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三百零二章 涟漪
    数日前,清晨。

    皇宫,太和殿。

    深春的晨光透过高耸的窗棂,洒在冰冷光滑的金砖地面上,映出一片肃穆的金辉。

    九龙金漆宝座之上,李景炎身着明黄龙袍,头戴十二旒冕冠,珠玉垂旒随着他细微的动作轻轻摇曳,在其面容前投下些许阴影,更衬得那双深邃眼眸如古井寒潭,莫测高深。

    百官肃立,鸦雀无声。

    “有本启奏,无本退朝——”司礼太监小福子,尖细悠长的唱喏声,打破了殿内的死寂。

    刑部尚书生率先持笏出列,步伐沉稳,声音洪亮却带着十足的恭敬:“臣,启奏陛下。”

    “讲。”李景炎的声音平稳传来,听不出喜怒。

    “陛下,江南道贪腐一案,经三司连日会审,主犯刘墉、王德海、周文焕等二十七人罪证确凿,对其贪墨国帑、荼毒百姓、私设刑狱、通敌卖国之罪供认不讳。其余从犯三百一十二人,罪责亦已厘清。所有案卷均已整理完备,请陛下圣裁。”季海生双手呈上一份厚厚的奏疏,内容详尽,条理清晰。

    小福子快步上前接过,置于龙案。

    李景炎并未翻阅,只是微微颔首,目光如电扫过群臣:“既已审结,便按《大燕律》及朕之前旨意办。主犯二十七人,今日午时,西市口凌迟处死,夷三族!其家产尽数抄没,充入国库及江南赈灾之用。其余从犯,按律严惩,该斩首的斩首,该流放的流放,遇赦不赦!”

    他的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带着冰冷的杀意,仿佛凛冬的寒风刮过殿宇,让所有官员都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颤。

    李景炎目光转向户部尚书王俭:“王卿。”

    王俭赶忙出列:“臣在。”

    “抄没之资,核算如何?江南赈灾、河工修复,所需钱粮可已拨付到位?”

    “回陛下,”王俭恭敬回答,语气中带着一丝如释重负:“江南案首批抄没之家产,折合现银约四百七十万两,田亩、商铺、宅邸等尚未完全估价。臣已与工部、江南巡抚衙门核计,首批一百五十万两专项银已于三日前拨付江南,用于紧急赈济和河工抢修。后续款项将根据度田令推行及工坊建设进度,分批拨付,绝不敢误事。”

    “嗯。”李景炎稍显满意,“务必专款专用,朕会让都察院和锦衣卫盯着。若有丝毫差错,提头来见。”

    “臣万死不敢!”王俭额头沁出细汗,连忙保证。

    兵部尚书紧接着出列,声音洪亮,带着军人特有的铿锵:“陛下,军改事宜奏报!”

    “讲。”

    “奉陛下‘轮调换防’之旨,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已拟定首批轮调名单,涉及北疆、西陲四处边镇,总计五十六人、调令已发出,相关将领接令后,已陆续启程赴任。所遗空缺,已从此次新军演武优胜者及平叛有功将领中遴选补缺,名单在此,请陛下御览。”

    兵部尚书呈上一份名单,语气中充满干劲。此举大大削弱了世袭武官集团的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军队的控制。

    李景炎接过名单,略一扫视,看到几个熟悉的名字(皆是他暗中考察或提拔的少壮派军官),点了点头:“准。告诉这些新上任的,朕给他们机会,也要看到成绩。一年之内,麾下兵马精气神若无改善,训练考核若无起色,自行去职领罪。”

    “臣遵旨!必严饬各部!”兵部尚书大声应道。

    工部尚书见状,也立刻上前汇报格物院与工坊革新进展:“陛下,京郊‘格物院’址已选定,工匠招募文书已发往各州府。响应者甚众,已有数百各地巧匠报名应征。将作监原大匠中有三十人已主动请求入院,其余观望者,见朝廷决心已定,态度亦软化许多。‘示范工坊’首批选址也已确定,正加紧筹建,新式水车、曲辕犁已开始小规模试制。”

    “加快进度。”李景炎言简意赅:“朕要在一月内,看到格物院挂牌,三月内,看到新农具在京畿周边试用……”

    “臣遵旨!”

    吏部尚书深吸一口气,出列奏报,姿态比以往更加谦卑:“陛下,关于官员考成法之,在实行之后,修改的新章程,臣已初步拟定,请陛下过目。”

    他呈上一份章程草案,“章程核心便是陛下所言‘唯实绩是论’,将赋税征收、刑狱清平、民生改善、教化推行、工程进度等尽数列为考核硬项,分等评级,与升迁、俸禄直接挂钩。只是……其中些微信化标准,仍需斟酌……”

    李景炎快速翻阅着草案,眉头微蹙:“过于繁琐,去芜存菁。要简单明了,让人一看就懂,一做就能考核。明日后再呈一份简版上来。”

    “是,臣遵旨!”吏部尚书连忙应下,不敢有丝毫异议。

    就在各项内政改革有条不紊推进之时,兵部左侍郎再次出列,神色比数日前更加凝重:“陛下,南境八百里加急军报!”

