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247章 合作(大章)
    十一点的日头已经有些灼人,照在身上暖融融的,一股微风夹杂着青草的方向拂面而来。

    老李和李哲父子俩离开施工现场,沿着田埂往回走。

    老李回头望了一眼宅基地的方向,咂摸着嘴说:“地基打得扎实,砖瓦也备得足,入夏前准能住进新房。”

    李哲“嗯”了一声,脚步却拐向了东边的地块,“爹,咱绕过去看看小黄瓜。”

    上个月24号栽下的腌渍小黄瓜苗,如今刚过十天,正是见长的时候。

    小黄瓜苗已有4厘米高,茎秆像火柴棍般粗细,裹着细密白绒毛。子叶边缘带点浅黄,仍挺括舒展。

    两片真叶呈十字张开,一片完全展开如心形,另一片刚舒展,叶肉嫩黄透亮。根部须根缠满土粒,在土里悄悄蔓延,风一吹,幼苗轻轻摇晃。

    “长得不赖。”李哲蹲下身,手指轻轻碰了碰叶片上的绒毛,水珠顺着指尖滚落到泥土里。

    “李叔,李老弟,你们来了。”一个黑黢黢的身影从地头的窝棚里钻出来,正是负责这片黄瓜地的王二麻子。

    他三十来岁,脸上的麻子在阳光下格外显眼,裤腿上沾满了泥点。他手里还攥着个洒水壶,壶嘴滴答答往下淌着水。

    “二麻子,这几天没少费心吧?”老李笑着问。

    王二麻子放下洒水壶,咧嘴笑道:“应该的应该的。您看这小黄瓜,一天一个样。西边的青刀豆也齐苗了,我昨天刚薅了遍草。”

    他说着往西边指了指,青刀豆苗高约5厘米,茎秆带细毛,两片豆瓣叶挺括,新叶刚冒尖。株株精神,透着股往上蹿的劲儿。

    李哲点点头,刚要开口,却见王二麻子搓着衣角,眼神躲闪,一副有话要说的样子。“咋了?有难处?”

    王二麻子脸一红,黝黑的脸颊上泛起可疑的红晕,支支吾吾道:“李老弟,俺想跟你种大棚。”

    “哦?不想种露天黄瓜了?”李哲挑眉看着他。

    老李在一旁皱起了眉。当初招王二麻子的时候,他就瞧出这小子心思在大棚上,但想着都是乡里乡亲的,都已经答应他了,也不好直接辞退。

    “不是不是!”王二麻子急得摆手,“俺愿意接着种黄瓜,就是……就是种完黄瓜闲下来的时候,能不能跟着学学大棚技术?俺不要工钱,免费帮忙!”

    李哲乐了,掏出盒中华烟,弹出两根递过去:“听这意思,是想学成了自己建大棚?”

    王二麻子的脸“腾”地红到了脖子根,伸出的手往回缩了缩。

    他确实有这心思,可这话被戳破,还是有些不好意思。老李在一旁看得清楚,拍了拍他的肩膀:“二麻子,有想法就说,甭藏着掖着。俺家老二不是那小气的人。”

    王二麻子咬咬牙,像是下定了决心:“是,俺想建大棚,不过不是现在,打算冬天再建。”

    李哲把烟递给他,自己也点上一根,烟雾缭绕中,他看着远处连绵的大棚,缓缓问道:“王哥,跟你一样想法的人多吗?”

    “多!咋不多!”王二麻子猛吸一口烟,烟灰掉在了衣襟上也没察觉,“您家这回招了十个种露天黄瓜的,八个都是冲着学大棚技术来的。谁知道……”

    他话说一半又咽了回去,那没说出口的话明摆着:谁知道天天种露天黄瓜,这有啥可学的?

    李哲笑了笑,吐出个烟圈:“这样,你告诉那几个种黄瓜的,谁想学大棚技术,今天傍晚去三号大棚找我。”

    王二麻子眼睛一亮,随即又紧张起来:“李老弟,您要我们去干啥?不会是要辞退我们吧?”

