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445章 大明“通天索”
    【崇祯十年春寒料峭。】

    【紫禁城西北角的观星台工地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之中。】

    【朱由检微服至此。】

    【正见数十名工匠围着一尊尚未安装的青铜浑天仪束手无策。】

    【这尊重达三千斤的天象仪器,仅凭现有木架与人力,根本无法升至三丈高台。】

    【工部郎中赵文远满头大汗地禀报道:“陛下,自开工以来,已有三人因器械崩塌重伤,如今工匠们皆心生畏惧,工程停滞旬日……”】

    【皇帝俯身查看断裂的木质滑轮,指腹触到粗糙的纹理,眉头拧成死结。】

    【远处传来急促的锣声。】

    【运河码头又传来噩耗,新造的起重木架不堪重负,三艘满载漕粮的船只倾覆,数百石白米沉入江底。】

    【望着漂浮在江面的粮袋,朱由检突然扯下腰间玉佩重重攥在掌心,翠玉硌得虎口生疼:“若不能造出超越人力极限的起重神器,谈何富国强兵?”】

    【次日早朝。】

    【断裂的木滑轮被掷于丹墀之上,在晨光中碎成齑粉。】

    【“工部每年因起重事故折损千两白银,漕运延误导致江南米价暴涨三倍!”】

    【朱由检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回响,“朕问你们,难道要永远困在这‘力有不逮’的死局里?”】

    【刑部尚书王应熊颤巍巍出列:“陛下,起重搬运向凭人力畜力,此乃天道,强行革新恐遭天谴……”】

    【话音未落,皇帝已展开一卷泛黄的羊皮图纸。】

    【那是传教士利玛窦进贡的单滑轮示意图。】

    【“西方诸国早已用滑轮提升重物,”朱由检指尖划过图中交错的绳索,“朕意在此基础上,打造可吊起万斤的‘通天索’!”】

    【殿内顿时炸开锅。】

    【御史台纷纷弹劾,称此举“违背祖制,蛊惑圣心”。】

    【唯有工部侍郎徐光启抚须沉思:“若能解决滑轮承重与绳索摩擦之弊,或可一试。”】

    【工部工坊内。】

    【七十二岁的老匠头陈阿三将图纸往地上一甩:“陛下,单滑轮吊百斤已是极限,若将滑轮串起,绳索摩擦生热,铁环不出半刻便会断裂!”】

    【他布满老茧的手重重拍在铸铁滑轮上,发出沉闷的回响。】

    【朱由检却蹲下身子,用炭笔在地面勾勒:“改用青铜浇铸滑轮,内槽镶嵌牛油浸润的檀木轴;绳索以九股蚕丝混编,再浸桐油防腐——今日便试!”】

    【首次试验在御花园进行。】

    【当工匠们将七组滑轮串联完毕,朱由检亲自握住主绳。】

    【随着“起”的号令,三百斤石磨缓缓离地三尺,却在刹那间麻绳崩裂,石块轰然坠地,溅起的碎石擦伤了小太监的脸颊。】

    【血珠滴落在青砖上。】

    【御史们的弹劾奏章次日便堆满龙案:“陛下以奇技害命,实乃昏聩之举!”】

    【连续十七个昼夜。】

    【工坊灯火未熄。】

    【朱由检与工匠们反复测算滑轮角度、试验不同材质。】

    【年轻匠人李铁突发奇想:“若将定滑轮与动滑轮交替排列,力量是否能层层叠加?”】

    【众人立即将两组滑轮反向安装。】

    【当五百斤石碾平稳升起时,陈阿三浑浊的老泪滴在青铜滑轮上:“活了五十年,从未见过这般神物!”】

    【但新的难题如潮水般涌来。】

    【滑轮组运行时发出刺耳轰鸣,震得人耳膜生疼。】

    【多层绳索相互缠绕,常需半个时辰才能解开。】

    【更致命的是,青铜滑轮在重压下出现细微裂痕。】

    【朝堂之上,关于“通天索”的争论已达白热化。】

    【礼部侍郎挥舞笏板:“此等轰鸣惊扰皇城龙脉,必遭天罚!”】

    【朱由检却下令将改良后的滑轮组搬上金銮殿。】

    【随着太监轻拉绳索,象征皇权的青铜鼎缓缓升起三尺。】

    【满堂文武先是屏息,继而爆发出此起彼伏的惊叹。】

    【首辅徐光启颤抖着抚摸滑轮:“若用于城墙修缮,可省七成人力;铸造火炮时,搬运铁块亦不再艰难!”】

    【首批“通天索”运抵南京码头那日。】

    【漕运使王大人围着装置踱步:“这铁疙瘩当真能吊起万斤粮船?”】

    【十二名纤夫拉动主绳,滑轮组发出规律的吱呀声,搁浅的漕船在众人瞠目结舌中缓缓脱离浅滩。】

    【围观百姓齐刷刷跪地叩拜,山呼“万岁”的声浪惊飞了江面白鹭。】

    【消息传回京城。】

    【朱由检立即下旨:在九边重镇、各大商埠设立“起重监”,凡改良“通天索”者赏银百两。】

    【苏州城的码头率先尝到了甜头。】

    【以往需要上百人肩扛手抬的巨型粮包,如今只需十人操作“通天索”,便能轻松起运。】

    【码头工头老周感慨道:“以前扛包,累得腰都直不起来,现在有了这宝贝,省力不说,还能多接几趟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扬州的盐商们更是欣喜若狂。】

