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430章 航空布局
    “燃料呢?这怎么选择?”表哥想了想,问起林默一个未谈及的问题。

    林默刚准备张嘴,又收回思绪继续思量起来,石油船用燃料,像柴油重油这些,已经规模使用,但还不够广泛,这导致一些港口码头并无油料供应,尤其中小码头,有供应价格也不经济。

    煤炭,依旧是很多船只选择的燃料,甚至不乏新建的,供应也更广泛普遍,不过其热值低,燃料利用率也不高,使用中还有诸多不便,淘汰是必然的。

    不过考虑后,林默还是将煤炭列为首选,没办法,想要技术成熟、价格低廉等等,只能优先选它,再说,它是蒸汽动力。

    也就是烧开水,煤炭只是燃料,可以用煤烧,也可用重油烧,只要稍微改一改便行,只是没有专门设计的那性能,但也能用。

    以烧煤为主,且研究时可稍为便用其他燃料优化一二,另外,便是轮机舱留出充足冗余,且设计时预留更换改装的通道、空间。

    而林默的另一方案,便是集装箱与集装箱船,这可说是海运史上极具开创性的创新,改变了海运模式,甚至改变了经济……

    “…我是这么想的,货运中,很多货物都是被装入麻袋或小货箱中运输,方便于装卸,哪怕客运,乘客也多以行李箱,装各类行李。

    既如此,那能不能弄个更大的箱子出来?将麻袋、货箱又放入其中,在船上,集装箱直接堆叠,卸货时,用专用吊装设备,成箱成箱去卸,速度不是更快?

    甚至卡车,也可直接装上集装箱当车厢,直接运走,火车也一样,一节车皮,设计成可装一箱或几箱,如此一来,水公铁打通,装卸货便都是直接装卸集装箱,效率将会获得极大提升。”

    听到林默描述,表哥也是端坐直了身子,旁边现在还有人涮涮为他做记录,而对集装箱跟船,他及在场几人,都表露出了极大兴趣。

    “…不过,此事想要做起来也不容易,新的船型如何设计?码头的新吊装设备,也要设计研发新的。还有如何固定?如何起吊等等,也需一一解决这些问题。

    甚至集装箱设计,门道也不少,首先是大小,原则是尽量做大些,留足余地,免得各方面技术进步后被迅速淘汰,其次是箱体如何设计制造,才能确保足够强度,最后……”

    集装箱船,是全新船型,如何设计建造,可开个新分类了,难度自然不低,更别说,集装箱船往往都是大船型,设计更复杂。

    甚至可能还需他们自己研究部分核心技术设备,且不似自由轮,用成熟可靠甚至稍显落后的技术,这需研究的,不说是最尖端,也必然位属前列。

    吊装设备也同理,这几乎是要开发全新的整套设备,尤其林默的要求还高,吊装更大集装箱,设备性能自然也只能提高。

    目前的码头吊运设备,基本不大满足此要求,后续让配套设备落地也非易事,不过只要能拉一些人下水,并将头起好,应该会有很多人上赶着找上门。

    至于固定、起吊这些,林默记忆中只有模糊的三言两语,他也只能连蒙带猜,给些云里雾里的建议,让他们自己去研究了。

    而集装箱,肯定不能小,不然等公路、铁路及港口等的设备性能提升上来,货箱性能不足,原标准很可能被人推翻,到时做为标准输出者,损失可不会小。

    至于推出新标准,只能说做为外来玩家,若不能在一开始,便立稳身子,并培养出足够庞大的群体成为旧体系维护者,肯定会被人吃了,而非打新标主意,但旧标想维持,性能自然也需要能尽可能满足多数需求。

    当然,这不是说只有一个尺寸的货柜,像目前吊装设备,吊装能力有限,肯定需要小型货柜做过渡,而未来技术提升了,肯定也需更大货柜装运更多货物,满足更多需求。

    几人一番勾通交流,一致认同宽度应该统一不变,方便装运,具体参数几人并未直接确定,需考虑卡车、火车宽度及各国一些法规之类,综合考虑后厘定。

    宽度的大致范围,被三人确定在二至三米间,虽需考虑上述问题,但肯定越大越好,只要不是超得太大,让很多已建成设施无法通行便可。

    超出现有既定标推一些,没啥大问题,船都有巴拿马船型,车,难道就不能倒逼着,来个货柜车型?

