然不再說話。

    容老夫人冷睨楊氏程氏一眼:“近則不遜,遠則生怨,聖人的話是有幾分道理的,往後小孩子們的事交給岚娘,我便不兜手、了。”

    楚氏心灰,她出嫁多年,與娘家一向和睦。

    就這幾年間因楊氏與娘家起了許多龃龉,其中也不少不了程氏的挑唆。母親最終還是疼孫子,連告狀的心思都沒了,往後且看這兩位嫂嫂鬥罷。

    楊氏在容家沒落着句好聽的,又到外頭顯擺,還動起替兒子說親相看的心思來。

    無奈楚六在餘杭“癡情”的名聲太過響亮,楊氏有意的幾家姑娘,要麽按兵不動,要麽打哈哈混過去。

    楊氏惱怒:“等我小六再往上一階,就是她們想也進不得門!”

    這話經人耳又傳回容家,容老太太哪會高興。

    “若非看你家小四是個

    實心眼,與他母親不同,我真不會點頭這門親事。”容老太太說完,氣不打一處來,“叫老三從祠堂裏給我滾出來!成日跪經,他想出家不成?叫他把該辦的事都辦起來!”

    楚氏應聲:“是,要走海路就要跟殷家借船,是得三弟去。”

    老太太雷厲風行,說要進京就舉家回京,楚氏思量片刻,又問:“那,永秀去不去?”

    容老夫人到這會兒才想起永秀來:“她這些日子在做什麽?”

    “日日都在房中抄經。”楚氏隔上二三日便派丫頭去看一回,除了悶頭抄經,永秀萬事不問。

    要不是知道她并非三弟親生的,這“父女倆”還真是一模一樣。

    “叫人去探探朝朝的口風,別叫她心裏不好受。”提到朝華,容老夫人又望了眼桌上沈聿落款的那封信,“可惜。”

    ……

    一模一樣的信,也送到了濯纓閣。

    門子送進信來,甘棠一看落款便叮囑芸苓:“趕緊讓廚房預備些甜點心。”

    芸苓也瞧了眼信封,先擰眉後呲牙:“那要一碗蜜酪再加一碗澄沙小元子罷。”這兩樣是最甜的。

    甘棠點頭,進屋後順手拿起攢心梅花的糖盒,一手遞信,一手開打盒蓋。盒中盛滿了東糖南糖,人參糖芝麻糖,帶餡的不帶餡的全是夫人剛選了送來的。

    朝華見甘棠擱下信打開糖盒就出去了,正覺奇怪,低頭看見信封上的沈字,微微一頓。

    匣中糖果顆顆晶瑩,含上一塊玉條糖。

    拆信一看,從頭至尾,字字關切。

    朝華托着信紙,打開了信匣。匣中放着兩三封舅家的來信,都是催促她們趕緊上京的。舅媽雖未在信中細說,但連接她們上京的船只都備下了,只要朝華願意,立時就能進京去。

    老宅那邊必也收到了大伯的信。

    朝華攢眉細思之際,甘棠在落地罩外向內禀報:“姑娘,冬青姐姐來了。”

    今歲秋日多雨,天一陰雨就滴下來,這會兒天色全暗了,只有廊下明角風燈照着雨珠光彩斑駁。

    朝華壓下信,走到榻邊坐下:“怎麽下雨天還來這一趟?”

    冬青進屋行了個禮,先問三夫人的身子,又看朝華的氣色,最後道:“我們夫人叫我來送信給姑娘。”

    舉家要走,楚氏忙的脫不開身,只得派冬青過來一趟。

    朝華拆信看過,知道局勢變化,非是她一人之力就能強留在餘杭的,一時神思難屬。

    雖然蕭老大夫曾說過多走動,多看新鮮事對娘的病症有好處,可朝華還是害怕冒險。

    冬青也知道三姑娘在擔憂什麽:“三姑娘放心,給三姑娘和三夫人單獨預備了一條船的。”這也是必然的,走海路的大船是跟殷家借的,哪能不先緊着三夫人呢?

    朝華素着臉:“已經定了?”

    “已然定下了。”冬青點頭,“連四姑娘也是同去的,夫人讓三姑娘先預備起來,免得到時忙亂。”

    連四妹妹都要同去,那确實不能留。

    芸苓給冬青遞上碗澄沙小元子,冬青捧碗謝賞。

    朝華沉吟:“我爹的清修也有時日了,這回上京,祖母可曾吩咐什麽?”

