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枪口抬高不逼迫革命军,除了“养寇自重”的原因外,再就是英国驻京特使朱尔典游说起了作用。
“袁公,战争就会造成两败俱伤,双方坐下来和谈才是双赢,中国安定,有利于我们经商,三方得利,何乐不为呢?”
朱尔典软硬兼施,袁世凯不得不给个面子。
而日本政府则支持革命军继续死磕清政府,日本狼子野心,他们希望中国内乱,只有这样,他们才有机会占领东三省。
权衡利弊,袁世凯听从英国人的建议——停火和谈。
和谈的前提条件是双方各退一步,袁世凯督促清政府尽快实行立宪改革,南方革命军放弃共和。
袁世凯支持建立君主立宪制,迎合的是立宪派。
在慈禧活着的时候,袁世凯曾经帮着慈禧和荣禄镇压过立宪派,造成立宪派元气大伤,
从此,立宪派恨透了袁世凯。
如今立宪派的势力超过了皇权派,袁世凯转而不再维护专制的皇权,而是支持立宪派。
老袁为人狡诈,他看大清快完了,没必要为之殉葬。
此时,袁世凯是大清的内阁总理,削弱皇权,不就是赋予总理的权利吗?
他不让冯国璋穷追猛打革命军,就是怕逼急了革命军破釜沉舟一战
他想通过议和的办法,说服起义军放下武器。
老袁很务实,深知能够通过外交解决的问题就别动手,毕竟打仗要死人的。
故此,老袁就给革命军总督黎元洪发了一个电报,大意是说咱们坐下来谈谈吧,
我让大清实行立宪制,组织内阁,限制皇家子弟在内阁中的人数等等。
黎元洪也不想打仗了,黄兴走了,他都成了光杆总督,于是回电说:“坐下来谈可以,但是必须废除皇权实行共和”。
黎元洪和孙中山的主张是一样的,那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黎元洪要老袁实行共和制,是要赶跑清政府,实行五族共和,与保留皇族针锋相对。
老袁说不行,我吃朝廷的俸禄,让皇帝退位我说不出口。
他做了多年的大清臣子,骨子里多多少少还残留着君君臣臣的观念,
说他没有一点感恩之心不符合历史。
此时,袁世凯坚持立宪是找了一个折中办法,保留住皇权不让大清太难堪,自己还拥有无限的权力。
他认为这是“三全其美”的办法。谁知革命军态度坚决,皇帝必须下台否则免谈!
革命军一来对皇家失去了信心,二来怕皇家秋后算账。
双方不欢而散,袁世凯心说,只要把革命军打服打趴下,接下来的事就好办了。
不服是吧?袁世凯下令炮轰武昌都督府,逢单日打,逢双日休息。
就在南北胶着的时候,京城监狱门口热闹非凡。
原来这天监狱要释放了两名政治犯,北京市民争前恐后一睹这两人的尊容。
此二人一人名叫汪精卫,另一人是汪的战友黄复生。
原来汪精卫和黄复生实施了刺杀大清的实际统治者,皇上他爹摄政王载沣。
说起汪精卫大大有名,后来当了日奸,不过此时是反清大英雄。
他曾在狱中写下,“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豪迈诗句。
那时,汪精卫只有26岁。
……
“汪精卫刺杀摄政王,是不是活腻了?”没错!汪精卫就没打算活着回来。
汪精卫,浙江绍兴人,本名汪兆铭。
1905年,在日本留学的汪精卫加入了孙中山的同盟会。
1909年,他和同学黄复生,喻培伦,陈碧君,(陈碧君后来成了汪精卫的老婆)
几个人利用开设照相馆为掩护,密谋实施刺杀载沣行动,
他们计划在载沣上朝的路上埋设炸弹,在埋炸弹时被禁卫军发现。
行动失败,汪精卫和黄复生随即被捕入狱。
刺杀大清皇帝他爹,这不是重罪又是啥?好在载沣心慈手软,
加上他想拉拢革命党人,二人这才死里逃生,被法院判处无期徒刑。
转眼两年过去了,阳夏保卫战结束后,
清政府履行当初答应袁世凯释放自戊戌变法以来所有政治犯的承诺,汪精卫和黄复生被放了出来。
说来汪沾了老袁的的光。
袁世凯久闻汪精卫大名,第二天他就派人把他请到了家中。
二人彼此欣赏,袁主张立宪,立宪与革命军的共和接近,加上他又是被载沣迫害的汉人,
所以汪精卫对袁世凯很有好感,有点“英雄相惜”的意思。
随后,在袁世凯的提议下,汪精卫和老袁的大公子袁克定结拜成了兄弟。
怪事!袁世凯为何与汪精卫套近乎?
