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255章 矫枉过正
    王警官追上来:"方教授,我送您回去吧我向您保证,我绝对不会违反规定,扣押任何一个老百姓。"

    "不必了。"方稷头也不回。

    走出信访办大门,炽热的阳光扑面而来。方稷站在台阶上,望着街上川流不息的人群,方稷反而觉得有一种无能为力的悲鸣。

    当天下午,市委召开紧急会议。晚上七点的本地新闻播报:"今日,我市对信访工作作风问题进行专项整治,涉事干部已被停职检查"

    而此时的方稷,正在郑怀山家里,和两位老人一起吹着电扇,吃着西瓜。电视里传来播音员的声音:"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郑怀山笑着递给方稷一块西瓜:"老方,你今天可是为民除害了。"

    方稷摇摇头,自嘲式的一笑:"今天要不是仗着这方教授的身份,不知道要不要被他们教育一通,让我做个安安分分的良民呢。这么快的处理结果,我反而觉得可悲,这世界无权,不闹就办不了事情吗?"

    张地马吐出一颗西瓜籽,叹了口气:"你说得对。可胳膊拧不过大腿,谁不是这么熬过来的?"

    电视里的新闻还在继续播放,但三人的注意力都不在那上面。

    郑怀山家的老式座钟发出沉闷的报时声,像是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方稷握西瓜的手紧了紧,汁水顺着指缝滴落。

    "现在好歹能报警,能投诉。"张地马苦笑着摇头,"虽然唉。"

    窗外,晚霞染红了半边天。方稷望着那绚丽的色彩,突然站起身:"不行,这事不能就这么算了。"

    "方稷你要干嘛?"

    方稷从郑怀山家的抽屉里找出几张信纸,老式的格子纸已经泛黄,但依然平整。他拧开钢笔,笔尖悬在纸面上方,突然停住了。

    "怎么了?"郑怀山递来一杯浓茶。

    方稷摇摇头,抿了一口苦涩的茶汤:"我在想,这封信该怎么写。"

    窗外的蝉鸣突然安静下来,仿佛也在等待他的下笔。钢笔尖终于落在纸上,发出沙沙的声响:

    "尊敬的纪检委领导:

    我是一名普通的农业科研工作者。今日在信访办的遭遇,让我彻夜难眠。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千千万万可能遭遇同样对待的老百姓"

    写到第三页时,方稷的笔迹开始颤抖。他详细记录了从进门登记到被威胁报警的全过程,甚至画出了信访办的平面图,标注每个刁难群众和和稀泥的环节。

    郑怀山在一旁看得直咂舌:"老方,你这写得也太细了吧"

    "就是要细。"方稷摘下眼镜擦了擦,"让纪检委的同志一看就明白,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整套'对付老百姓'的流程。"

    方稷小心地将八页信纸叠好,装进信封。在封口处,他犹豫片刻,又补上一行小字:"实名举报,此信可公开"。

    第二天清晨,方稷亲自来到市纪委大楼。与信访办不同,这里的保安见他年纪大,主动上前搀扶:"老人家,您找哪个部门?我带您去。"

    接待室里,一位年轻的女干部双手接过信封:"您放心,我们一定认真调查,如果属实我们会在15个工作日内给您答复。"

    一周后,这封信引发的风暴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先是市纪委通报批评了12名信访干部,接着省委巡视组进驻开展作风整顿。最令人意外的是,《民声日报》在头版刊登了方稷来信的节选,配发的评论员文章标题赫然是:《破除"门难进"背后的官僚主义堡垒》。

    三亚的街头巷尾,人们都在议论这件事。早餐店里,一个卖菜的大妈拍着桌子说:"早该整治了!上次我去办个证明,跑了四趟!"

    而此时的方稷,却回到了试验田里。他蹲在田埂上,仔细检查着新培育的抗旱稻种。铁柱匆匆跑来:"方老师!市委刘秘书长来了,说想见您!"

    方稷头也不抬:"告诉他,我正在工作。老百姓的事,该找哪个部门就找哪个部门去。"

    远处,刘秘书长的车停在试验站门口,却没人敢进来打扰。烈日下,方稷的身影在稻田里显得格外渺小,又格外高大。

    那天晚上,郑怀山家的电视里播放着新闻:信访系统开展作风大整顿,多地出台便民措施

    张地马给方稷倒了杯酒:"老方,你这封信,算是捅破天了。"

    方稷望着窗外的星空,轻声道:"我只是做了每个人都会做的事。"

    "得了吧!"郑怀山笑着摇头,"换个人,当官的说报警抓你,估计就被当官的吓住了!"

