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颐和园乐寿堂, 香烟缭绕,慈禧斜倚在铺着明黄色软垫的宝座上,手里摩挲着玉如意,
载泽、戴鸿慈垂首侍立。
“说吧,又来念叨出洋的事?”慈禧的指尖敲了敲扶手,眼睛看向二人。
从八国联军退出北京后,慈禧被洋人打醒了,这时他觉得康有为、梁启超他们变法,
是有助大清强盛的,慈禧接受了向洋人学习的观念。
尤其是日俄战争的爆发,她看到日本突然横空出世,感觉大清效仿日本变法,有可能超越日本,
但是,决心一直没坚定下来。一拖几年过去了。
~载泽上前一步,叩首时朝珠轻碰:“太后,我们学西洋,不是丢了自己的根——
皇上还是皇上,臣子还是臣子,只是把朝廷的法子变一变,大权还在太后手上。
臣请求派人去西洋学习取经。”
“向谁学习?”慈禧漫不经心道。
“日本和欧洲国家。”
“日本?”
“对!日本离咱最近,他们的规矩跟咱最像——也有皇帝,也讲忠孝,
学他们,既不用丢了祖宗的礼法,又能学着如何强大国家。”
慈禧沉默了,她想起甲午年的惨败,想起荣禄临终前劝她“得变个法子”。
她终于开口,声音沉了些:“出洋?谁去合适?”
载泽与戴鸿慈对视一眼,忙道:“奴才们愿往!再选几个忠心可靠的大臣,
带些懂洋文的随员,去日本把学堂、工厂、衙门都看仔细了,回来一字一句给您禀报。”
慈禧正了正身子,一脸严肃:“也罢,去,给我瞅瞅人家那‘立宪’是啥玩意儿!学点本事。”
载泽、戴鸿慈忙叩首:“奴才遵旨!定不负太后所托!”
事情决定了下来,五位顶戴花翎的大佬组团出发了。
“……”
“载大人,您就是咱们出访团队的领班,您是皇亲国戚,又揣着老太太的密旨,您说了算。”
戴鸿慈奉承道。
戴鸿慈是老翰林,满脑子经世致用。
端方是出了名的"新潮官",早就玩过照相机。
还有徐世昌和绍英,一个精于算计,一个擅长应酬。
这五人都是千年的老狐狸——精得很!
然而,就在考察团即将启程之际,意外发生了——
1905年9月24日,五大臣乘坐火车从北京正阳门车站出发,准备奔赴天津换乘海船,
革命党人吴樾怀揣炸弹混入车厢,试图以刺杀手段阻止清廷的“假立宪”。
爆炸中,吴樾当场牺牲,绍英受重伤,徐世昌因事未同行,原定行程被迫中断。
此次遇刺后,清廷调整了考察团成员,
改派李盛铎、尚其亨替换徐世昌、绍英,与载泽、戴鸿慈、端方组成新的“五大臣”。
为确保安全,考察团兵分两路:一路由载泽、尚其亨、李盛铎带队,主要考察日本、英国、法国、比利时等国家。
另一路由戴鸿慈、端方带队,重点考察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
等他们真到了国外,才算开了眼。
在日本,端方看到伊藤博文唾沫横飞讲“天皇与内阁分权”,
看着人家工厂里机器转得比辫子甩得还快。
在英国,看到议会里议员吵得脸红脖子粗,首相居然还要给议员鞠躬。
在德国,皇帝阅兵时军靴踩得震天响,可旁边大臣却在低头记“宪法条文”。
一切都颠倒认知,一切都那么陌生。
两路考察团历时半年多,遍历欧美及东亚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详细考察各国宪政制度、经济文化、社会治理等情况,收集了大量资料,形成了多份考察报告。
载泽在日记里感慨:“日本天皇权力不小,可百姓也能说话,这才叫国强啊!
端方更直接,把人家的警察制度、学校章程抄了满满三大箱子,回来就跟慈禧拍胸脯:
“照猫画虎,咱也能成!”
1906年,清廷下了“预备立宪”的诏书,全国欢呼雀跃。
立宪派的张謇们忙着组织“国会请愿团”,学生们在街上游行喊“速开国会”,
连茶馆里唱戏说书的都改了词:“往后皇帝说了不算,得大伙儿商量着来!”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老百姓等来的,却是一盆盆冷水。
1908年的《钦定宪法大纲》里写着:“皇帝有权解散议会、宣战媾和,谁也不能拦着。”
说白了,还是老佛爷那套“换汤不换药”。接着搞官制改革,军机处还在,实权全在皇族手里。
各省搞谘议局(地方议会),议员提的建议,督抚一句话就能作废。
随着预备立宪推进,清廷于1911年组建了责任内阁,这也是中国历史上首个正式的内阁机构。
然而,当人们仔细一看内阁组成人员,
卧靠!有猫腻。
13名内阁成员中,皇族占7人(包括庆亲王奕匡任总理大臣),
呵呵,这特么哪是改革,分明是新瓶装旧酒,“各位,咱们干脆称这个内阁叫皇族内阁吧。”
张謇气得把请愿书扔在地上:“这哪是立宪?这是把咱们当猴耍!”
清廷立宪的虚伪被戳穿,慈禧这一搞,不仅未能缓和社会矛盾,
反而加剧了立宪派与革命派的不满,成为辛亥革命爆发的重要诱因之一。
立宪派彻底寒了心。
当初他们信清廷能“渐进改革”,又是办报纸又是搞请愿,结果发现人家根本没诚意。
这场闹了十年的"立宪大戏",说到底就是一场权力游戏。
清廷想借"立宪"保住皇权,结果把最想帮它的立宪派推到了对立面。
五大臣出洋考察,本是清廷试图通过制度改良挽救统治的尝试,
但“皇族内阁”的出现,让人们看清了其“假立宪、真专制”的本质,
守旧派这番骚操作,反而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
喜欢清宫秘史十二章请大家收藏:()清宫秘史十二章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