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292章 保路运动
    “什么?铁路收归国有,还转手让洋人修建,那我们先期投资不就打水漂了?”

    四川民营铁路局王名义怀疑自己耳朵听错了,“这消息靠谱吗?”

    “王大人,实锤了,朝廷下达了公告,铁路修建权收归国有。”幕僚低声回道。

    宣统三年(1911年),四川、广东、湖北、湖南“保路风潮”,像一场从南到北烧起来的野火,一发不可收拾。

    主要矛盾出在铁路股票的纠纷,涉及到了千家万户。

    这火势直接造成全省罢市、罢工、罢课乃至武装起义。

    要想弄明白这件事,还得从八年前说起。

    ……

    1903年起,清廷放开民间资本筑路,“太好了,我们终于有了自己修铁路的权力,火车一响,黄金万两,哈哈……”

    民间早就憋着股气。四川、湖北、湖南、广东四省最先响应。

    尤其是四川,1904年成立“川汉铁路公司”,喊出“川人办川路”的口号。

    怎么筹钱?四川想出个“租股”的招:全省农民按田租的3抽钱,无论贫富贵贱,只要有田,就得掏钱。

    佃农、小贩、甚至乞丐,都被卷进来——

    有的人家一年收十石谷,就得拿三斗出来买“铁路股票”。

    到1911年,川汉铁路股本已达白银1400多万两,其中“租股”占了70,牵扯上千万四川人。

    这铁路,早不是士绅的生意,成了全省人的“活命钱”,

    股票上的墨迹,混着多少人家的汗珠子。

    人们已经认识到,长线投资铁路,利国利个人。

    湖北、湖南、广东效仿四川,也纷纷全民投资铁路股票。

    粤汉铁路靠商股、华侨捐款。

    湘鄂则是商股加官股。总之一句话,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家家有股份,百姓攥着股票,盼着铁路修成能分红,更盼着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的路”。

    然而分红没看到,却看到了朝廷收回修建铁路的权力。

    传闻起草这道旨的是邮传部尚书盛宣怀,此人算盘打得贼精:民间修路太慢(川汉铁路修了7年,才铺了几十里),

    不如收归国有,再向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借钱,既快又能捞回扣。

    可他算漏了最关键的:民间的股本怎么算?

    “朝廷不能这样做,这不是糊弄收割老百姓韭菜吗?”民众议论纷纷。

    清廷的方案透着霸道:谁说不给你们股份?广东:股本全退,还加利息(毕竟华侨多,怕闹到国外)。

    湖南、湖北:只退六成现金,剩下四成折成“国家铁路股票”(等于打白条)。

    四川最惨:之前花掉的300多万两(多是勘探、行贿的冤枉钱)算“亏损”,不算数。

    剩下的股本,也只给“国家股票”,想拿现金?没钱。

    这哪是“国有”,分明是明抢!

    四川人炸了:我们的“租股”是血汗钱,凭啥说亏就亏?

    士绅们也急了——他们手里握着大量商股,这下血本无归。

    5月16日,成都各学堂罢课,商人罢市,街头贴满“保路破约”的标语,

    连挑夫都在扁担上写着“誓死保路”。

    “走!找他们说理去!”

    “乡亲们,别乱来,朝廷会让我们说话的。”一位长者劝道。

    “对,老先生说的有道理,咱们先成立组织,个人力量有限!”乡绅罗纶建议。

    6月17日,四川“保路同志会”在成都成立。

    会长是翰林院编修蒲殿俊(士绅代表),副会长是举人罗纶。

    这俩人本是清廷的“自己人”,此刻却成了领头的——可见清廷有多不得人心。

    同志会一成立,章程写得明明白白,“拒借洋款、废约保路、力图保护百姓股本。”

    铁路局的王大人直接放话,“我们只反盛宣怀,不反朝廷!”

    民众的怒火瞬点燃,短短半个月,重庆、自贡、嘉定(今乐山)等地都成立了分会,会员超10万人。

    四地的民众都卷了进去,几乎每个人都投资了铁路股票,谁能坐以待毙呢?

    最震撼的是“罢市”。

    8月下旬,成都率先关了城门,商铺全上了门板,连茶馆、酒肆都挂出“保路救国,暂停营业”的牌子。

    接着,全省跟进:重庆的商帮敲着锣通知关门,水路一下子停摆了。

    连偏远的宁远府(今西昌),挑盐的脚夫都歇了工。

    街头巷尾,百姓聚在一起痛骂,有人把光绪帝的牌位供在桌上(光绪曾支持民间筑路),

    举着牌位游行,喊着“光绪爷,你看看今日的朝廷!”

    清廷慌了,派端方带湖北新军入川“平乱”,又给四川总督赵尔丰下了死命令:“迅速弹压,勿任蔓延”。

    赵尔丰是个杀人不眨眼的狠角色(人称“赵屠夫”)。

    9月7日,他设了个局:说朝廷想出了新办法,请蒲殿俊、罗纶等11位士绅到总督署“商讨”。

    众人信以为真,刚进门就被刀斧手按在地上——“你们勾结乱党,图谋不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消息传到街面,上万百姓举着铁锹和匪粪叉,涌到总督署门前请愿,请求“释放诸公”。

    赵尔丰在府上看到这些老百姓,对亲兵说:“开枪!”

    枪声在正午响起,子弹扫过人群,当场打死32人,其中有老人,有小孩,还有一位说书先生。

    遇难者的尸体被扔进督署后的荷花池,血把池水都染红了——这就是着名的“成都血案”。

    血案当晚,成都的电报局被愤怒的民众砸了,但消息还是传了出去。

    重庆的《蜀报》用红字印出“血案”详情,全省瞬间炸了:“赵尔丰杀我们的人!跟他拼了!”

    血案成了转折点。

    先前的商谈,被枪声激怒成了声讨。

    “保路同志会”变成“保路同志军”,各县百姓扛着土枪、大刀、长矛,

    甚至拿着锄头、扁担,从四面八方涌向成都。

    为首的是四川哥老会(民间秘密组织)的舵爷:张捷先在华阳举事,侯宝斋在新津起兵,罗子舟在荥经响应。

    他们没受过训练,却凭着一股血气,把成都围了个水泄不通。

    新津之战最惨烈:侯宝斋率数千人守桥,清军架起大炮轰,

    同志军顶着炮火冲锋,尸体堆成了山,最终还是失守了,但清军也被拖得死伤惨重。

    此时的四川,已成燎原之势:荣县知县反水,宣布独立。

    各州县的衙役、团丁倒戈,甚至清军的巡防营,也有人带着枪投奔同志军。

    清廷急得要上房,命端方赶紧带湖北新军入川。

    ——可湖北新军主力一走,武昌城就空了。

    (城门空虚,有利于南昌起义,10月10日,就在湖北新军分批入川后,武昌城内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

    很多年后,人们才看清:保路风潮看似是为了股票,实则是清廷把士绅、商人、农民、会党全推到了对立面。

    保路运动最大成功之处,就是为接下来的武昌起义,提供了有利时机。

    喜欢清宫秘史十二章请大家收藏:()清宫秘史十二章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