    “你们黄瓜种得好好的,我辞退你们干啥。”李哲拍了拍他的胳膊,“你们不是想学技术吗?我教你们。”

    “真的?”王二麻子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手里的烟都忘了抽。

    “当然。”

    “好嘞!”王二麻子乐得挥了挥拳头,转身就往黄瓜地那头跑,嘴里还喊着:“我这就去告诉他们!”

    看着他欢快的背影,老李问道:“老二,你真想把这十个种黄瓜的发展成大棚种植户?”

    “是啊,”李哲掐灭烟头,“这批人虽然是来种露天菜的,但都是您招来的知根知底的乡亲,总比交给外人好。您当初选人不也专挑勤劳肯干的吗?”

    老李点点头:“那是,偷奸耍滑的我一个没要。”

    “爹,您再去通知下村里的民兵,愿意学大棚技术的,傍晚也一块去三号大棚。”李哲补充道,“他们帮着看大棚这么久,彼此知根知底,也是靠谱的人选。”

    那些民兵虽然不是核心员工,但夜夜在大棚周边巡夜,防火防盗,李哲每月都给他们发补贴,关系一直处得不错。不少人早就旁敲侧击地打听,想跟着学技术。

    傍晚。

    夕阳给三号大棚镀上了一层金边,三十多号人挤在大棚门口的空地上,叽叽喳喳像赶大集。

    有新招来的菜农,也有穿着旧军装的民兵,都是熟面孔,见了面都热络地打招呼。李哲看着这热闹景象,心里琢磨着该建个专门的屋子,既能吃饭也能开会。

    他清了清嗓子,拍了拍巴掌:“大伙儿安静下。”

    喧闹声渐渐平息,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李哲扫视着众人,开门见山:“请大家来的目的,大家应该都知道了。但我得先提醒一句,种大棚投资高,有风险,大家想好了。”

    “想好了!”民兵赵兵的声音从人群中响起,他嗓门洪亮,“李老弟,我们都想跟你种大棚!”

    众人纷纷附和,眼神里都透着热切。

    谁都看得见老李家这一年的变化:去年还挤在三间破房里,如今二十多个大棚连成片,卡车拖拉机天天忙,新别墅也快盖起来了。这日子过得,谁不眼馋?

    李哲点点头,让人搬来块黑板架在墙角,粉笔在黑板上划过,发出“吱呀”的声响。

    “想种大棚,首先得建大棚,图纸我会给大家,这不用担心。”他在黑板上写下“建大棚”三个字,又接着写“资金”,“建一个大棚大约要五千块,加上肥料、农药、工费等,得六千块左右。

    这笔钱得先筹集到,没足够资金的,我不建议贸然动工。”

    王二麻子往前凑了凑,问道:“李老弟,听说你当初是从信用社贷款建的大棚,俺们也能去贷款不?”

    “信用社政策一年一个样。”李哲实话实说,“我去年是赶上好时候了,今年的政策不好说,你们得自己去问问。”

    他又在黑板上写下“农资”:“大棚蔬菜对农资要求高,棚膜得透光、耐用、保温,冬天要是保温不好,菜苗轻则停长,重则冻死。化肥也得用优质的,用量比露天菜多,得提前订购。”

    赵兵挠挠头:“你当初在哪贷的款?”

    “万安镇农村信用社。”李哲答道。

    “那棚膜呢?在哪买的?多少钱?”王二麻子追问。

    “廊方市塑料厂,四块钱一平米的透明棚膜。”李哲在这方面并没有隐瞒。

    众人七嘴八舌地提问,有的问水泥立柱去哪买,有的问肥料用哪种牌子,李哲都一一耐心解答,粉笔在黑板上写得密密麻麻。

    等众人问得差不多了,李哲又写下“运输”两个字:“咱们种的是反季节蔬菜,冬天上市,运输中磕了碰了、冻了都不行。遇着雨雪天路难走,菜运不出去就会老、蔫,卖不上价。这个问题得解决。”

    人群里顿时议论起来,这个话题戳中了大家的心事。谁都知道往京城运菜难度大,李哲家有解放卡车,他们哪有这本事?