    冬青擱下小瓷勺:“老太太吩咐了,說三老爺慣常出門的,這回舉家進京,讓三老爺一路總管。”她欲言又止,端着碗低聲說,“還有件事,要三姑娘拿個主意。”

    只看冬青的神色,朝華便心中了然,她們想問她,肯不肯把永秀帶進京城去。

    朝華飛快看了一眼妝臺前沈聿的那封書信:“聽憑父親和祖母的意思。”

    冬青松了口氣,低頭吃了兩口小元子:“謝三姑娘賞點心,我還得回去回事兒,就不多留了。”

    芸苓送冬青出了門,屋中人沒提一句五姑娘。

    朝華在奶酪上澆上一層厚厚的蜂蜜,一勺送進口中,很快有了規劃。

    她在餘杭出生長大,京中容家宅院只聽過沒見過。倒是舅舅家安排了小園子請她們母女去住,保哥兒也正能跟舅家的子弟們一塊讀書。

    有了退親的事,祖母會答應她住到舅舅家去的。

    朝華吩咐甘棠:“去西院告訴胡媽媽和徐管事,讓他們先把東西收拾起來。”

    萬事齊備,只待問真娘願不願意。

    本以為最難的,反而簡單。

    真娘聽說要進京,只問了一句:“是走運河?還是海路?”她打小就聽家人說坐船走運河出海,可她這輩子就只出嫁時坐過一回家裏的大船。

    “走運河。”

    “那咱們什麽時候進京?”真娘的眼睛已經有很久沒有這麽亮過了,她數着日子,“早些還能趕上過年團圓,我跟阿兄阿嫂也有好些年沒見了……”

    說着笑意一收:“咱們都走了,那啞娘怎麽辦?”

    阿容隔幾日就要為啞娘施一次針的,總不能扔下啞娘不管。

    “要去自然都去。”朝華問,“三哥這會兒到哪了?你給沒給他寫信?”

    真娘方才還笑,聽聞這句語态聊賴:“我懶怠寫信給他。”

    “懶怠寫那就不寫。”

    朝華說完,真娘璨然,阿容總是向着她的。

    既要走,真娘樣樣都想帶走,連同房梁上的燕子窩她都可惜:“這會兒大燕子都飛走了,來年大燕子生小燕子,我不在豈不寂寞?”

    唐媽媽寬慰她:“北方的燕子更多,那邊的燕子窩都壘得更大些。”

    真娘還是不樂:“北方的燕子再多也不是我認識的,這一窩的大燕小燕可都是我看着孵出來的。”

    還有她親手釀的梅酒,收的桂花,按年份收在窖裏。

    “今年的還沒到最好喝的時候,這些也帶不走了。”

    最後是冰心玉壺兩個半是笑半是打趣的勸她:“夫人不想坐船了?沿着運河從這頭到京城,好看的好玩的那麽多呢,以後再回來這些酒呀燕式呀都還在,哪能挪了窩不成?”

    這才把真娘勸得開心了些,光她一個人用的東西就收了二三十只箱籠,還有給娘家帶的禮物,又收了七八箱。

    朝華不管瑣事,只将醫案醫書和她練針的人偶仔細收起。

    甘棠卻忙得腳後跟都冒火星子,這番去老太太和舅老爺怕是要在京城給姑娘說親,連南邊的頭油都要給姑娘帶滿一匣子。

    朝華看幾個丫頭的勁頭,仿佛她去京城立時就要出嫁,這些都是在給她備嫁妝。

    收拾東西,安排人員就過了七八日,等殷家的船來,東西零零碎碎擡上船去又過了五六日。

    真娘兀自不敢信:“咱們這就進京城去了?”原來出趟門根本不似她想的那樣千難萬難,一家一當都在,就連蕭老大夫也在。

    她悄悄問朝華:“蕭老大夫不是不肯去麽?”

    “我答應他,到鄉下給他家蓋房子。”朝華沖真娘眨眨眼。

    登上船的那一日,大船經過候潮門,候潮門外大小漁船浮在水上看遠處戰船操練。

    兵丁人人頂盔貫甲,隔着水浪波濤都能聽見叫陣呼喝。

    水搖金甲,風度弓聲。

    朝華坐在船艙中,啞娘剛喝了藥在後艙睡了,真娘的那一碗喝了一半擱在桌上。

    喊殺聲遠遠艙中,芸苓甘棠心驚肉跳,朝華問:“夫人呢?”

    甘棠指了指窗外甲板。

    就見沉璧守在一邊,真娘迎風站在船頭,踮腳眺望戰船練兵。

    <span本站無彈出廣告,永久域名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