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熄了火,从驾驶室跳下来,脸上洋溢着自豪。
“好得很!不到中午就卖光了,还有人排着队没买上呢!“
“真的假的?“
张大柱挤到最前面,黝黑的脸上写满不信。
“那黄瓜真能卖一块一斤?“
“骗你干啥?不过,今天新店开业,我大哥给打了八折。“
苏建军从兜里掏出那叠钞票,在众人眼前晃了晃。
“瞧见没?我大哥还特意给大伙儿发了奖金!“
人群顿时炸开了锅。
吴二埋汰瞪大了眼睛。
“建军哥,真真有我们的份?“
“那当然!“
苏建军挺起胸膛。
“我大哥说了,一人两块,感谢大伙儿这些天的辛苦!“
借着月光,苏建军开始分发奖金。
当一张张钞票递到工人们手中时,这些朴实的庄稼汉脸上露出了难以置信的表情。
王老汉声音有些哽咽。
“这这咋好意思“
“拿着吧!“
苏建军拍拍老人的肩膀。
“明天还得起早摘菜呢,我哥说以后卖得好,奖金只多不少!“
工人们欢天喜地地散去后,苏建军没有直接回家,而是拐去了村东头的小卖部。
虽然已是深夜,但听到拖拉机声,店主老王还是披着衣服出来了。
“建军?这么晚了啥事?“
“王叔,不好意思吵醒您。“
苏建军歉意地笑笑。
“我想买点东西。“
他用剩下的钱买了两斤红糖、一包大前门香烟,还有几盒火柴。
想了想,又添了一瓶二锅头。
这些在城里不算什么,但在村里都是稀罕物。
苏建军提着东西没有回家,而是先去了苏老爷子那边。
刚进屋,就发现父亲苏老爷子竟坐在堂屋里,就着煤油灯抽旱烟。
“爹,您咋还没睡?“
苏建军惊讶地问。
老爷子吐出一口烟,眯着眼睛看他。
“等你回来。生意咋样?“
苏建军把东西放在桌上,兴奋地汇报起来。
说到全聚德的插曲时,老爷子忍不住笑出了声。
“好!好!“
老爷子连声说。
“咱老苏家这回可长脸了!“
苏建军把红糖推到父亲面前。
“爹,这是大哥让我捎回来的,说给您和娘补身子。“
老爷子很满意,招呼老婆子把红糖收了起来。
与此同时。
四九城的苏家小院里,气氛同样热烈。
堂屋的煤油灯挑得亮堂堂的,苏玉芬坐在炕沿上,面前摊着一堆钞票和硬币,手指飞快地拨弄着算盘珠子。
“三百八十七块八毛!“
她终于抬起头,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
“爸,咱们一天就赚了这么多!“
王秀兰正在灶台边烧水,闻言差点打翻了水壶。
“多少?“
“小四百呢!“
苏玉芬又重复了一遍,拿起记账本给父亲看。
“全是按八毛一斤卖的,有几斤路上磕碰的,便宜处理了“
苏建国接过账本,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这个数字比他预计的还要好,看来反季节蔬菜的市场比他想象的更大。
算完账,苏建国合上账本,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
他想了想当即直接开口道。
"玉芬,明天早上你早点起来,跟你妈一起做一批豆腐。"
苏玉芬正收拾着桌上的钞票,闻言一愣。
"啊?爸,您是说明天就做?"
她的语气中满是兴奋。
"对,趁热打铁,正好你二叔今天已经把磨盘拉过来了,就放在你那豆腐坊。"
苏建国点点头,目光扫过妻子和女儿。
"咱们蔬菜卖得好,明天肯定会有更多回头客。豆腐是老百姓日常必需品,跟蔬菜一起卖,能互相带动。"
王秀兰则是有些担心道。
"当家的,玉芬这才刚开始学,我怕"
"妈!"
苏玉芬急切地打断母亲。
"我能行的,我今晚就去准备!"
她当即跑到父亲跟前,保证道。
"爸,您放心,我肯定能把豆腐做好!"
苏建国看着女儿信心十足的样子,不由得提醒道。
"记住,做生意最重要的是口碑。豆腐要么不做,要做就得做好。"
他转向妻子。
"秀兰,你好好教她。"
王秀兰叹了口气,但看着女儿期待的眼神,还是点了点头。
"那我去把黄豆泡上。"
夜深了,苏家小院却依然亮着灯。
苏玉芬蹲在后院新建的豆腐坊里,借着油灯的光亮仔细擦拭着新安装的石磨。
她的手指抚过石磨上"苏记豆腐"四个刻字,心头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
"玉芬,这么晚了还不睡?"