    【他们用“通天索”建造十丈高的盐仓,装卸效率提升了五倍不止。】

    【以往需要数月才能装满的盐仓,如今短短几日便可完成。】

    【盐商们纷纷感叹:“有了‘通天索’,我们的生意能做到更远的地方去了!”】

    【在大同兵工厂,“通天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工匠们借助它搬运沉重的铁块,铸造出千斤重的红衣大炮。】

    【这些威力巨大的火炮被运往边关,大大增强了明军的战斗力。】

    【总兵感慨道:“以前铸造大炮,光是搬运材料就要费老大劲,现在有了‘通天索’,效率高了,火炮的质量也更好了!”】

    【景德镇的瓷窑也因“通天索”发生了巨大变革。】

    【以往搬运巨型坯体时,常常因为用力不均导致坯体破损,如今有了“通天索”,坯体可以平稳地起吊和放置,瓷器破损率骤降八成。】

    【瓷窑主们笑得合不拢嘴:“这下我们的精品瓷器更多了,不愁卖不出去!”】

    【京城的铁匠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为了满足各地对“通天索”的需求,铁匠们日夜赶制滑轮,学徒工价也翻了三倍。】

    【一位年轻的铁匠兴奋地说:“以前总担心没活干,现在好了,订单多得做不完!”】

    【茶馆里的说书先生也紧跟潮流,新编了《通天索传奇》。】

    【每天讲述皇帝如何带领工匠们研制“通天索”的故事,场场爆满。】

    【百姓们一边听书,一边感叹:“陛下真是神人,造出这么厉害的东西,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随着“通天索”的广泛应用,大明的商业贸易愈发繁荣。】

    【货物运输更加便捷高效,成本大幅降低,各地的商品流通速度加快。】

    【江南的丝绸、茶叶,北方的皮毛、煤炭,都能更快速地运往全国各地。】

    【税收也因此大幅增长。】

    【户部尚书在奏折中欣喜地写道:“自‘通天索’推广以来,漕运税收增长六成,商税亦有显着提升,国库日渐充盈!”】

    【更令人欣喜的是,围绕“通天索”的制造、维护和使用,衍生出了许多新的行当。】

    【除了铁匠,还出现了专门修理“通天索”的技工、教授操作方法的师傅等,为无数百姓提供了就业机会。】

    【站在焕然一新的观星台上。】

    【朱由检看着工匠们用“通天索”平稳架设浑天仪。】

    【晚风拂过他鬓角的白发,远处漕运码头的滑轮轰鸣声与百姓的欢笑声交织。】

    【他握紧腰间玉佩,目光投向更远的天际——下一个要征服的,或许是那传说中能载人直上云霄的“飞鸢”。】

    【而这场始于起重困境的技术革命,正悄然重塑着大明的工业格局,为古老帝国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也让百姓的生活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洪武位面

    朱元璋盯着天幕中“通天索”的演示,布满老茧的手重重拍在龙椅扶手上:“当年咱修南京城墙,靠人拉肩扛死了多少兄弟!这东西要是早有,何至于此!”他立即传旨召集工部尚书、钦天监官员和民间匠人,在应天府设立“天工营”,亲自担任总负责人。

    刘伯温被任命为监工,他每日带着罗盘测算方位,翻遍《考工记》等典籍寻找灵感:“陛下,古法‘滑车’与这‘通天索’原理相通,或许能从中找到改良之法。”徐达则从军队中挑选出力气最大的士兵组成“试力队”,专门测试滑轮组的承重极限。

    在反复试验中,工匠们发现普通木材制成的滑轮极易断裂。朱元璋下令将皇宫中的青铜礼器熔化,用来铸造滑轮。当第一批青铜滑轮完成时,却因太重导致绳索磨损过快。一位来自徽州的老木匠提出在滑轮边缘镶嵌牛骨,这个建议让朱元璋大喜过望,当即赏赐老木匠百亩良田。

    经过三个月的日夜赶工,洪武版“通天索”终于问世。在钟山脚下的试验现场,二十名士兵拉动绳索,将重达两千斤的石碑缓缓吊起。朱元璋激动得热泪盈眶:“当年修孝陵,要是有这东西,能省下多少民力!”他立即下令在全国城墙修缮工程中推广,同时设立“天工奖”,重赏在器械改良中有突出贡献的工匠。

    永乐位面

    朱棣看完演示后,在奉天殿内来回踱步:“朕的宝船能纵横四海,难道还造不出这小小滑轮组?”他亲自绘制草图,将航海用的绞盘原理融入设计,并下令郑和从宝船工匠中挑选精英,成立“宝船工坊”,专门研制“通天索”。

    郑和凭借丰富的航海经验,提出“防水防锈”的关键需求。工匠们尝试用桐油浸泡绳索,在滑轮表面镀上一层锡。为了测试在极端环境下的性能,朱棣甚至下令将试验场搬到海边,任凭风吹日晒。当看到滑轮组在盐雾环境中连续运转三日未出故障时,他兴奋地说:“有了这东西,下次下西洋,搬运货物能节省一半时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