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22章 仁义?
    扶苏站在那里,心中充满了纠结和矛盾。他的目光落在眼前的王贲身上,脑海中不断浮现出他看到自家父王关于水淹魏国的奏报时所做的批阅。那份批阅上,父王的字迹刚劲有力,但其中的决定却让扶苏感到无比沉重。

    他眉头紧锁,心中的思绪如同汹涌的波涛一般翻涌。一方面,他理解父王为了大秦的利益而采取这样的行动;另一方面,他又对魏国的百姓心生怜悯,不忍看到他们遭受如此巨大的灾难。

    就在这时,一名副将匆匆走来,他是来与王贲商议军务的。副将看到扶苏一脸愁容,不禁好奇地询问缘由。扶苏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将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担忧说了出来。

    副将听后,沉默了片刻,然后缓缓说道:“公子,你可知,当年秦惠文王时,张仪便有此谋划。”扶苏闻言,一脸惊愕,忙追问详情。

    副将看了一眼王贲,见他并没有表示反对,便继续说道:“当年,张仪为了秦国的利益,曾向魏襄王进言,建议他将上郡十五县和少梁献给秦国。魏襄王不肯,张仪便又提出,如果魏国不献地,秦国将会水淹大梁。”

    扶苏听着副将的讲述,心中的震撼愈发强烈。他这才明白,自家父王嬴政并非是一时兴起的残酷之举,而是有着深远的战略考量。然而,尽管如此,他仍然觉得这样的手段过于残忍,对魏国的百姓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因此,即便他已然领会了父王的深意,但他的面庞上,仍流露出了些许的不以为然。

    王贲目光如炬,瞬间洞悉了扶苏的心思,于是他毫不迟疑地开口道:“公子,依你之见,我大秦究竟应当如何行事,方可在避免我大秦子民遭受重大伤亡的前提下,成功攻克大梁城呢?”

    闻听王贲大将军所言,扶苏不禁张开嘴巴,意欲辩驳几句,然而话到嘴边,他却突然意识到自己竟然无言以对。毕竟,对于大梁城的实际状况,扶苏可谓是心知肚明。

    这世间又岂能存在如此天衣无缝的攻打大梁城之法呢?除了水淹大梁城这一计策外,恐怕再也找不出其他更为妥当的途径了。

    扶苏万般无奈之下,只得缓缓合上双唇,深深地叹息一声。紧接着,他对着王贲大将军拱手施礼,诚恳地说道:“是扶苏孤陋寡闻、才疏学浅了。”

    王贲凝视着扶苏的神情,那是一种复杂而微妙的表情,似乎既有疑虑,又有不甘。他自然明白扶苏心中其实并未真正信服,但他也深知,这位长公子内心深处的确充盈着满满的仁爱之情。

    王贲心想,扶苏能够对这件事情提出异议,其实一点都不奇怪。毕竟,扶苏一直以来都是以仁善着称,对于一些可能会伤害到百姓的决策,他自然会有所保留。然而,扶苏似乎忘记了自己的立场。他不仅仅是一个心怀仁义的人,更是大秦的长公子,是王上的长子。

    王贲深知,作为大秦的臣子,所思所虑不能仅仅局限于仁义道德,更需要站在大秦的利益角度去考虑问题。毕竟,大秦的繁荣昌盛才是最重要的。而自家王上,正是一个拥有着无上霸道的君主,他的雄心壮志是要让大秦成为天下唯一的国家,更是史上最强大的国家。

    只要臣子们所出的计谋有益于大秦,有益于秦国的将来,那么不管这些计策是多么的狠辣或者不近人情,自家王上都会毫不犹豫地通通采纳。因为他不会去计较自己的名利得失,他所关心的只有大秦的未来。

    王贲心里暗自叹息,如果长公子扶苏无法参透这一点,并且无法改变自己的态度,那么迟早有一日,王上会对这位公子感到失望,到时候。。。。。。

    回到自己的军帐后,他缓缓地坐在椅子上,目光凝视着营帐内的地图,心中却在重新审视这场战争。他意识到,在这乱世之中,要实现更大的和平与统一,有时候不得不做出一些艰难的抉择。

    其他四位公子看到大哥回来后一脸的沉默,心中不禁一紧,彼此对视一眼后,都心领神会地安静下来,继续默默地做着自己手上的事情。他们都知道,大哥此刻需要时间和空间去深思熟虑,所以谁也不敢去打扰他。

    实际上,对于这场战争的手段,其他几个公子心中也有着些许的纠结和矛盾。他们觉得这样的下手方式确实有些狠辣,甚至可以说是残忍。然而,与此同时,他们也非常清楚,由于立场的不同,每个人所做出的选择自然也会大相径庭。这一点,还是他们家那位聪明睿智的九弟教会他们的。

    九弟曾经说过:“立场不同,选择不同,人的定义也不同。”这句话深深地印刻在他们的脑海里。在魏国人以及其他国家的人眼中,他们的做法或许被视为丧心病狂、毫无人性。但如果站在大秦的立场上来看待这件事情,那么他们的所作所为其实并没有错,反而是完全正确的。

    因为通过这种方式,他们成功地将自己的子民、自己的将士、自己的兄弟们都安全地带回了家。这样一来,大秦的将士们就能够避免更多的流血和伤亡,这对于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无疑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

    诚如当年的武安侯白起,他在坑杀赵武卒 20 万人时,内心想必是极其复杂的。他难道不清楚这样做过于残忍吗?他难道不明白这个举动会使他成为众矢之的,与所有人、所有国家为敌吗?他难道没有意识到,这个决定可能会成为他最终死亡的导火索吗?

    然而,答案是否定的。他对这一切都心知肚明。他清醒地认识到,一旦做出这个决定,他将面临怎样的后果。但即便如此,他依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条路。

    原因其实很简单,当时的情况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军粮严重短缺,自己的士兵都难以饱腹,更别提养活那二十万的赵武卒了。而且,这些赵武卒随时都有可能反叛,这对于白起和他的军队来说,无疑是致命的威胁。

    在这种艰难的抉择面前,白起不得不痛下杀手。二十万人的生命,就在他的一念之间灰飞烟灭。鲜血染红了整片土地,那浓烈的血腥味,仿佛能让人窒息。

    喜欢大秦:父皇,我只想咸鱼一生请大家收藏:大秦:父皇,我只想咸鱼一生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喜欢大秦:父皇,我只想咸鱼一生请大家收藏:大秦:父皇,我只想咸鱼一生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