    一个高个种植户往前站了站,他叫孙强,因为小时候摔断过腿,走路有点跛,但人很精神,嗓门也大:“李老弟,你一开始不也是用拖拉机运菜吗?俺们冬天能不能用拖拉机往BJ运?”

    李哲沉吟道:“去年是因为BJ闹菜荒,拖拉机凭菜能进京。今年政策咋样不好说,按规定拖拉机是不让进京城的。”

    赵兵在一旁点头:“没错,上次俺们开拖拉机去京城就被交警拦了,好说歹说才放我们走,吓出一身汗。”

    众人又是一阵议论,脸上都添了几分愁色。李哲等大家安静下来,继续说道:“最后说说技术问题,这也是大家最关心的。”

    他拿出个笔记本翻开,“这里记着五六百人的名字地址,都想来学技术,我实在没精力个个都教。”

    众人的脸色顿时变了,是啊,这么多人想学,凭啥教他们?

    李哲看着大家的神色,话锋一转:“所以我想选一批信得过的乡亲合作。我教技术,帮着买农资,菜长出来后我负责收购,运输问题也由我来解决。”

    人群里立刻炸开了锅,惊喜的议论声此起彼伏。赵兵挤到前面:“李老弟,学技术要交钱不?”

    “不用交钱,但要签蔬菜的种植与收购合作协议。”李哲解释道,

    “协议里会写清楚技术怎么教、蔬菜怎么收。我会定期培训,平时也会去地里指导,但大家得按技术要求来种,别到时候菜出了问题说不清楚。收购的品种、质量、价格都会写明白,让大家心里有数。”

    赵兵询问:“李老弟,一个大棚能产多少斤黄瓜?”

    李哲答道:“大棚蔬菜的产量跟天气、种植技术、施肥多少、种子品种有一定的关系,具体能产多少不好说,但我种的黄瓜大棚亩产都在六千斤以上。”

    王二麻子最关心价格:“李老弟,你会按啥价收我们的菜?”

    这个问题李哲早就和金百万商量过了:“反季节蔬菜十一月左右上市,品种不同价格也会不同;咱们拿黄瓜举例,十一月份大概三块钱一斤,天气越冷价格越高些。”

    “三块钱!”人群里发出一阵惊呼,有人掰着手指头算起来:“一个大棚产六七千斤,那就是两万多块!”这可是笔巨款,不少人眼睛都亮了。

    王二麻子若有所思,“李老弟,如果你收了俺们的菜,把菜拉走了,什么时候给钱?”

    李哲想了想:“回款周期不会超过半个月。”

    孙强一瘸一拐地往前挪了两步,带着些许疑惑问:“李老弟,俺听说你今年在京城卖七八块一斤?是不是真的?”

    不等李哲开口,一个胖乎乎的身影挤了过来,正是金百万。他喘着粗气说道:“那不一样!我就是收菜的我清楚,七八块那是过年时候的价,就那几天贵。

    十一月份刚冷,价格高不了。再说还有运输费、损耗,总不能让卖菜的喝西北风吧?”

