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350章 出游(夏之传说)
    此次出行的重要一个景点是了解夏朝的历史文明,夏朝在历史中原本属于传说的存在,二里头夏都遗址的发现充分佐证了历史上最神秘的夏朝的历史,这次出游是在童煊一行人旅游计划的重要一站,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位于偃师区斟鄩大道1号 ,占地面积246亩,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包括公共区域、业务区域、行政区域及早期中国研究中心四个部分。是全国大遗址保护、展示和利用示范区,我国早期国家形成和发展研究展示中心,夏商周断代工程和华夏文明探源工程研究与展示基地。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共有5个基本展厅,系统展示了夏代历史、二里头遗址考古成果、夏文化探索历程、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博物馆内共有馆藏文物2089件,主要为青铜器、陶器、玉器、绿松石器、骨角牙器等。据2022年国家文物局信息显示,现有藏品 1563件/套,

    二里头遗址为夏王朝中晚期都城,在学界享有“最早的国都”之称。

    博物馆共设置五个基本陈列展厅。基本陈列展厅包括“第一王朝”“赫赫夏都”和“世纪探索”三部分,系统展示了夏代历史、二里头遗址考古成果、夏文化探索历程、夏商周断代工程和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

    “第一王朝”位于第一展厅,为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基本陈列的第一部分,分别由“茫茫禹迹,九州攸同”、“赐土命氏,祚以天下”和“夷夏东西,夏道兴衰”三个单元组成。这一展厅选取了王城岗遗址、禹会村遗址、肖家屋脊遗址、新砦遗址、灰嘴遗址、王湾遗址、瓦店遗址、偃师商城遗址和二里头遗址等一系列与探索夏文化密切相关的遗址,并节选《史记》《竹书纪年》等历史文献,使地下文物和地上文献相结合,较为科学、系统地揭示了夏王朝的发展脉络及历史意义,强调了夏王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赫赫夏都”由第二、三、四展厅共同组成,为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基本陈列的第二部分。

    “国之大事”由第二展厅采用正副两条展线的方式展示,正线围绕着二里头文化时期祭祀与战争这两件大事,集中展现了夏代的祭祀文化、酒文化、乐文化、鼎文化、玉文化、墓葬制度和兵器制度,陈列上则使用了二里头遗址历年出土的青铜、玉、绿松石、陶、石等精品器物。副线则以考古大事记的方式,展现了二里头遗址科学发掘60年来的主要成就。

    “建中立极”为第三展厅第一部分,主要以二里头文化的自然动植物遗存、城市遗迹和手工业为主体,全面展示夏王朝晚期都城的环境、地理、城市布局、国家结构与生产风貌。

    “回望大都”为第三展厅第二部分,以城市考古和聚落考古为知识背景,充分运用多媒体数字技术,使观众对二里头遗址及其时代背景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知。

    “厥土生民”为第四展厅第一部分,该单元从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骨角牙蚌陶器出发,结合围绕二里头遗址的各等级聚落遗存,较为全面的展现了夏代都城地区人民生产生活的图景。

    “巍巍华夏”为第四展厅第二部分,“巍巍华夏”单元讲述了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在极短时间内吸收了各区域的文明元素,以中原文化为依托,首次突破了地理单元的制约。

    “世纪探索”位于第五展厅,为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基本陈列的第三部分,由两个单元“学术殿堂”和“断代探源”组成。该厅采用雕像、多媒体、采访视频播放、图文介绍等多种形式,主要介绍了夏文化探索历程中六位先驱顾颉刚、徐旭生、赵芝荃、夏鼐、安金槐、邹衡的简要生平及其关于夏文化的重要学术观点。同时,以夏商周断代工程和文明探源工程两大国家学术工程为主线,向观众详细讲述了两大工程的成果及其中有关夏文化研究的内容。

    数字馆位于博物馆二楼,主题为“‘最早华夏’探寻之旅”。内设“最早华夏”“赫赫夏都”“敬天法地”“王室巧作”“探秘未知”五大篇章,全面复原展示了以二里头遗址为核心的二里头文化整体面貌。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外观设计以“华夏之源”为基本理念,包含了“钥匙”“盘龙”“绿松石龙”“铜爵”“玉璋”等二里头元素。从上面看,博物馆的屋顶平面暗含了一把“钥匙”形象,寓意二里头遗址是探寻华夏文明起源的重要物证,象征着二里头文明是打开中华文明的一把钥匙。博物馆整体形象就像一条盘旋的龙,最高处的中央大厅隐喻了方形的龙头。把盘龙作为博物馆形体的概念解读,准确地表达了二里头在早期中国研究中的独特地位。在博物馆的入口区域,设计有绿松石龙纹饰,使游客在走进博物馆之前就能充分感受浓郁的二里头文化氛围。设计方案将博物馆纳入遗址的整体环境之中进行考量,以谦逊的姿态北望遗址核心区,同时又充分考虑了洪水灾害对基地所在区域的威胁,把博物馆和文物安全放在首位,将首层抬高至历史最高水位之上,远看为台地建筑,象征着二里头承载的历史遗迹的文化意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七孔玉刀土于二里头遗址,属于二里头文化文物,长604-65厘米、宽95厘米,玉料呈墨绿色,局部有黄色沁;刀形扁平,呈肩窄刃宽的宽长梯形,两侧各有两组对称的扉牙;玉刀两面纹饰相似,皆以交叉的直线阴纹组成网状和几何图形;刀背处有等距且排成一条直线的七个圆孔。这是迄今为止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最大的一件玉器,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玉器珍品。