    殿内气氛瞬间一紧。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过去。

    “讲。”

    “镇南大都督(平南侯)奏报:南楚飞熊、锐锋两营精锐已后撤二十里,但仍有小股部队频繁袭扰我边境哨所,试探意味明显。另,据‘夜不收’密探冒死传回消息,南楚暗夜司活动近期异常频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景炎听完,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告诉平南侯,朕许他‘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权,边境尺土不可失!对南楚之挑衅,可视情况予以坚决回击,打疼他!”

    “另,”他补充道,“传旨给户部、兵部,答应给镇南大都督府的粮饷、军械,再优先调拨一批,即刻启运,不得延误!”

    ————————

    例行政务奏对已近尾声,江南案、军改、工仿革新等事宜均已议定方向,殿外忽然传来一阵清晰而急促的脚步声,伴随着甲叶轻微的摩擦声。

    一名锦衣卫,在两名殿前侍卫的引领下,快步进入大殿。

    他手中高举着一枚特别的铜管,上面不仅插着代表六百里加急的红色翎羽,更刻有六扇门独特的獬豸纹印!

    “报——!陛下!华南六百里加急捷报!钦差大臣诸葛总捕头呈报!”锦衣卫的声音,却清晰地传遍了太和殿的每一个角落。

    刹那间,所有目光都聚焦在那枚铜管上!尤其是那些对华南漕帮之事有所耳闻,或暗中有所牵扯的官员,心脏瞬间提到了嗓子眼。

    李景炎神色不变,微微颔首。小福子立刻快步下去,接过铜管,仔细查验了火漆封印完好后,方才小跑着呈送到龙案之上。

    李景炎亲手打开铜管,取出里面厚厚的一叠奏报。他展开的速度不快,但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牵动着百官的神经。

    他垂目细看,时间一点点过去,百官们只能看到皇帝平静无波的脸庞和偶尔微微颤动的冕旒珠玉。

    良久,李景炎缓缓抬起头,目光如电,扫视全场。他将手中的奏报轻轻放下,声音平稳却带着一种石破天惊的力量:

    “华南漕帮一案,诸葛爱卿的详细战报,到了。”

    霎时间,整个太和殿仿佛时间静止了一般,鸦雀无声,落针可闻。所有大臣的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那份奏报上,眼神中充满了好奇、紧张,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恐惧。

    小福子,连忙迈着小碎步上前,恭敬地接过奏报。他小心翼翼地拆开火漆,清了清嗓子,朗声宣读起来:

    “臣,六扇门总捕头、钦差大臣诸葛正我,谨奏陛下:奉天承运,陛下神威所向,臣率天兵水师,已于x月x日辰时,攻克逆匪洪天啸之巢穴——龙蟠矶天啸岛!”

    随着小福子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众人的神情愈发凝重。“此战,共计歼灭负隅顽抗之悍匪一万八千四百余人,俘获一万两千余人;击沉、焚毁、俘获匪舰大小共计三百余艘;缴获金银、粮秣、军械、私货无数,具体数额正在清点造册,容后详报。”

    这些数字被清晰地报出,带来的冲击力是巨大的。数万余匪众!三百余艘战船!这哪里还是寻常的水匪规模?!这几乎是一支庞大的私人水军了!大臣们面面相觑,难以置信的神色写在脸上。

    “经臣初步核查匪巢文书、账册及审讯重要头目,现已查明:匪首洪天啸,包藏祸心,僭越称制,私设百官,其盘踞之天啸岛,非寻常水寨,实乃一水上海寇王国!其麾下非止于寻常水匪,实乃一支训练有素、建制完备之私军,堪称为国中之国!”

    小福子继续念诵着,大臣们的脸色愈发难看。“岛上不仅建有坚固城防、船坞、兵工作坊,更查获……”小福子的声音微微一顿,似乎也感到难以置信,随即提高了音调,带着无比的凝重:“更查获‘伪龙袍’一袭、‘伪玉玺’一方!以及大量违制的仪仗、宫廷器物!其账册往来,不仅涉及沿岸诸多州府官吏,有巨额不明资金流动!”

    “此番剿匪,非止于靖清运河,实乃平定一场酝酿已久、险些酿成巨患之叛乱!臣已将一应逆证妥善封存,不日押送进京……”

    小福子念诵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每一个字都像一记重锤,狠狠砸在百官的心头!

    “伪龙袍?伪玉玺?!”

    “据江称帝?!他……他竟敢……”

    “难怪……难怪其能坐大至此!”

    “聚众数万,私建军制,僭越称制……这,这哪里还是水匪,分明是反贼!”

    短暂的死寂之后,太和殿内如同炸开了锅一般,惊呼声、抽气声、难以置信的低语声此起彼伏!所有大臣的脸上都写满了震惊与后怕!

    殿下终于无法保持寂静,惊呼声、倒吸冷气之声此起彼伏!许多漕运官员脸色瞬间煞白,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骇然!他们仿佛看到了自己的乌纱帽摇摇欲坠,甚至可能因此而丢掉性命。

    李景炎将众人的惊骇尽收眼底,声音沉静却带着毋庸置疑的威严:“更兼,从其巢穴之中,起获大量与华南三府乃至更高级别官员往来之密信、账册!证据确凿,洪天啸狼子野心,勾结官府,蓄养私兵,僭越称制,其行径与谋逆无异!非寻常水匪可比!”

    他顿了顿,目光如冰刃般扫过全场,特别是在几位出身南方或掌管过漕运的官员脸上稍作停留。那目光仿佛能穿透他们的内心,让他们感到如芒在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