    高度嘛!则也是保持在二至三米之间,尽量与宽度一致或略高,高度并不彻底限制死,可在标准高度基础上加高满足一些特殊需求,但还是以标高为主。

    至于货箱长度,尺寸就多了,先定一个标长,然后在此基础上倍增半减,以确定不同型号尺寸的货箱,如此并不会过多影响装卸运输。

    标柜长度会在六米以上,大柜则是两倍标长,小柜是二分之一标长,微柜则是四分之一标长,也就是暂分大柜、标柜、小柜、微柜四类。

    微柜是个过渡型号,未来也可做为小船的货柜,内外部会专门设计销插铰锁等装置,能让微柜之间相互拼接连结,方便运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小柜,同样是过渡型号,不过在起步阶段应该会是主流,且在未来也会有更长生命周期,小车、小船,乃至个人货柜,都是其应用方向。

    标柜则是行业前中期,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主流货柜,其已能满足多数载货需求,很长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被淘汰。

    而大柜,则是聚焦未来的,前期估计看不到它的多少身影,中期可能普遍一点,后期可能再多一点,但想成为主流,时间会挺漫长。

    几人仔细商讨合计,又确认了其他一些细节,并比对了记录,这才结束了船的话题,表哥继续喊新人进来向林默汇报。

    又过问处理了几项投资,揉了揉太阳穴,接过表哥递来的一份稍厚的资料,林默翻开一看,立马便来了精神。

    这是有关航空方面的投资,因一战后期及战争结后的航空热,以及大萧条前经济火热,而涌现出的大量航空领域公司,现也大量倒闭或正在倒闭。

    各类型飞机公司,目前也没多少人问津,当然,这指的是一些中小规模的,投资团队,按家里也可以说林默交代,大肆并购一番。

    至于规模较大,有些名气的,林家出手不多,一个是贵,另一个,则是比较容易触眉头,毕竟这是尖端科技,不论政府还是民意,并不愿意看到外部势力插手乃至掌控。

    林家收购或入股的,是规模不在第一梯队,产品聚焦民用,或军用前景不好,或技术比较落后的飞机制造公司。

    而飞机零部件等上游企业,因为不像整机那么瞩目,布局则稍稍大胆了点,选了些技术尚可的,不过也多以入股为主,并没有直接掌控。

    “我感觉,航空工业,尤其重要部件及整机制造,其整体趋势,是往少数几家公司集中,乃至垄断经营方向发展的,采购这些中小企业,总感觉……”

    表哥还是说了他的想法,林默却也点头认同,笑道:“这感觉是很准确的,只是这行业很敏感,得兜着圈子慢慢布局,单刀直入,大概率会引来干预,且成功几率不大。”

    林默解释了一嘴原因,便继续查阅起资料,并将其分成三份,林默准备,将这些公司整合成三个产业线,目前先暂时分头发展。

    其中一个,自然是零件、机体等上游产业,不集中,分成不同公司并专精其中一项,像发动机、仪表、小零件、机体等,由不同公司负责。

    剩下两个,则都是整机行业,以水陆划分,一个是陆上飞机产业线,一个是水上飞机产业线。

    陆上飞机,林默建议的,是生产制造轻型飞机,面向私人市场,以及中短距小规模客运需求,以及观光、体验等用途。

    私人飞机市场,虽然是二战后才爆发的,但现已有苗头,可以提前入场布局,且早期入局,可以进行多方面尝试,以找到合适自己的角色,像私人交道工具,以及农林牧渔等各类用途,都可以尝试开拓。

    至于客运,目前也相对小众,且也以中短距、小规模为主,但参与其中的公司,都在一个劲想往上冲,当然,这也是未来,但也会空出市场,给他们递补上来的机会。

    对于此的要求,林默禁止相关公司再继续往上开拓,而是让他们专注于此,潜心深入研究,虽然在未来,这并非主流,但还是有市场的。

    市场规模是不大,但也容易站住脚,且更容易被容忍,真出问题,林家不至在这方面的投资全军覆没。

    至于观光及体验之类,算是上述二者可开拓的市场,而非新机,当然了,有相应的改装订制之类的,肯定更好。

    “…当然,专注生产小飞机还有另一个目的,保住产线、工人,维持供应链这些,将来一旦战争暴发,对各类飞机需求暴增,我们便可能凭此涉足…”

    涉足的,自然是战斗机、侦察机之类的军用机型,以此为线破冰,当然,哪怕破冰不成,在战争期间也能分上一杯羹。

    当然,这些公司,与上述的并不同,且需进行一定切割,大体而言,冲线公司,现阶段角色,更类似代工公司、组装公司,而上述公司则更倾向研发,准确说是研产一体,只不过产能相对较小。

    而冲线公司,则负责为他们多余的订单,甚至外部其他公司订单,进行代工生产,尽量不起眼,且股权之类要专门配置,方便未来获得冲线之类的机会。

    至于军用飞机研发,在这里太过敏感,在冲线并成功前,林家不能尝试踩这条线,以免引起警惕防范。

    另外,小型飞机公司这边,还可与前段时间所投的飞机项目进行一些合作,其实就是输送技术经验,不过林默考虑了下,并没有开口,而是准备私下再与表哥谈此问题。

    不过,上述只是陆上机型投资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投往大飞机,主要进行研究、开发新机型,新的航空尖端技术等等之类。

    表面同样不涉及军事,打出的旗号,是开发大型民用飞机,而且会将口号往大、往离谱了喊,目的嘛,主要是为冲线,毕竟大飞机前景才足够广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您推荐