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54章 《蜂花柬》的残卷
    这句话迅速在石匠伙中口口相传,连隔壁村的泥瓦匠都知晓了,鬼眨眼一夜之间声名大噪,有了属于自己独特的“标签”。

    这些虽是与体质风气有关的传言,带着几分戏谑,却也暗含几分朴素的养生道理。

    鬼眨眼心里不痛快,第二天一早便揣着半截砖头,气势汹汹地找半桶理论。

    他站在半桶家的院门外,踮着脚往里喊,声音尖利如哨:“半桶,你别乱说,这俏皮话都讲不好,体质怎么会受风气影响?”

    原来他在意的是这个而不是自己的名声。

    半桶正在院里劈柴,闻言放下斧头,拍了拍手上的木屑,心里顿时有了底。

    看来鬼眨眼根本不在意别人说他不能抬不能挑,他倒是看得很开——只要身体无碍,别人说破天也丝毫影响不了他。

    半桶对着鬼眨眼侃侃而谈,唾沫星子随着话语飞溅:“这可不是我瞎编乱造,这说法都流传多少年了,那可是祖宗传下来的道理,有理有据。

    你听好了:女子体质与风气相关,不只是针对劳作而言。

    女子的气血风气时强时弱,就像河里的水有涨有落,不会一成不变。

    有的女子风气失调,一发作起来身体可就遭罪了——手脚发麻,浑身酸痛,连端碗都费劲!

    不信?

    没见过风气影响体质?

    别一根筋,非要我讲得那么直白你才懂?

    跟你讲,‘风生水起’,懂不懂?

    风动才能水动,人体内的气顺了,血才能活,就像风吹云动,云动才会下雨,庄稼才能生长。”

    半桶是呱婆子的孙子,自小听着各种民间说法长大,他这话虽然说得不伦不类,带着乡野村夫的粗糙,但是“风生水起”四个字,却无意中提示了人体与自然气息相通的深刻含义,如同古代哲人道出的“天人合一”之道。

    见鬼眨眼听得入神,眼睛瞪得像铜铃,嘴角微微张开忘了合拢,半桶讲得愈发起劲,索性搬了个小板凳坐下,慢条斯理地继续说:“气血流动了,你还不知道风气的作用?

    真笨!

    为什么气血会有波动?

    因为风气在循环; 为什么身心舒畅时气血平和?

    因为风气调顺; 为什么劳作过度会气血紊乱?

    因为风气耗损; 为什么女人每个月有几天精神不济?

    那是气血风气在调整,就像月亮有圆有缺; 女子风气调和时,就好比春水融流,顺畅自如,干活有劲儿,吃饭香甜。

    说了这么多,风气影响体质,对吧?”

    说得鬼眨眼眼皮眨巴得比半桶嘴巴翻动还快,他捏着半截砖头的手慢慢松开,最后憋出几句心里话,声音却小了许多:“不跟你这龟儿子说了,我看你半桶的狗嘴才是一张快嘴,没道理都能讲出一大堆,你说话就是瞎掰风气!”

    说完,他转身就走,背影却没了来时的气势。

    半桶本以为他会夸自己说得精妙,让他茅塞顿开,这反差实在太大,呱婆子的后人难得地被说得哑口无言,涨红了脸转身进了屋,心里却暗笑这鬼眨眼总算听进了几分道理。

    旁人都说,鬼眨眼的眼皮与半桶的嘴皮,可有得一拼,这场较量虽无胜负,却让“风气影响体质”的说法在石匠伙里扎了根。

    再说黎杏花妈妈“连锁门”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它延长了产程,让“抵门缸”的生产僵持得更久——产妇的呻吟声从最初的急促变为微弱,汗水在她脸上冲刷出两道清晰的沟壑,额头上的青筋像蚯蚓般凸起,使得情况愈发危急; 但另一方面,这道天然的屏障却也意外地避免了在稳婆赶来之前,产道受损导致大出血的致命灾难。

    就像城堡的吊桥虽延缓了援军的进入,却也挡住了敌人的突袭,为稳婆的施救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产妇的内关像精密的生理结构,平时开合正常,如同城门按时启闭,关键时刻却能紧闭如铁闸,起到保护作用。

    外关的肌肉组织天生紧实,如同篾编背篓和各种箩筐的上口沿,一层压一层,紧密缠绕,使口沿牢固不破,坚如磐石——那些背篓能装百余斤粮食,从山顶摔到山脚都不散架,是这坚实结构最好的证明。

    正是凭借这一先天生理特点,稳婆的各种接生救生手段才有了稳固的操作基础。

    有了一个支撑点,就如同在幽暗的深渊中找到了立足之地,有了求生的希望。

    站稳脚跟后,迈出第一步,稳住第二个关窍,两点协同形成稳固的支架,便争取到一线生机; 接着调理到第三处、第四处,如同搭建楼阁,层层递进……

    四大秘卷的指导思想,与道家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理念不谋而合,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奥秘。

    这也给稳婆子接生提供了很多非凡的手段,让她在危急时刻总能找到破局之法,如同航海家凭借星图穿越风暴。

    “连锁门”的存在,仿佛是命运的安排,注定了“石上开花沐春雨”的奇花将现世人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本是忧乐沟的一件惊天大事,足以写入地方志的奇闻,堪比当年“龙吸水”的异景,却被稳婆和媒婆等人小心翼翼地隐瞒了下来。