    众人哄堂大笑,气氛又活跃起来。

    金百万接着说:“去年就李老弟一家种反季节蔬菜,价格自然高。今年见他挣钱了,肯定好多人学,种的多了,价格肯定会降。”

    一个精瘦的汉子挤出来说道:“那不能吧?京城那么多人,咱们几十户能把菜价打下来?”这是村里的老菜农秦老六,种了一辈子地,脸上沟壑纵横,却透着股机灵劲儿。

    金百万哼了一声:“谁告诉你就几十户?去年李老弟挣钱的事早就传开了,今年肯定有不少人学他建大棚,种的菜远比你们想的多。”见众人不信,他对一旁的朱益民说:“老朱,你给说说。”

    朱益民个子不高,身材瘦,脑袋显得格外大。他笑笑说道:“俺家三代种菜,俺爹那时候就建大棚育苗,可跟李老弟这半地下式大棚没法比。

    他这大棚有厚厚的夯土墙,保温好得多。俺学着建了个,结果密封情况下施肥太多……氨气中毒了,才来跟着李老弟学。

    老金说得对,今年种反季节蔬菜的肯定多,价格难免会降。”

    李哲见大家听得差不多了,总结道:“情况就是这样,大家回去好好想想,想合作的明天来找我。觉得不合适也没关系,买卖不成仁义在。”

    散会后,众人三三两两地往回走,路上还在热烈地讨论着。

    王二麻子走在最后,看着远处灯火渐起的村庄,攥紧了拳头,心里已经打定了主意。

    ……

    四月的清晨,天刚蒙蒙亮,大营村的土路上还结着层薄霜。

    孙强揣着揣好的证件,一瘸一拐地把自行车推出院门。车把上绑着个军绿色帆布包,里面鼓鼓囊囊装着户口本和村里开的证明。

    他虽然走路不利索,骑起自行车来却不含糊,车轱辘碾过霜花,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在寂静的村道上格外清晰。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孙强嘴里念叨着爷爷常说的老话,脚下猛地蹬了几下。

    冷风“嗖嗖”地往脖子里钻,冻得他鼻尖通红,清鼻涕顺着嘴唇往下淌,他抬手用袖子一抹,继续往前冲。

    昨儿晚上在三号大棚开会的三十多号人,肯定都惦记着贷款的事,他必须赶在头里。

    到了万安镇信用社门口,天才刚放亮。青砖瓦房的门还锁着,孙强把自行车往墙根一靠,搓着冻得发僵的手在门口转悠。

    他心里盘算着:一个大棚六千块,要是贷不下来,他这辈子也攒不下这么多钱。

    正琢磨着,远处传来“叮铃铃”的自行车铃声,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骑着车过来,车后座还绑着个军绿色的挎包。

    “你干啥的?”年轻人停下车,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打量着孙强。

    “我贷款。”孙强连忙上前一步,也打量着对方,这后生白白净净的,看着像个学生娃,说话却带着股公事公办的认真劲儿。

    “等我开门再说。”年轻人掏出钥匙打开信用社的铁门,转身对孙强说,“你在外头稍等,我先收拾下。”

    孙强刚在门口站定,就见一辆半旧的永久牌自行车停在门口,下来个四十来岁的中年男人,穿着笔挺的中山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

    “主任早!”戴眼镜的年轻人连忙迎上去。

    孙主任点点头,目光落在孙强身上:“老乡,有事?”

    “我要贷款。”孙强赶紧递上笑脸。

    “进来吧。”孙主任率先走进屋,对着戴眼镜的年轻人说:“小张,这个老乡要贷款,你帮他办理一下。”

    “老乡,跟我来吧。”戴眼镜的年轻人正是信贷员张进学,把孙强领到柜台前,问道:“带证件了吗?”

    “带齐了!俺是打听过才来的,知道要带啥。”孙强忙不迭地解开帆布包,把户口本、村委会开的证明一股脑掏出来。

    张进学翻看证件:“老乡,你贷款是要做什么?准备贷多少钱?”

    孙强比划了个手势,一脸期待的说:“我想建个蔬菜大棚,要带六千块钱。”

    张进学愣了一下,抬眼打量着他,“你要建蔬菜大棚?冬天种黄瓜那种?”

    孙强语气带着兴奋:“对,就是那种,半地下式蔬菜大棚,老挣钱了。”

    张进学将手续推回去:“老乡,我们这贷不了。要不您去其他地方问问。”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