原来袁世凯想让汪精卫去南方说服革命军接受立宪制,
汪精卫是同盟会的人,又是反清名人,说话有分量,让他做说客肯定没错。
为了郑重其事,袁世凯还草拟了一个委任状,任命汪精卫做北方朝廷的议和代表参赞,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不过这份委任状只有袁和汪知道。
有意思的是,汪精卫回到南方后,也被革命军任命为议和代表参赞。
有了汪精卫这个说客,南北很快签订了停火协议,接下来就是和谈事宜。
南北和谈的主要障碍是改变国体的问题,也就是保不保留皇帝的问题。
袁世凯笃定好结果都是谈出来的,于是双方约定在上海议政大厅坐下来谈谈。
12月7日,袁世凯派唐绍仪为北方议和代表。
唐绍仪,广东香山县人,他后来做了中华民国的第一任内阁总理。唐和袁关系很铁。
南方革命军派出的和谈代表是武廷芳,武廷芳也是一个牛人,广东新会人,
中国第一位法学博士,第一位华人大律师,他曾做了李鸿章20多年的参谋,
对西洋制度法律知识门清,对外交更是没得说。
随后谈的很艰难。双方在变更国体问题各不相让,14天举办了三次和谈,均不欢而散。
唐绍仪坚持立宪,武廷芳坚持共和,袁世凯不发话,唐绍仪不敢答应。
革命军表示不行咱们接着打,唐绍仪怕搞的太僵不好收场,于是含含糊糊答应先组织内阁,
意思是走一步看一步,缓和一下气氛。
……
就在南北双方拉扯的时候,孙中山从英国伦敦回国了。
他通过报纸了解了国内革命行动,哈哈!革命岂能少了我孙文?
孙中山名气很大,是南方革命军心目中的领袖,
南方群众自发去迎接孙中山,纷纷请愿让孙做临时大总统。
为了促使袁世凯逼迫小皇帝退位和接受共和,孙中山接受大家伙的请愿,于1912年1月1日组成由17省参与的南京政府,
每省在议会里有一席位,经过议会选举大总统,孙中山获得16票,黄兴获得一票,
孙中山高票通过,当上了临时大总统。
远在京城的袁世凯听闻孙中山当上了大总统,直气得火冒三丈,一纸电文否定了唐绍仪所有和谈条约,唐绍仪觉得脸上无光,随即提出了辞职。
南北战火大有点火就着之势。
着急的不止袁世凯一人,这时汪精卫跑去质问孙中山为何破坏和谈?
“你是不是舍不得总统之位?再起战火南方有几成胜算?”
汪精卫说的确实没错,革命军财政捉襟见肘,还真扛不住袁世凯北洋军的进攻。
孙中山急忙辩解道:我只是要逼袁世凯一把,谁知把事情搞大了。
为表自己不贪恋官位的意思,孙中山当即提出,只要袁世凯说服清廷退位,孙某情愿让出大总统之位。
有这句话,汪精卫放心了,他把孙中山的意思传给了袁世凯。
袁世凯稍稍松了口气。
就在这时候,京城一件刺杀事件发生了。
就在袁世凯下朝回家的路上,突然遭到了同盟会会员的炸弹袭击,
同盟会会员害怕袁世凯夺了孙中山的大总统之职,出于愤怒刺杀他。
所幸老袁的车夫赶车技术高,载着老袁逃过了一劫,从这以后袁世凯吓得再不敢上朝,
小皇帝和隆裕太后一看,袁世凯被革命党人追杀,之前觉得他吃里扒外,
刺杀事件发生后,小皇帝和太后都认为袁世凯是忠臣。
有时候事情发展超乎预料,谁知道革命党的暗杀却帮了袁世凯。
从此以后,清廷对袁世凯言听计从,并全权托付他处理和南方革命党的问题。
本来袁世凯想装装效忠大清的样子,既然取得了清廷的信任,那我就没必要再装了。
他害怕夜长梦多,当务之急是得到大总统之位,于是改变了主意,不再坚持立宪 。
看到了目标也就有了动力,为了逼迫清廷接受退位,
1月26日,袁世凯授意其手下干将段祺瑞,联名北洋将领通电支持共和,
电文说,如果清帝不退位,北京城将变成一片血海。
袁对隆裕太后说,“将领们要造反。”
面对此情此景,只吓得小皇帝和隆裕太后相对落泪。
喜欢清宫秘史十二章请大家收藏:()清宫秘史十二章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