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结束,茶园也已经规整完毕,周边的杂草处理的很干净,翻耕后的土地,混合了从牧城运来的肥料,新的茶树也已经栽种下去了,间距50厘米,接下来就是等待茶树的生长了。
四间瓦房也已经盖好了,看守茶园的是华城的一户农家,他们的主要工作职责就是照料新扦插下去的茶树,锄草施肥,让新的扦插枝条能够正常生长。
百十棵老茶树被移栽到另一边,和新茶树区分开来,这些老茶树每年还能收获一些茶叶,虽然不多,但足够刘田喝的了。
茶树的生长是个比较漫长的过程,通常需要3至4年才能看到经济效益,这一次开辟出来的茶园占地上千亩,等这些茶树都长大成熟后,茶叶上市,肯定又是华部落的一笔不菲收入。
山脚下的客栈也到了竣工阶段,主体已经建好了,木工们正在内部打造桌椅板凳,床,以及木制楼梯,扶手等木制用品。
山上的好木材多的是,甚至连金丝楠木这样的名贵木材都有很多,反正在这个时代,这样的名贵木材没有多少经济价值,当然就会被刘田用来建造客栈了。
毕竟,像金丝楠木这种名贵木材打造的家具,用个几十上百年是不会坏的,既然长在山上没有人要,又不用单独花钱去买,不用白不用,客栈内的所有家具都是用这种非常名贵的木材打造的,看起来非常的高端上档次。
不过,用这种木材来打造家具,与收费标准没有一毛钱关系,纯粹就是刘田觉得这些名贵木材长在山上,没人要,实在是有点暴殄天物了,既然没有人用,那就自己用吧!
客栈的收费,还是和之前定的标准一模一样,华部落的族人住宿的话,一晚只需要5斤粮食,外族人住宿一晚则需要20斤粮食,至于在客栈内吃饭,本部落的族人和外部落的人,收费标准也是大不相同的。
在这个时代,客栈内的食材已经算是比较丰富的了,除了鱼肉这种原始人类经常使用的食材之外,还有华部落自产的莲藕,茭白,以及从瓜瓢部落引进的冬瓜和葫芦这样的蔬菜。
此外,山上的野菜也成为了客栈内可挑选的食物,马齿苋,野韭菜,春笋,蘑菇等野味。
此外,客栈里还提供啤酒这样的饮品,未来可能还会有茶水。
菜谱上十分的丰富,过往的行人今后就不用再露宿街头了,而且还能吃到华部落丰富的食材。
这些食材全部是用压榨的菜籽油炒出来的,香气扑鼻,闻着就忍不住吞咽口水。
春耕结束后,迎来了一段农闲时光,经过几年的发展,华部落的族人家里普遍都有了存粮,算是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春耕其实还好,有牦牛和犁作为辅助,虽然每家每户耕种的农田不少,虽然辛苦,但也能忙的过来。
秋收才是农夫们最为艰辛的日子,成千上万亩农田,全部都要顶着烈日收割,因为没有机械辅助,就连脱谷也只能手动来做。
部落里也没有建晒谷场,族人们收回来的谷子,只得找一块稍微平整一些的地面当做晒谷场,来晒稻子。
但这样的泥土地,晒完的稻谷,在收的时候,会夹杂很多泥土和灰尘,所以,每一次晒完谷子,一家人都会用竹筛将谷子筛几遍,通常,这样的工作要一直持续到深秋时节,才能将所有的谷子都处理完毕。
华部落的族人很乐于种植粮食,因为粮食可以让他们不用冒险去深山中狩猎,也可以填饱肚子,还可以拿到集市上换取盐,陶罐等所需的商品,只不过,种植粮食确实也非常辛苦,光是秋收这一项就要占用族人们所有的时间。
作为首领的刘田也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准备进行改善。
种植粮食需要更多的辅助工具,收割机这样的大型机械他肯定造不出来,但辅助使用的农用风车和脱谷机,他还是能做出来的。
风车主要是为谷子去壳除灰的,风车的造型也比较简单,操作上也不复杂。
木制的,四只脚,最上方一个大漏斗,谷子倒进漏斗内,操作机关,使漏斗底部留出一道缝,谷子会从缝隙中往下流,侧面一个手摇操作杆,操作杆连接风车内部的风叶,摇动操作杆,扇出风,将稻谷中较轻的谷壳与灰尘从通风口吹出去,留下来的饱满稻谷,从侧面的出口处出来,进入准备好的箩筐中。
使用风车来处理稻谷中的杂物,要省力很多,效率也高很多,比用筛子筛,快的不止一星半点。
脱谷机的结构更加简单,一个顶部开口的大木箱子,内部安置一个滚筒,滚筒上装上很多铁疙瘩,滚筒连接木箱前方的脚踏板,脱谷时,人站在木箱前方,将一捆稻穗放在滚筒上方,同时脚踩踏板,滚筒在人力的踩动之下,高速运转,滚筒上的铁疙瘩会将稻穗上的谷子打下来,落入木箱中。
无论是风车,还是脱谷机,都属于比较原始的处理谷物的工具,比之完全依靠人力,借助这样的农用工具,无疑是生产力的一个大进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除了风车和脱谷机之外,刘田还决定在部落建几块大的晒谷场,在农业区域,华城和谷城都要建。
海城那边,刘田派人去通知犬,因为海城在今年春天也种植了不少粮食,晒谷场也要建起来。
至于风车和脱谷机,等华城这边造出后,会运送一批前往海城,供海城使用。
华城和谷城毕竟是两座城池,规模比普通的村落要大很多,人口也多,一个晒谷场肯定是不够的。
一座城池中起码要建四座大型的晒谷场,才能满足需求。
刘田安排奴隶们进山去采石料,运回来后,由石匠雕琢成相同大小的四方形石板,这些石板就是用来铺设晒谷场的。
在铺设之前,需要将地面平整,最好是先挖深地基,用大石磙反复碾压夯实,按照建造夯土路的标准来建晒谷场,最后在压实的地面上铺设石板。
以这样的工序来建造晒谷场,经久耐用,用个二三十年是没问题的。
这些工作都需要在秋收之前搞定,刘田招募了一批木工,在木工作坊里,配好斧刨凿子等木工工具,因为有拆解的图纸可供参考,木工们自己就能生产这些农具了,无需刘田手把手的教他们了。
不过,图纸原件只有一份,刘田不能直接让木工们参照原件来生产,那样容易损坏原件或是丢失。
幸好现在部落里已经能够生产出纸张了,虽然这些纸张的质量略显粗糙,但用来做画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用细毛笔,沾上墨,刘田在白纸上一笔一划的将风车和脱谷机的拆解结构画出来。
在现实世界中,从未使用过毛笔的刘田,现在也能很熟练的使用毛笔来写字或是作画了。
就算风车和脱谷机这两项农具的结构不太复杂,而且还有原件作为参考,但照着样子画出拆解图以及标上注释,也耗费了他很长时间,并且,毕竟是手工画出来的,与原件拓印出来的相比,无论是美观程度,还是清晰度都差了很多。
但好歹是画出来了,将复制版的图纸交到木工作坊,木工们照着图纸开始生产风车和脱谷机。
刘田将原件重新锁回保险柜里,经过几年的翻阅,厚厚的一本图纸大全,它的纸张已经有些泛黄和陈旧了。
刘田想着,如果再过十年二十年,这本实用的图纸大全还能完好的保存下来吗?
喜欢原始蛮荒部落生存记请大家收藏:()原始蛮荒部落生存记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