    绿松石龙形器出土于二里头遗址高等级贵族墓葬。龙长645、中部最宽处4厘米。它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有02~09厘米,厚度仅01厘米左右。龙身略呈波状曲伏,中部出脊。由绿松石片组成的菱形主纹象征鳞纹,连续分布于全身。龙身近尾部渐变为圆弧隆起,尾尖内蜷,若游动状。绿松石龙形器的龙首隆起于托座上,略呈浅浮雕状,为扁圆形巨首,吻部略微突出。以三节实心半圆形的青、白玉柱组成额面中脊和鼻梁,绿松石质蒜头状鼻端硕大醒目。两侧弧切出对称的眼眶轮廓,梭形眼,轮廓线富于动感,以顶面弧凸的圆饼形白玉为睛。

    网格纹青铜鼎出土于二里头遗址区,通高20厘米,口径153厘米,底径10厘米,造型和纹饰风格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陶鼎形制一脉相承,但材质却是当时罕见的贵金属——青铜。这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青铜鼎。二里头遗址青铜鼎的出现,是王权礼制萌生的象征。

    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又名嵌绿松石饕餮纹铜牌饰,出土于二里头遗址区的一处高等级贵族墓葬。长165、宽8-11厘米,器身以青铜铸出主体框架,呈四角钝圆,略呈亚腰形,两侧各有对称环纽。其上以数百片绿松石拼合镶嵌出兽面纹,加工精巧,丝丝入扣,虽历经三、四千年无一松动脱落。出土时安放在墓主人胸部,从两侧有对称的穿孔钮可见,穿缀系于主人胸前,应作为沟通天、地、神、人等的重要载体。

    龙形牙璋出土于二里头遗址v3区,长481厘米,中宽114厘米,全器由器身、柄、阑组成,造型精美,器型庞大,气势恢宏。阑部扉牙或表现张嘴的龙头及龙身。牙璋作为二里头文化典型的玉礼器之一,仅为高级贵族专用。牙璋随着二里头文化的扩张,将王权礼制的影响辐射到南中国和更广大的区域。二里头牙璋传播的模式,反映出广域王权制度在东亚数千公里范围内的波及,也印证出二里头政权成为此广域政治核心的代表。

    乳钉纹青铜爵出土于二里头遗址区,高265厘米,总长315厘米,束腰平底,三锥足细长,槽状长流,流折处有钉形短柱,腹部凸线列乳钉纹。其长流尖尾,清逸舒展,造型夸张,形态修长,极富美感,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青铜容器之一,被誉为“华夏第一爵”,是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白陶斗笠形器出土于偃师二里头遗址的一组瓷器,共3件,直径分别为485、59、48厘米,高分别为218、285、244厘米。和绿松石龙出自同一墓葬。正面似斗笠,背面螺旋形,中心有细小圆孔,每件与一个绿松石珠同出。可能同为墓主帽子上的装饰。

    骨猴出土于二里头遗址区,高22厘米,宽075—095厘米,使用动物骨骼雕刻制作,通体抛光,是不可多得的微雕精品。

    铜圆形器出自二里头遗址的一处高等级贵族墓葬。圆片形,直径17厘米,厚05厘米。周边镶嵌61块长方形绿松石片,大小相同,排列均匀,形似钟表刻度。中间镶嵌两圈十字形绿松石片,外周较大,内周较小,每周13个,相间排列。616=366,366和13与《尚书·尧典》所载夏历闰年天数和相合,有专家认为此器为天文历法用品。正面最少蒙有六层粗细不同的四种布,每平方厘米经纬线分别为88根和5214根,背面也有布纹痕。可见当时天文历法、铜器铸造和纺织方面的高超水平。

    陶簋出土于湖北省天门市肖家屋脊遗址,属于后石家河文化(距今4300-3900年),通高234、口径31、腹径295厘米,白陶烧制,体型庞大。石家河文化原为长江中游地区的一种文化类型,随着中原地区王湾三期文化的南下被迫中断,衍生出一种融合了石家河文化和王湾三期文化因素的新的文化类型——后石家河文化,其器物兼具了中原和南方地区的特色,为显示中华文明一体化进程的典型代表。 4]

    陶鼎出土于王城岗遗址,口小腹圆,下部有三个支撑的乳状鼎足,故又名“乳足鼎”。在王城岗遗址的发掘中出土了众多重要的遗迹和遗物,其中包括着名的王城岗大城遗址。

    陶盉出土于禹会村遗址,通高21厘米,单把,颈、流部位均残缺,红陶烧制。禹会村遗址发现遗迹、遗物众多,遗址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出现了包括中原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江汉平原文化因素和禹会村自身文化因素在内的多种器物风格,这件陶盉的造型与江汉平原地区石家河文化的陶盉十分相似,表现出了二者之间的联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