王秀兰抱着一个装满黄豆的木盆走进来,盆里的豆子已经泡得胀鼓鼓的。
"妈,我太兴奋了,睡不着。"
苏玉芬接过木盆,手指拨弄着水中的黄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您看,豆子泡得正好。"
王秀兰看着女儿专注的侧脸,不由想起她小时候第一次学做饭时的样子。
那时的玉芬也是这样,眼睛里盛满了跃跃欲试的光彩。
"做豆腐可比做饭难多了。"
王秀兰轻声说。
"特别是卤水点豆腐,讲究的是'看浆下卤',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
苏玉芬当即在一边好奇地问道。
"妈,我听说现在很多豆腐坊都用石膏点豆腐,说是又省事又便宜。为啥您一定要用卤水点呢?"
王秀兰则是笑着解释道。
"傻丫头,石膏点的豆腐哪能跟卤水点的比?"
"妈,您给仔细说说呗。"
苏玉芬凑近了些,眼睛满是求知。
王秀兰则是开始给苏玉芬解释。
"首先这豆浆的颜色就不同,用卤水点的豆腐,做出来是这种嫩生生的米黄色,看着就喜人。石膏点的发白发青,跟生了病似的。"
"真的差这么多?"
苏玉芬惊讶得瞪大眼睛。
"那可不!"
王秀兰继续道。
"用卤水点的豆腐,豆香味很浓。而石膏点的豆腐豆香味要淡一半,吃起来还带着股涩味。"
苏玉芬恍然地点头。
王秀兰接着说。
"最重要的是口感。卤水点的豆腐又嫩又滑,含在嘴里,一抿就化。石膏点的发硬发柴,跟吃棉花套子似的。"
苏玉芬有些担心地问。
"妈,那卤水点豆腐是不是特别难啊?"
王秀兰想了想,也不想打击女儿的自信。
"说难也不难,关键是要掌握火候。”
苏玉芬抬起头,灯光在她脸上。
"妈,您是怎么学会的?"
"我啊。"
王秀兰眼神飘远。
"是你外婆教的。那时候家里穷,做豆腐卖是唯一的生计。我学的时候可没少挨骂,做坏了好几锅呢。"
"那您第一次成功时是什么感觉?"
王秀兰笑了。
"就像就像抱着刚出生的你一样,又紧张又欢喜。"
母女俩相视一笑,小小的豆腐坊里弥漫着温馨的气息。
凌晨三点。
整个四九城还在沉睡,苏家小院已经亮起了灯。
苏玉芬搓了搓冻得发红的手,哈出一口白气。
"妈,咱们开始吧?"
王秀兰点点头,系紧围裙。
"先磨豆子。记住,水要一点点加,不能急。"
苏玉芬将泡好的黄豆倒入石磨的进料口,王秀兰慢慢转动磨盘。
乳白色的豆浆顺着石磨边缘流下,落入下方的木桶中,散发出浓郁的豆香。
"妈,您的手真巧。"
苏玉芬看着母亲娴熟的动作,由衷赞叹。
王秀兰笑了笑。
"熟能生巧罢了。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每天天不亮就得起来磨豆子,手上全是茧子。"
磨完豆子,王秀兰将豆浆倒入大铁锅中,点燃灶火。
"火候是关键。"
她一边搅拌一边解释。
"不能太大,会糊底;也不能太小,煮不熟。"
苏玉芬认真记下每一个细节,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锅中渐渐沸腾的豆浆。
"现在该点卤了。"
王秀兰取出一个小陶罐,里面盛着黑褐色的卤水。
苏玉芬屏住呼吸,看着母亲将卤水缓缓倒入豆浆中,同时用长柄勺轻轻搅动。
神奇的一幕发生了。
豆浆渐渐凝结,分离出絮状的豆花和清澈的黄浆水。
"看到了吗?"
王秀兰轻声说。
"这就是豆腐的雏形。"
苏玉芬睁大眼睛,像是见证了一个奇迹。
"太神奇了!"
王秀兰将豆花舀入铺好纱布的木模中,包好纱布,压上重石。
"压一个时辰就好了。现在,你自己试试?"
苏玉芬深吸一口气,接过母亲递来的木勺。
她的手微微发抖,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
第一次尝试,她放少了卤水,豆浆只凝结了一小部分,剩下的依然稀薄如水。
"怎么会这样"
她咬着下唇,声音里带着哭腔。
"没关系。"
王秀兰拍拍女儿的肩膀。
"第一次都这样。记住,卤水要分三次下,每次都要观察豆浆的变化。"
第二次,苏玉芬搅拌得不够均匀,做出的豆腐里夹着硬块。
"又失败了"
她沮丧地垂下头。
王秀兰没有责备,只是轻声说。
"别急,慢慢来。做豆腐就像养孩子,得有耐心。"
第三次,苏玉芬因为心急,卤水下得太多太快,豆腐变得又老又硬。
"还是不行"
她颓然地坐在小凳上,眼眶发红。
王秀兰蹲下身,轻轻擦去女儿脸上的汗水和泪水。
"玉芬,你知道我学做豆腐失败了多少次吗?整整七锅豆子啊。你外婆说,没经历过失败的豆腐匠,做不出好豆腐。"
苏玉芬抬起头,看到母亲眼中坚定的光芒。
"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