    她们深知,这样的奇事一旦传开,不仅会给孩子带来无妄之灾——被好事者围观,被巫医觊觎,还可能引来别有用心之人的觊觎,如同怀璧其罪。

    因此,她们守口如瓶,连最亲近的家人都未曾透露半分。

    直到女子出落得亭亭玉立,豆蔻年华时身形渐丰,胎记的痕迹再也无法被衣物遮掩时,这才在一个月圆之夜,稳婆提着一篮月饼,媒婆揣着半斤茶叶,一同来到汪东西家,将此事和盘托出,让他有个心理准备,也好日后多加照拂。

    在稳婆子高超的技能之下,小家伙历经千难万险终于降生。

    当稳婆将婴儿抱出产房时,那声啼哭响亮得震落了房梁上的灰尘,惊飞了檐下筑巢的燕子。

    然而产妇却因耗尽体力,陷入了极度脱虚的状态,脸色苍白如纸,沉沉睡去,连稳婆喂她参汤都毫无反应。

    稳婆当仁不让,凭借自己半个世纪积累的威望与精湛的医术,拥有了给小家伙命名的权利。

    她望着婴儿眉心那点淡淡的红痣,像一颗小小的朱砂,又想起产妇生产前意识模糊时,口中反复念叨的“杏花”——那是产妇娘家院子里的一棵老杏树,是她少女时代的念想。

    稳婆沉吟片刻,便为孩子取名“杏花”,希望她能如杏花般坚韧,在早春的寒意中绽放生机。

    由于身体透支过于严重,尽管稳婆竭尽全力救治,用了三十多味草药熬制的补汤——其中不乏当归、黄芪、党参等名贵药材,每天清晨采摘带露的草药,用陶罐文火慢炖三个时辰,杏花的妈妈还是在四十天后遗憾离世。

    她走的时候很安详,嘴角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仿佛是去陪伴先走一步的丈夫了。

    村里的老人们说,毕竟相隔时间不长,她的丈夫到了地府或许也需要疗伤,她此番前去,或许还能赶上相伴,在地府再续前缘,做一对阴间的恩爱夫妻。

    杏花妈既未死于产期,也未死于产褥期,严格来说是寿终正寝,按理说没人会将责任归咎于稳婆子。

    可稳婆子自己却无法原谅自己,她将杏花妈用过的药渣收集起来,在院子里焚化,青烟袅袅升起时,她对着烟的方向深深鞠躬,眼中噙着泪水。

    她深深自责,认为是自己对《接引笺》学得不够精、练得不够到家,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若是能早一点察觉产妇体内的虚火,若是能将那味“千年雪莲”的用量再精确一分,或许就能留住她的性命。

    她一心想要做出补偿,弥补自己心中的愧疚。

    当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小杏花那个先天胎记——那“石上开花沐春雨”的印记,在婴儿的皮肤上愈发清晰,红色的根须仿佛在生长,蓝色的玉石透着微光,仿佛在无声地提醒着她肩上的责任,这孩子注定不凡,需要有人悉心护持。

    此次接生,成了稳婆子一块沉甸甸的心病。

    这心病如同压在她心头的巨石,让她时常在深夜惊醒。

    一是对杏花妈妈的早逝心怀深深的愧疚,每次路过杏花家的门口,她都会驻足良久,望着那扇紧闭的木门,仿佛能听到产妇微弱的呼吸声,闻到产房里曾经弥漫的草药香; 二是对小杏花深感责任重大,觉得这孩子是上天托付给她的使命,若是没能将她抚养成人,便是对天地的不敬。

    有些人到了一定地位,旁人不再给他们施加责任,可他们自己却会主动承担起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这便是责无旁贷的高尚境界,如同老黄牛耕地,无需扬鞭自奋蹄,默默耕耘,不问收获。

    因对杏花妈妈的愧疚,以及对杏花负责到底的坚定想法,原本宛如世外高人、超脱尘世的稳婆子,开始四处奔波操劳。

    她不再是那个只在接生时才出现的神秘老者,而是走街串巷,去镇上的书局翻阅医书,去山里采摘草药,去邻村请教老中医,打听养育孩子的方法。

    从此义无反顾地卷入了这纷繁复杂的世事之中,她的身影出现在市集的药摊前,出现在学堂的窗棂下,出现在田间的阡陌上,为了小杏花的成长殚精竭虑。

    她第一个要找的,便是媒婆子,打算将她也拉进这局面之中,共同商议应对之策。

    媒婆子见多识广,走南闯北见过大世面,手中还藏着《蜂花柬》的残卷,那书卷中记载着许多关于特殊体质的养护之法,或许能从古籍中找到养育杏花的方法。

    ? ?——岁穗长青蕖莲槿蘅鹊梾柿蕖秊石檐梓霜榧棋仙乐金杏,就是借用名诗的同音字,想改必细心的读者已经看出来了。

    ? 章节先每天三更。

    喜欢水不暖月请大家收藏:()水不暖月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