    方稷抿了一口酒,眼神却愈发清明:"老郑,你说得对。但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他指着电视上正在播放的新闻画面,"你看,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整顿作风。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党和政府是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事的。"

    郑怀山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也是。要不是上面有政策,你这一封信也掀不起这么大风浪。"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新闻播报的声音从郑怀山家的老式电视机里传出:"三亚市环卫处组织20名环卫工人,在40c高温下连续奋战4小时,从8吨垃圾中为游客找回丢失的手钏"

    画面切换到一位妆容精致的女士,她对着镜头笑容甜美:"特别感谢政府把老百姓的小事当成大事来办"

    "啪!"张地马猛地关掉电视,气得胡子直抖:"这他娘的是人干的事?"

    方稷盯着黑下去的屏幕,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茶杯边缘。茶杯里的倒影扭曲变形,就像此刻他复杂的心情。

    大同古城的晨雾还未散尽,环卫站里就炸开了锅。环卫站长攥着电话的手直发抖:"什么?调二个人去找手镯?可今天景区俺们这边太热了领导,地面温度都要到60度了,这会去垃圾站人都要中暑不行的"

    电话那头的声音不容置疑:"这是肖副局的指示!失主是其他省法院来的干部家属!现在确实很热,但是克服一下,尽快找到!好了,就这样。"说完就是一声挂电话的嘟嘟声。

    与此同时,景区门口,陆女士正对着电话给她闺蜜吐槽:"哎呦烦都烦死了,谁懂啊,刚买的和田玉手钏丢了就是宝宝拿在手里玩,没注意给不知道扔哪里了,后来问了宝宝才知道他觉得好玩,扔在我们装水果的垃圾袋里了。"

    她闺蜜惊讶,“啊?那可怎么找回来啊?”

    陆女士心里有谱,自己打了市长热线,现在各地政府,都想找出为民办事树立标杆,自己这不是给他们送上门的标杆吗?

    上午十点,地表温度突破60c。两名环卫工人戴着三层口罩,在垃圾转运站里翻找。老张头突然一个踉跄,要不是被同事扶住,差点栽进垃圾堆里。

    "老张!"

    "没事就是有点晕"老张摆摆手,汗水在他黝黑的脸上冲出几道泥沟。

    监控室里,景区主任盯着屏幕直咂嘴:"拍清楚点,重点拍工人辛苦的镜头!这可是难得的宣传素材!"

    正午时分,60多岁的环卫工突然举起塑料袋:"找到了!"玉手钏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终于找到了,工人们心里暗暗松了一口气,实在热得没力气了。

    当天傍晚,大同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特别报道:《8吨垃圾寻一钏,为民服务暖人心》。画面里,陆女士红着眼眶接过手钏:"太感动了!这才是真正的人民公仆!"

    但是无人看到环卫工人挂着盐霜的工作服和干裂的嘴唇,热到恶心发晕的环卫工人。

    新闻还没播完,看电视的民众就炸开了锅。

    大家不懂,既然是你家自己弄丢的,你怎么不自己翻垃圾?

    午夜,市政府紧急会议室的电扇开得很足。肖副局擦着汗翻看舆情报告:"怎么会这样?明明是正面报道"

    宣传主任小声嘀咕:"都怪最开始挑事的那个方教授,现在民众动不动就上纲上线"

    方稷的眉头越皱越紧。报道中赫然写着:"这都是他们应该做的:要发扬'不怕苦、不怕脏'的精神"

    "胡闹!"方稷一巴掌拍在报纸上,"这是把基层工作者当什么了?这不是为民服务,这是官僚主义的新变种!就为找一个装饰品,值得拿人命冒险吗?这么热的天!简直是为财害命!"

    铁柱也看到了报道,和方稷一样气愤,"这群人就是把服务当成表演了,作秀!"

    舆论瞬间反转。原本的"暖心新闻"评论区,转眼被愤怒的网友攻陷,谴责的电话都要把山西城管局打爆了,城管局只能把电话线拔了。

    喜欢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请大家收藏:()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